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进行考前心理调整

如何进行考前心理调整

如何进行考前心理调整考生在考前的心理调适十分重要。

我们常说的临场发挥,与心理调节的好坏有直接关系。

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存在着患得患失的杂念,就难正常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本领。

自己有一定实力,只要心理状态正常就能考出好成绩。

而缺乏信心、紧张怯场或受患得患失的干扰,结果就会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

考试前既兴奋又很紧张,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考试焦虑心理。

如:考不上重点中学一切都完了、现在这门课我还有很多不会、我还有……还不会做,我完了,肯定不能……在中考前适度的心理压力或适度的焦虑,能激励我们专心复习,时时提醒自己注意力要集中;能促进各方面的内在素质和已有能力的充分发挥。

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度的心理压力和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我们中考复习和中考时正常发挥。

然而过度的焦虑与压力会引起心理负担过重,智力水平受到抑制,并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如烦躁、厌倦、焦虑、反应迟缓以及恐惧、恶心、头晕、失眠、胃腹疼痛等身心反应。

良好心理素质的获得,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平时注意下功夫,尽量使复习完备,少出漏洞,使自己胸有成竹,考场上自然心安;二是平常要有意识培养自己临阵不乱的功夫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三是注意临考前调整好心理、生理状态,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千万注意不要染病。

考试心态调整是最重要的。

有人曾做过摸底调查,对20个因素在考试成功中的作用进行排名,结果考场心态、考前心态、考试策略技巧、临场发挥,分别排在第一、第二、第五、第七位。

确实,考试成功主要靠二个因素:一靠硬件,即平时掌握知识的程度,学习能力;二靠软件,考前的心态,考中的心态。

实力是基础,发挥是关键,它是考试成功最关键、最主要、最基础的因素。

一个考生的失利可能失在知识的掌握上,也可能失在答卷的策略和技巧上,还可能失在心态上,这其中的任何环节都是成功的必要保证,不可忽视。

所以考前应该避免四种心态一、盲目应试型心理。

这类学生思维状态还比较幼稚,没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捍卫尊严型心理。

这类学生通常是学习方面的佼佼者,在升学考试中成绩突出。

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一贯视自己为最优秀者,希望通过考试来展示自己非凡的实力,强化自己在新的班集体中的地位。

三、自卑胆怯型心理。

这类学生以前学习成绩不很理想或者在某一学科上存在较大困难,他们很想改变自己的学习状况,但明显感到仍然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

于是对期中考试十分焦虑,害怕考试成绩不理想会影响自己在新集体中的形象。

四。

求胜心切型心理。

这类学生大多成绩处于中等水平,但是他们在学习方面有很大潜力,通常兴趣爱好广泛,表现欲很强。

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入学后的第一场考试树立自己全新的形象,突破以前的水平,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考试前应该注意:第一,树立自信心。

考生树立“自信”十分重要,临考前考生情绪多半不稳定。

其实,压力亦非突如其来,而是持续存在的,所不同的只是程度各异而已。

有些考生临考前一周起就感到极度的恐惧,有些考生到考试前一天才有些感觉;有些考生因过度紧张而变得惊慌失措了,有些考生只是稍微有些压力而已。

这种情况应该靠增强自信心来抵御消极的压力。

首先,自己经过一年来的反复复习,对所学课程己有相当的掌握,相信自已在考场上会有出色的发挥。

其次,考取与否并不完全说明实力的强弱,其中还有许多其他一些偶然的因素存在。

所以只要能正确评估自己,正确对待考试,就能从容地赴考应试。

第二,放下思想包袱。

以平稳的心态应对考试,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第一次考试会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这时应坦然面对,顺其自然。

当一个人已经出现了紧张的情绪反应时,该怎么调节呢?对于这种情况,人们习惯上常常会劝慰当事人:“别紧张!”“有什么大不了的!”而当事人自己也通常会这样告诫自己:“别紧张!”“有什么了不起的!”然而,十分不幸的是,这种办法几乎是行不通的,实际上这会使人感到更加不安。

因为这是在和自己过不去,在给你制造更大的紧张。

正如有句话所说的“情绪如潮,越堵越高。

”那么怎么办呢?答案是“让它紧张”。

什么意思,就是顺其自然。

紧张其实不是那么可怕的,我们平时过分地夸大了紧张的危害。

告诉自己“正常发挥就好了……”。

第三,要学会放松,学会宣泄,消除紧张心理。

如果感觉自己的焦虑太多,可少量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或听听音乐,也可以与要好的朋友、教师、家长倾诉。

适当的运动能调节情绪、消除疲劳。

如果内心憋得难受,又无法与人倾诉,可以找一个适宜的场所,放声大哭或大笑,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平。

到没人的地方大吼几声。

还可以用写日记或书信的方式,释放自己的苦恼。

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使自己参加考试时有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生理基础作后盾,就要学会如何消除紧张。

