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七宝中学龙敏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四一二”政变、“东北易帜”等南京政府建立和统一的系列事件及相关影响。

(2)理解和知道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原因、内容和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知道改订新约的内容和影响。

(3)通过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方式、建立后的内政和外交,理解尽管南京政府在经济改革和外交上富有成效,但不能改变南京政府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的本质,终究无法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表格和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获得汲取信息并给予客观分析的能力;(2)学生初步掌握通过政府、经济、外交政策,考察政权性质的方法。

(3)在对南京政府的评价过程中,学生掌握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通过张学良“东北易帜”,产生中国人有爱国传统、爱国是民族希望的情感。

(2)国民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重点与难点]1.重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

2.难点:南京政府的性质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

说明:南京政府的性质是通本课“南京政府的内政与外交”、通上一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与下一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的主线、同时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这一教材主线,因此是本课的灵魂。

围绕这个核心,把重点放在历史史实“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中,难点则是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学生能把握南京政府的性质。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依据地图:南京武汉北京叙述:国共第一次合作后中,国民革命军分三路北伐,北伐形势乐观。

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随着1926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

1927年3月,在南京,帝国主义直接出兵镇压革命。

蒋介石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涉会导致北伐的失败,同时为筹集资金,加紧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勾结,密谋举行反革命政变。

(二)教学过程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统一1.“四一二”政变放映短片“四·一二”政变【问题】通过观看记录片依次回答:(1) 蒋介石发动政变所依靠的力量是?(2) 打击镇压的对象是?(3) 代表哪些阶层的利益?(4) “政变”改变了谁的政治目标?因此叛变革命的原因是?(政治目标不同,达成目标的方式不同)(意图:学生从层层深入的小问题中开始理解南京政权的性质)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在南京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南京国民政府。

“四一二”政变,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2.武汉国民政府的态度当时的武汉国民政府的态度是不承认,但到7月15日,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出示汪精卫图:汪精卫,曾追随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试图刺杀清王朝摄政王,“四一二”政变后,对蒋介石另立政府不满。

那么他是否和蒋介石的政治立场有本质的区别呢?通过对共产国际的一份秘令的分析,我们来了解他的政治立场。

这份秘令就是共产国际发出的《五月指示》。

出示文字:《五月指示》一、实行自下而上的土地革命;二、在湖南湖北组织一支由2万名党员和5万名工农组成的工农革命军;三、改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有旧思想的一律驱逐;四、组织革命法庭审判反革命军官。

在中共成立早期,共产国际是其经费的重要来源,因此很多事情不得不听命于共产国际。

在1927年,面对中国复杂的政治形势,共产国际给中共下达了一个指示,并派印度人鲁易转交给武汉的中共中央,但路易认为汪精卫是中共的铁杆支持者,便首先将这份密令交给汪精卫看了,目的是表示对汪的信任,希望汪和中共能共同奋斗。

汪精卫则认为这份密令与国民党的革命方式相距甚远。

他认为,共产国际提出开展土地革命,由下级没收地主的土地,违背了国民党关于由国民政府下令没收土地的主张,与三民主义相冲突。

他认为击共产国际关于武装工农、改造旧军队的指示,会动摇国民党军队;改组国民党和组织革命法庭是破坏国民党的组织。

【问题】从汪精卫对五月指示的态度来看,与蒋介石对革命的态度是否有本质区别?(同样惧怕工农运动)因此,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同共产党决裂,制造“七一五”政变。

在此次会议上汪精卫说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问题】提问:大革命“败”在哪里?(与北伐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目标相背离)3.“宁汉合流”话分两头,共产党经过第一次国共分裂后,开始寻求新的革命道路。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以后,形成宁汉两个政权激烈对抗的局面。

蒋介石领导南京国民政府,南京简称宁;汪精卫领导武汉国民政府,武汉简称汉。

经过七一五政变,他们在共同反共的基础上开始寻求合并的方法,并最终在1927年9月,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合并,宁汉合流至此完成。

出示文字:宁汉合流宁汉合流是1927年9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反共的基础上实行合流。

