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系统分析课程设计报告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课程设计课程名称物流系统分析课程设计题目名称关于配送中心规划设计报告学生学院管理学院专业班级物流管理12(2)班学号学生姓名蔡鍱、陈冬梅、陈敏玲陈玉华、邓燕红指导教师李松庆2016年 1 月 11 日广东工业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本文根据《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要求而做。
应用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和物流专业相关课程知识对一个具体的物流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第一、根据课程设计时间安排选择适当规模大小的课题;第二、合理的进度安排,按照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流程及方法,踏实地开展课程设计工作;第三、课程设计过程中,根据选题的具体需求收集相关数据以及做出合理的假设;第四、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具体设计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范围。
二、选题说明本小组选题为:配送中心规划设计具体内容:(一)客户资料:某配送中心拟向城市内10个零售商提供配送服务。
零售商的需求、空间位置及交通图如下表、图所示。
配送要求:配送中心拥有5吨、2吨两种车型的货柜车,配送的经济里程为30公里。
城市交通图为井字型道路.1086423 6 9 12 15 18(二)配送中心资料:1.公司业务:公司主要经营家电产品、日用化工产品、食品以及常用医药产品。
其中:家电产品、日用化工产品为常温保管;食品为冷藏保管;常用医药产品为低温保管。
2.配送中心外围规划:配送中心库区总体呈长方形,南北方向长200米,宽72米。
主体建筑物是高站台、大跨度的单层建筑物,为充分利用理货区上方的空间,配送中心局部为2层建筑物。
站台高出道路1米,宽5米,长100米,可同时停靠20辆货车,上方装有悬挑的钢结构雨阳蓬。
3.配送中心内部布局:配送中心作业分区:入库暂存区、出库暂存区、批量平置区、宽通道货架区、阁楼货架区、加工区、冷冻区、冷藏区、办公区等。
4.主要作业区的作业功能:1)出入库暂存区:主要负责商品的验收、商品的暂存、托盘整理、组盘及托盘打包等工作。
2)宽通道货架区:宽通道货架区分为3个存放区,分别为家电存放区、日化存放区、办公用品存放区、中央通道宽为6m,巷道宽为,货架采用横梁式货架,每层高,共6层,1-3层为出库拣选区,4-6层为存货区,使用高位拣选车向下补货。
搬运装卸设备为高位拣选车8台,叉车5台,托盘搬运车10台。
3)批量商品平置区:批量商品平置区以托盘码垛和单品码垛的方式放大件库存,如家电产品中的洗衣机、冰箱等,垛与垛之间的通道宽6m,装卸搬运设备为2台电动平衡叉车运入库。
4)包装加工区:行业物流需要但更多的流通加工任务,如贴标签,贴价签、更换包装,促销礼品包装等。
5)阁楼库区(第二层):阁楼库区主要存放超小件物品,采用重力货架,货架分为三层,采用电子拣选标签系统,以利提高拣选效率,降低拣选差错率。
三、工作分工分配小组任务,于4号汇总,完成报告中的核心部分,即功能区规划分布和配送路线的优化对设计报告进行汇总和整理,初步完成课程设计初稿。
摘要通过对配送中心的客户和其本身的业务资料的了解,要设计一个合理的配送中心的选址和配送中心库的设计布局,我们需要了解国内外的背景分析,配送中心的设计现状和在现实中的具体要求,并通过其呈现的数据,通过重心法、层次分析法、最优配送路线等具体的数学模型,从而在数据分析中得到配送中心合理的设计规划并合理规划配送中心库的功能区规划分布。
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大量的定性理论与数学模型定量分析,方案力求做到科学、简明、实用性强。
我们不仅在原来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方案,更根据实际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而提出和设计出了我们自己的有创造性的配送中心规划设计方案。
关键词:配送中心功能区规划、重心法运用、最优路线、配送中心选址、网点规划目录第一章绪论 (9)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性解释 (9)国外研究情况 (11) (11) (13) (14)国内研究情况 (15) (15) (16) (17)课题的背景情况 (19) (19) (19) (20) (20)第二章配送中心的选址 (21)配送中心选址的原则 (21)配送中心选址的考虑因素 (21)配送中心选址的决策步骤 (22)重心选址法的基本原理和重心法的模型建设 (23)第三章配送中心功能区布局规划 (27)配送中心功能区划分 (27)配送中心各功能区的面积计算及布置图 (27)配送中心作业流程设计 (32) (32) (33)第四章配送中心设备选型 (36)设备选型的基本原则 (36)设备配置的相关计算 (39)第五章配送线路选择与优化 (42)配送线路优化方法概述 (42)建立最优配送线路模型 (44)第六章体会和心得 (48)课程设计体会与心得 (48)参考文献 (50)第一章绪论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性解释现代物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己经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法宝之一。
随着物流业向全球化、信息化及一体化发展,配送在整个物流系统中的作用显得愈发重要。
同时,作为配送环节的基础设施一配送中心己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配送中心是从事货物配备集货、加工、分货、拣选、配货和组织对用户的送货,以高水平实现销售和供应服务的现代流通设施。
它具备集货物包装、配送加工、储存保管、分拣配货、货物集散、装卸、信息交换和处理等多项服务功能,是执行以货物配送为主要职能的物流据点。
根据配送中心的定义,配送中心是信息网络完善、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企业,应该具有采购、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运输和信息处理等功能。