例如在教室或房间里看书累了,不妨到操场上去,到外面去走走,或找人聊聊天、做点其他事等。

第四,优化情绪,学会放松。

考生应有考试的良好情绪—心平气和、情绪饱满、控制情绪能力好。

考生考前与考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情绪一时有所波动也是在所难免的。

但考生要有较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控制情绪的方法。

(1)调息放松法。

具体做法是:保持坐姿,身体向后靠并挺直,松开束腰的皮带或衣物,将双手掌轻轻放在肚脐上,要求五指并拢,掌心向下。

先用鼻子慢慢地吸足一口气,保持该状态两秒钟。

再用鼻子慢慢、轻轻地呼气,观察你的手向靠近身体的方向移动。

反复多做几次,以使你掌握你在使用的腹式呼吸,并能达到腹式呼吸的深度要求。

接下来我们再学习控制呼吸的速度。

你可以呼吸时数数。

“1、2、3、4……”,你要求自己慢慢地均匀地数数,用四个节拍吸气,再用四个节拍吐气。

如此循环而已。

每次连续做上四至十分钟甚至更长。

经常这样做深呼吸,对身心放松、缓解焦虑大有好处。

你还可以闭上眼睛做。

如果闭着眼睛,在做深呼吸的同时还进行一些想像的话,效果会更好。

(2)纵情想象放松法你可以直接单用向想象法放松,如果结合调息法则放松效果会更好。

想象法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广阔、宁静、舒缓的画面或场景的想象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这些画面和场景可以是大海(包括海上慢慢地日出或海潮慢慢地涨落)、滑雪(慢慢、潇洒地从山顶沿平缓的山坡向下滑落)、躺在小舟里在平静的湖面上飘荡等等。

总之,一切能让心灵平静愉悦的美好场景,都可以尝试。

平时你应当多练习和使用这些方法,有几个能使自己放松的画面或插景可以使用。

这样,在紧要关头就能助自己一臂之力了。

(3)“鸣天鼓”,是我国传统的健脑操,具体做法是:双肘支在桌子上,头略低,闭双目,用两手掌心紧紧按住两耳孔,然后用两手中间三指轻击后头枕骨,随即可以听到“咚咚”的好像击鼓的响声。

敲击声略快些,要有节奏,心中默念数字,敲击二三十下即可。

“鸣天鼓”可防治头昏耳鸣,对清醒头脑、镇定情绪有明显效果。

大家都有放松情绪的方法,这些方法最好每天都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如果临到考试时才来做,效果肯定不好。

(二)考试中要克服六种不良心态。

1、偏急心态。

考试时,有些考生为了抢时间,刚拿到试题,情绪急躁,没有审清题设条件,慌忙答题,这种心态称作偏急心态。

正确的做法是:拿到试题,先大致浏览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每做一题,不要急于动手,先看清题设条件,挖掘隐晦信息。

根据条件,设计出先求什么,后求什么,再求什么,使解题有顺序地进行。

2、犹豫心态。

一接触到试题,好象有不少思路,但对每一种思路又感到模糊朦胧,不知如何是好,犹豫不定,迟迟不下笔,此谓犹豫心态。

正确做法:仔细分析题目,选取自己感到比较适合的思路,进行解答操作。

3、烦躁心态。

经过几次的尝试,仍不得其解,心情烦躁不安,再尝试,再失败,烦躁更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甚。

这种烦躁心态,堵塞了思路,失去了灵感,妨碍了能力及水平的发挥。

正确做法:静下心,不急躁,将这个题目打上记号暂时放一下,继续做下面的题目。

4、固执心态。

考试时,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愿意放弃,又不愿意转换思考角度,苦思冥想,徒然浪费时间,此谓固执心态。

正确的做法:遇到事情想得开,不要一条路走到黑,不要为了个芝麻丢掉个大西瓜。

5、懊丧心态。

考试进行中,有的试题久攻不下,不得不放弃时,出现一种惋惜心理,形成懊丧心态。

正确做法:来点“阿Q精神”,可以观察周围考生,认定“我难他们更难”、“我没有做出来的题目他们也可能做不出”。

6、冲动心态。

在经过多次尝试后,忽然来了灵感,豁然开朗,心情异常兴奋,思维失控,产生冲动心态。

正确做法:告诫自己必须冷静,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三)考后心态——糊涂孤独出考场每考完一科,大家都会叽叽喳喳议论答案,当发现自己做得不对时就很沮丧、很难过,根本没有心情复习下一门。

和同学对答案是考试结束后的大忌,是一种破坏性的行为,只会造成更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加的慌乱、怀疑、沮丧。

因此,考生走出考场后应做到两点:一是越糊涂越好。

不要去回想考试内容,不要回忆自己的答案,更不要翻书去验证。

只要出了考场,就要坚决“忘掉一切”。

二是尽量避免与同学同行。

因为同学在一起,总免不了要议论考试内容,这势必引起自己对考试的回想和怀疑,从而引起情绪波动。

总之,出了考场,考生就应把全部注意力迅速转移到下一个科目,为下一场考试思维高潮的出现打好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