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观看视频或史料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影视资料,使学生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检验真理的标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概述能力。
引领学生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史实。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体会“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明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由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
国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课文标题及行文重心确定本课重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
因为第一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
第二,它与本单元后续内容构成因果联系,起
提纲挈领的作用。
正因为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重大决策,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创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等政策才得以实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才取得巨大成就。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主要依据以下三点:第一,本课的核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它的召开历经波折,关键点在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打破了“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的禁区,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与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这有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提升。
第三,其对于理解本单元所涉及的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问题的决议等内容密切相关。
教学策略
时事导入。
由今年两会的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
从学生的现实出发,由1977 年恢复高考,被称为拨乱反正的第一声号角。
引出当时人们对改变文革错误与两个凡是的矛盾。
,
由新闻导入,用几个新闻报道来串起本课的内容,导入的问题进行首尾呼应。
4. 用浅显的事例,糖果的味道来让学生理解真理的检验标准,用“按图索骥”的
成语来解释教条主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新闻: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
大代表、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将每年12 月18 日设立为国家改革开放纪念日的建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教师设问思考导入:代表为什么建议要在这一天设立“国家改革开放纪念日”?这一天又发生了什么呢?今天通过学习《第10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就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报纸是几十年前了解新闻的主要途径,本课我们也将通过几份报纸来见证历史的发展。
三个板块:第一幕:一场讨论,扫清雾霾
第二幕:一次会议,实现转折
第三幕:一位伟人,引领时代
二、新授
第一幕:一场讨论,扫清雾霾
报道一:出示1977 年恢复高考的图片资料《高考改革报纸和1977 年的高考准考证》。
教师讲述:这是1977 年的恢复高考的报道和高考准考证。
在这之前高考已经中断了11 年。
1977 年的高考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它改变了27
万人的命运。
1977 年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狂欢年。
提问:你知道高考因为什么事件而中断了11 年吗?学生回答。
思考下列问题:
除了取消高考,文革中还有哪些不正常的现象呢?
(2)你知道文革结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吗?
(3)经历十年文化的文革之后,人们最想做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回答,教师总结:文革结束之后,人们国家急需的是拨乱反正,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报道二:出示报纸《学好文件抓住纲及两个凡是》的图片,学生读出两个凡是的内容,思考:“两个凡是”是正确的吗?他对于大家的文革之后的愿望有影响吗?
引导学生从身旁的事例“凡是男生都比女生长得要高”说明“两个凡是”的错误。
并由毛主席做出的错误决策,来使学生认识“两个凡是”对文革后拨乱反正工作的不利影响。
报道三:展示报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导学生讨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举例证明:用糖果的味道(真理)需要尝一下(实践)才知道,来深入浅出的
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哲学问题。
5. 明确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历史意义。
打破了长期左倾错误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
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进一步的拨乱反正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幕:一次会议,实现转折
1. 过渡:真理标准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束缚,为进一步纠正“文革”错误,奠定了基础。
文革十年寒冬结束之后弥漫的雾霾被渐渐吹散,扭转历史的时刻即将来临。
2.报道四:出示第三篇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会议的名称。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以及中央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准备工作。
3.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61 页和62 页的大字内容,标出并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
提示学生在课本上笔记。
4. 教师用大屏幕引导学生来做好笔记,在课本上标注好三个方面:①文字标注
②数字标注③关键词标注主要知识点。
5. 学生说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用表格来进一步的概括会议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用表格中的填空来巩固主要的知识点。
6. 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学生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被称为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呢?学生思考,教师对比十一届全会的的内容,讲解会议前后的中国在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上的区别。
得出结论,中国在这些方面发生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重要的变化,它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7. 出示历史学家胡绳的话:“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
”学生讨论两次会议的相似点。
第三幕:一位伟人,引领时代
1. 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联系本课开始的问题,人大代表为什么提议将12 月18 日定为国家改革开放纪念日?讲述:今年是改革开放40 周年。
40 年前,1978 年12 月18 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郑坚江在上述《建议》指出,为牢记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和现
实使命,更好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充分表达全国人民拥护改革开放的心声,更好的铭记历史,更好的肩负责任,把国家、党和人民的利益更亲密的融合在一起。
2. 观看视频《厉害了,我的国》体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
取得的伟大成就,指出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一位人物。
3. 展示:邓小平的几张照片及笔记,讲述邓小平在本课中的贡献,认识邓小平的历史地位。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9 次成为美国《时代》封面人物,其中于1978、1985 年两度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
4. 用新时代的建设成就,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地位。
5. 结合新时达的“两个凡是”方针,说明中国共产党在伟大的历史转折中的作用。
并引导学生结束本课。
小结:
结合示意图进行小结:两个凡是的提出,造成了两年的徘徊时期,对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带来不利的影响,促使人们进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出了把党
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巩固练习
出示题目进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