宁汉合流后,国民政府统一于南京。

4.国民党继续“北伐”大家翻到教材105页,看地图,宁汉合流后,国民政府是否就统一了中国呢?(没有)因此,他们的下一步目标是?继续北上,统一东北。

再次出示北伐战争示意图。

【问题】此次北伐与先前的北伐有何不同?(此次目标是统一,之前大革命的目标是推翻代表军阀利益和帝国主义利益的政权,这次统一则是为了建立和巩固大资产阶级大地主政权。

)这次北伐统一的方式还会是战争吗?我们来看下面的短片:5. “皇姑屯炸车案”和“东北易帜”放映皇姑屯爆炸案和东北易帜的相关内容。

【问题】关于“皇姑屯爆炸案”的真相,是如何得出的?(意图:能根据视频,了解研究近代历史的信息来源:传记和档案。

)出示图片:旗帜的改变【问题】(1)“东北易帜”对南京政府的影响?(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政治上的统一全国)(2)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3)“东北易帜”对日本的影响?(意图: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到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能感受张学良的爱国之心)二、币制改革国家统一后,政府下一步的任务是什么?(建设)经济决定政治,要稳固政权,还需先稳定和发展经济。

统一后的南京国民政府将会树立什么样的政府形象?一起来看他的对内对外政策。

1.货币的演进出示:三、南京国民政府内政之币制改革132549681710【问题】观察三组货币,打乱顺序的碎银、银元、法币,并,如何进行比较分类?他们流通的大致时间顺序应该是?原因(形状、分量等比较,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引导学生得出:归类的碎银、银元、法币三组货币A组B组C组2.1933年3月“废两改元”在我国货币史上,白银自汉代已逐渐成为货币金属,到明代白银已货币化,中国真正成为用银之国。

但实行的是银两本位制,以金属的重量计值。

中国疆域辽阔,货币制度一直很复杂混乱,严重地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并且不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金融的稳定。

1933年3月,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实行银币本位制。

银币本位是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

出示:图片:墨西哥银元大清银元孙洋袁大头1933年3月“废两改元”墨西哥银元,俗称鹰洋。

是世界金融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货币。

十六世纪四十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先后在秘鲁等地发现大银矿,此后三、四百年,巨额美洲白银源源涌出,对全世界的经济、社会变革产生深刻影响。

按照欧洲传统,西班牙人在本土和美洲殖民地铸造大银币(PESO),以供贸易之用。

1821年墨西哥独立,西班牙PESO 停铸。

1823年开铸墨西哥PESO ,图案则改变,正面镌墨西哥国徽,为一只鹰两翅奋张,作侧视状,口衔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

上端镌字,意为墨西哥民主共和国,下为橡叶之圈。

流入我国后,因鹰徽图案被称为鹰洋。

宣统二年,正式采用银本位,以“元”为货币单位,名为大清银币。

但市面上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

辛亥革命后,于1913年公布《国币条例》,正式规定重量七钱二分、成色89%的银元为我国的货币单位。

“袁大头”银元就是这样铸造成的。

但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

1933年4月,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发行全国统一的银币——“孙中山头像”银元。

货币的统一为接下来的法币政策奠定了基础。

3.法币政策:出示材料:1927-1936年中国GNP 总量及增长速度情况表(单位:亿元)年份GNP GNP 年份年份GNP GNP 增长率%增长率%1927 248.58 1932 294.7 3.151928 257.11 3.431933 294.6 -0.031929 266.26 3.561934 269.0 -8.71930 276.21 3.731935 290.9 8.141931 285.70 3.44 1936 309.4 6.36注:本表摘自赵新安:《1927-1936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问题】根据表格,经济发展中有何重大变化?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法币政策的推行:1935年11月法币政策内容根据四家银行发行的法币,得出改革的内容包括:统一货币发行权。

以中国、中央、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位法币。

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均用法币。

原因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关系密切。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美国为了转嫁危机和垄断世界金融,高价购银元。

银价的上涨为投机家们造成了牟取暴利的良机,一时间投机商、冒险家趋之若鹜;外国在华的银行家更甚,他们用轮船甚至兵舰装运白银出口。

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严重恶果:一是人心浮动,在京、津等大城市,相继出现白银挤兑风潮,迫使许多银行停业或倒闭;二是由于美国商品廉价倾销,造成中国贸易严重入超;三是由于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通货紧缩,物价跌落。

财政金融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之一,为了巩固国家政权,蒋介石政府必然放弃银本位而实行前面所说的法币改革。

出示材料,补充法币政策的影响。

【问题】根据下面表格的数字和材料中的数字,总结法币政策的实施,对南京政府会产生什么影响?法币政策影响法币政策还消除了银价上涨造成的货币升值对贸易的负面影响,对外贸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1936年初,对外贸易出现了几十年来所未有的盈余。

虽然后来继续出现贸易赤字,但相对赤字出现了明显改善。

1936年,全国出口增加1.3亿元,而同期进口增加值为0.3亿元。

注: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6页。

引导学生分析:法币政策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补充:实际上,大官僚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包括前面我们所提到的江浙财阀,曾支持过蒋介石,他们在南京政府的重要部门任职,成为有权有势的大官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