配送中心是商品流通中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如下作用:(1)配送中心可以减少交易次数和流通环节(2)配送中心减少了物流系统的库存量(3)配送中心产生规模效益(4)配送中心可以控制商品质量配送中心的规划是物流系统规划中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物流战略目标的设施保障,是推进物流发展的基础,是物流企业从事物流业务和服务的场所保证。
配送中心规划是指对配送中心进行用地定位、空间布局,对配送中心服务功能进行设计、对配送中心的设备与设施进行配置,以及对配送中心经营方针和管理模式进行策划的过程。
配送中心的规划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从物流系统规划、运营管理规划和信息系统规划三大方面着手。
具体规划内容如图1-1所示。
物流系统规划是针对配送中心有关涉及物品流动方面内容所进行的规划。
具体包括:①作业流程规划。
配送中心根据自己的经营业务进行作业流程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作业流程,提高配送中心的作业效率。
作业流程是配送中心其他规划布局的依据,尤其对功能区的布局影响最大。
②功能区布局规划。
配送中心根据经营业务和作业需要确定功能区构成。
依据作业流程中的作业顺序科学布局各个功能区,以便减少物流搬运距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③机械设备配置。
根据配送中心所经营的物品类别、作业流程及机械化程度,首先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类型,然后依据作业量和机械设备参数计算设备的合理拥有量,避免机械设备配备不足或闲置浪费。
④货物储存规划。
配送中心一般库存量较大、品种繁多、周转率较高,合理储存货物对配送中心的作业效率影响很大。
所以,应该对货物储存进行科学规划,提高作业效率。
运营管理规划是从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对配送中心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岗位操作规范等内容进行规划。
具体包括:①机构设置。
配送中心根据自己的规模大小及业务范围,合理设置内部机构组成,具体包括领导层、管理层、作业层等。
机构设置得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配送中心的运作效率。
②作业人员配备。
根据配送中心的作业量和作业人员劳动定时,对配送中心领导层、管理层、作业层进行人员定编,即保证各层人员有具体工作任务,又避免劳动强度过大,使配送中心人员配备合理,心情舒畅地愉快工作。
③操作规范。
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复杂,工作岗位多。
往往一个订单的完成需要经过多项作业人员的操作,如果一项操作不符合要求,就会影响服务质量,降低客户服务水平。
所以,配送中心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实际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操作规范标准,以使作业标准化、程序化,提高配送中心服务质量。
信息系统规划是配送中心根据运作管理及业务流程的需要,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的统筹规划。
主要包括:①信息网络规划。
配送中心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企业内部信息网络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实现对外联络顺畅,内部资源共享畅通,形成高效的信息网络。
②系统功能规划。
配送中心对企业内部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功能设置,以便满足配送中心的业务需要,③设备配置规划。
根据配送中心信息网络功能规划要求,合理选择信息网络设备,配置技术参数适当超前的网络设备,以便信息网络在一定期限内满足运营需求。
但不要过度超前,以避免浪费。
(1)美国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状况从20世纪60年代起,货物配送的合理化在美国普遍得到重视。
为了在流通领域产生效益,美国企业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将老式的仓库改为配送中心;二是引进电脑管理网络,对装卸、搬运、保管实行标准化操作,提高作业效率;三是连锁店共同组建配送中心,促进连锁店效益的增长。
美国连锁店的配送中心有多种,主要有批发型、零售型和仓储型三种类型。
首先是批发型,该类型配送中心主要靠计算机管理,业务部通过计算机获取会员店的订货信息,及时向生产厂家和储运部发出定货指示单。
其次是零售型,以美国沃尔玛公司的配送中心为典型。
该类型配送中心一般为某零售商独资兴建,专为本公司的连锁店按时提供商品,确保各店稳定经营。
第三是仓储型,美国福来明公司的食品配送中心是典型的仓储式配送中心,它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独立杂货商联盟的委托业务,为该联盟在该地区的若干家加盟店负责货物配送。
(2)日本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状况在日本,零售业是首先建立先进物流系统的行业之一。
便利店作为一种新的零售业迅速成长,现己遍及日本,正影响着日本其他零售商业形式。
这种新的零售业需要利用新的物流技术,以保证店内各种货物的供应顺畅。
因此,日本的物流配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分销渠道发达。
许多日本批发商过去常常把自己定位为某特定制造商的专门代理商,只允许经营一家制造商的产品。
为了保证有效地供应商品,日本许多物流公司不得不对旧有的分销渠道进行合理化改造,更好地做到与上游或下游公司的分销一体化。
第二,频繁、小批量进货。
日本的物流配送企业的很大一部分服务需求来自便利店,便利店依靠的是小批量的频繁进货,只有利用先进的物流系统才有可能发展连锁便利店,因为它使小批量的频繁进货得以实现。
第三,物流配送体现出共同化、混载化的趋势。
共同化、混载化的货物配送使原来按照不同生产厂、不同商品种类划分开来的分散的商品物流转变为将不同厂家的产品和不同种类的商品混合起来配送的聚合商品物流,从而得以发挥商品物流的批量效益,大大提高了配送车辆的装载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