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牙体硬组织性疾病

牙体硬组织性疾病

牙体硬组织疾病*微生物学1概述2 龋的病因学理论3龋的发病机制4龋的病理表现1龋性:龋病5龋齿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技术6龋的临床分类与诊断7龋齿治疗方案8口腔治疗时的龋病预防9龋病研究的前景1概述2牙结构发育异常1牙发育异常3牙形态发育异常4牙数目异常5牙萌出异常1概述*牙体硬组织疾病2磨损3牙酸蚀症非龋性:2牙慢性损伤4楔状缺损5牙隐裂6牙根纵裂7合创伤性牙根横折1牙外伤的病因2牙外伤的病史与检查3牙震荡4牙折3牙外伤和其他牙体病症5牙脱位6牙脱臼7牙外伤的并发症8牙本质过敏症9牙根外吸收10牙齿变色1引言2牙体修复治疗发展简史1概述3牙体缺损修复方法4牙体修复治疗展望1生物学原则2治疗原则2生物力学原则3美学原则1早期龋的非手术治疗3非手术治疗2牙本质过敏症的治疗3变色牙的漂白治疗1窝洞的设计及制备原则*牙体硬组织疾病治疗4充填术2银汞合金充填术1概述2复合树脂粘接修复术5粘接修复术3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术4其他材料粘接修复术1术中并发症6牙体修复治疗的并发症2术后并发症1直接修复材料简介7直接修复材料及临床效果评价2临床效果评价*微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口腔常驻微生物(resident oral microflora)是指在人体正常状态下,栖息在口腔中的成百上千种不同的微生物。

2.生物膜(biofilm)是指附着在一个物体表面的微生物群落3.牙菌斑(dental plaque)口腔硬组织表面附着的微生物群落,是由细菌、细菌产物,如细胞外多糖,以及来自宿主的成分,如唾液蛋白等成分构成的一层薄的、致密性膜状物,它是细菌生长的微生态环境。

4.获得性膜(acquired pellicle)清洁的牙面在接触唾液后,唾液中的糖蛋白很快就会选择性地附着在牙面上,这层薄薄的唾液膜,叫做获得性膜。

5.先驱菌(pioneer colonizers)最先附着在牙面上的细菌6.共集聚(coaggregation)牙面上的先驱菌通过类似的粘接素—受体对的方式与其他后继的细菌结合,称为共集聚。

7.龋病(dental caries)是牙齿硬组织在细菌、食物、宿主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细菌发酵口腔中的碳水化合物产酸,使牙齿的无机物溶解破坏、有机物分解崩溃,而形成的局限性、慢性、进行性破坏。

8.细菌介导性(plaque-mediat)指细菌不是直接对靶器官发生作用,而是以构成菌斑的形式,通过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发挥作用。

9.致龋微生物(cariogenic microorganisms)是指那些粘附于牙面、有致龋能力的微生物。

10.奶瓶龋(”nursing-bottle”caries)是一类发生在婴幼儿的猛性龋,它是指长时间、频繁喂食高糖食物的幼儿,上颌前牙发生的广泛性、快速进展的龋损。

11.特异性菌斑假说(specific plaque hypothesis)在多种多样的口腔常驻菌中,只有少数几种细菌可以引起龋病的发生,特异性菌斑假说关注少数几种致龋菌,然后根据这几种致龋菌的特性,制定预防和治疗龋病的措施。

12.非特异性菌斑假说(non-specific plaque hypothesis)龋病的发生是菌斑中多种多样的微生物总体活动的结果,这些微生物的混合体对龋齿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3.生态菌斑假说(ecological plaque hypothesis)这种假说认为,与疾病相关的细菌也可以在正常的部位出现,只是数量较少,而随着局部环境因素的改变,常驻菌丛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致龋菌的数量的增多导致龋病的发生。

二.填空+选择1.细菌通过(牙菌斑)的形式对牙齿产生作用2.(菌斑)是口腔组织表面附着的一层生物膜3.龋病发病的四种因素(细菌)、(食物)、(宿主)、(时间)4.菌斑中的细菌酵解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产酸,使菌斑附着部位下方的牙齿硬组织中矿物溶解,而某些细菌产生的酶还能够分解牙齿的有机成分,加速牙齿的破坏,最终在牙面形成不可逆转的硬组织缺损-(龋洞)5.口腔中的两大主要疾病-(龋病)和(牙周病),都是典型的菌斑介导性疾病6.(变形链球菌)s.mutans,可以产生粘性的细胞外多糖,有助于菌体附着在牙齿硬组织上定植。

7.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要的致龋菌就是(变形链球菌)8.(变形链球菌)是致病能力最强的一种细菌、9.牙齿的(颊舌侧平滑面)是牙齿的自洁区10.牙齿邻接面的釉质发生的龋坏是(邻面龋)11.(窝沟)是咬合面上最易患龋的部位,而且龋损在窝沟中的发展速度特别快12.在窝沟龋的微生物学研究中,发现(变形链球菌族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呈负相关13.(猛性龋)一般发生在龋病的高度易感人群中,如(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舍格伦综合症引起的口干症患者)等14.接受头颈部放射治疗的患者,因为放射线破坏了(涎腺),造成唾液分泌减少15.研究发现,头颈部放疗患者的菌斑和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族链球菌)和(乳杆菌)的数量都明显增加,而其他与正常釉质相关的细菌如(血链球菌)、(奈瑟菌)以及(革兰阴性杆菌)则减少16.在临床上,早期脱矿的诊断比较困难,因为目前采用的诊断方法都是一些分辨率比较差的技术,如(x线片)、(探诊)的方法17.如果在初期龋损中分离出乳杆菌或溶牙放线菌,则说明分离出该菌的位点是(形成龋洞的高发位点),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如应用(氟化物)或(抗菌药物)18.(微生物学检验)常常用来预测龋病的高危牙位和高危人群,(菌斑)和(唾液中的变形链球菌)的数量常常是一个重要指标19.(根面龋)就是发生在暴露的牙根面的龋损。

20.虽然变形链球菌是釉质龋发生的关键性细菌,但是(非变形链球菌族链球菌)在其定植部位对产酸的强度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21.对于细菌在龋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有两种主要的假说,它们是(特异性菌斑假说)和(非特异性菌斑假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种假说只有字面上的区别,因为菌斑介导性疾病本质上是(多细菌感染性疾病),综合上述两种假说,有些学者提出一种新的假说,即(生态菌斑假说)。

22.根据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菌斑假说,预防龋病的策略主要是(通过清除口腔中的致龋菌)来达到预防龋病的目的。

根据生态菌斑假说,预防龋病的策略是(干预致龋菌赖以生存的微环境,使其向不利于致龋菌生长的方向转化,从而调节菌丛构成向正常菌丛转变,最终达到预防龋病发生的目的)。

三.简答+论述1.牙菌斑的形成有哪几个阶段?①清洁的牙面在接触与唾液后,唾液中的糖蛋白很快就会选择性地附着在牙面上,这层薄薄的唾液膜,叫做获得性膜②细菌随着唾液的流动到达覆盖着获得性膜的牙齿表面,口腔微生物中除少数几种能动菌以外,绝大多数细菌都是被动地由唾液带到牙齿表面并定植的③细菌对牙面的粘附最初是松散的,可逆的④细菌和牙面之间特异性的、紧密的粘附,是通过细菌表面的粘结素和牙面附着的获得性膜上的受体之间的结合实现的。

⑤最先附着在牙面上的细菌称为先驱菌,牙面上的先驱菌通过类似的粘结素-受体对的方式与其他后继的细菌结合,称为共集聚,共集聚的结果使得菌斑内的细菌成分逐渐变得多样化。

⑥定植在牙面上的各种细菌开始增殖,发酵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并向菌斑及其周围环境释放代谢产物2.科赫假设应用于菌斑介导性疾病时的特点①该微生物需达到足够的数量才能引发疾病②菌斑是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的混合体,再加上细菌产物和来自口腔的其他成分,菌斑的成分和结构很复杂。

③在系统微生物学中,如果确认了致病菌,清除这种致病菌就能治愈相应的疾病3.对于龋病病因中细菌因素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及结论是什么?过程①1673年,显微镜的发明人,荷兰人antony van leeuwenhoek就用他自制的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观察到了牙垢里面的微生物②在龋病微生物研究中,美国人willoughby Dayton miller 对现代龋病病因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890年,他出版的the micro-organisms of the human mouth 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化学细菌学说,他认为龋齿是口腔中的细菌酵解碳水化合物产酸,使牙齿硬组织溶解而发生的③对特异性致龋菌的认识是从变形链球菌开始,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无菌动物实验的广泛应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变形链球菌有很强的致龋作用④无菌动物实验的结果,提供了龋病病因中有细菌参与的直接证据。

结论①龋病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②细菌的参与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③致龋菌可以在易感动物之间传播4.致龋菌的特性有哪些?①致龋菌有较强的由细胞外向细胞内转运糖的能力②致龋菌有较强的产酸和耐酸特性③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牙体硬组织疾病●龋病一.名词解释1.龋病(dental caries)即龋齿,是一种以细菌为主要病原体,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发生在牙体硬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

作为疾病的诊断名词,龋齿是指牙齿硬组织因龋出现缺损,病变局限在牙体硬组织,没有引起牙髓的炎症或变形反应。

2.牙菌斑(dental plaque)指附着在牙表面的膜样物质,即牙表面生物膜,含有微生物(菌斑容量的60%-70%)、基质和水。

3.早期釉质龋(early enamel caries)所谓早期釉质龋,临床表现为白垩斑,肉眼见釉质表面是完整的,呈白垩色,无光泽,略粗糙,较正常组织略软,但未形成实际意义上的龋洞或缺损。

由于受累牙齿仅有部分脱矿和色泽的改变,而没有形成洞,此时一般不需手术干预,认为可以通过去除病因和再矿化治疗停止病变的发展。

5.急性龋(acute caries)龋的发展速度可以很快,从发现到出现牙髓病变的时间可以短至数周。

6.猛性龋(rampant caries)也称猖獗龋,特殊类型的急性龋,表现为口腔在短期内(6-12个月)有多个牙齿,多个牙面,尤其在一般不发生龋的下颌前牙甚至是切端部位发生龋。

7.放射性龋(radiation caries)由于头颈部放疗导致的猛性龋8.慢性龋(chronic caries)一般情况下龋均呈现慢性过程,病变组织着色深,病变部位质地稍硬,不易用手用器械去除,多数情况下成年人发生的龋是这样的,由于病程缓慢,在牙髓腔一侧可有较多的修复性牙本质形成9.静止龋(arrested caries)由于致龋因素消失,已有的病变停止进展并再矿化,可见于发生在邻面的早期龋10.釉质龋发生在牙釉质的龋11.牙本质龋病变发展到牙本质的龋12.牙骨质龋发生在牙骨质的龋13.根龋(root caries)发生在暴露的牙根表面的龋14.窝沟龋发生在牙的点隙沟裂处的龋15.平滑面龋发生在颊舌平滑面的龋16.邻面龋发生在牙的近远中面的龋17.继发龋(secondary caries ,recurrent caries)在已有修复体边缘或底部发生的龋,临床上可见修复体边缘牙组织着色变软,拍X 线片显示修复体周围牙组织密度降低18.再发龋已对原发龋病病灶修复后在同一牙齿其他部位发生的龋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