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之海,让每一颗星星都灿烂
——园区星海小学办学文化解读
2000年9月,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星海学校的诞生在姑苏城东恬静的金鸡湖畔。
随着规模的扩大,社会的认可,星海学校于2010年2月调整为纯小学,更名为“星海小学”。
短短十年,学校书写着教育之风华,为着“人人成功、人人成星”这样的教育理想,始终以“开放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的基点,打开头脑,敞开胸怀,放开手脚,汲取改革开放的养料,接受多元文化的辐射,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办学之路。
上篇:传承
姑苏两千多年文化的孕育和园区16年开放圆融文化的熏陶,让星海小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行走在时代的前列。
“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激励着星海人在教育的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中华根经典诵读
“快,全校总动员要开始了!”刚才还散落各处的孩子们立刻归队,原来是师生同台齐诵《三字经》、《论语》、《弟子规》。
作为国家级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基地,自建校起,星海小学以经典诵读为抓手,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从一级到十级,每个学期孩子们都会参加一次学校古诗文考级,优异者将领到一份等级证书;每学期孩子们都会填写一份星海娃读书成长手册,记录阅读的足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校园里的国学馆、国学走廊都让孩子留恋忘返,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熏陶着孩子。
姑苏韵民俗风情
全场鸦雀无声,孩子们睁大眼睛,盯着身穿中式长衫的苏州“编织王”常爷爷。
“一捏、一折、一绕、一抽,这就是成了!”只见常爷爷不用半分钟就变戏法似的编成了一只绿色的“蜻蜓”。
孩子们再也坐不住了,个个摩拳擦掌要试一试。
为了传承民间工艺,学校特地聘请了五位拥有绝活的民间艺人担任孩子们的辅导员,开展了民间艺术校园行活动,剪纸、面塑、棕编、折纸、连环
扣和苏绣这些民间传统工艺在星海得到了传承。
星海的孩子在亲近民间工艺的同时,汲取着民间文化的营养。
学校一直致力于以专题作业为载体的实践活动,让传统滋养星海娃。
每年寒假,学校引导学生找身边的苏州老人了解吃年糕、写春联、贴桃花坞的年画等苏州明俗。
学校还让学生利用假期,在姑苏老字号、小街小巷、民间传说中选择一个作为“小小的研究主题”,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精心整理,把它们制作成一份独特而又精美的专题作业。
弘扬传统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有力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民间文化给予了孩子丰富的知识营养,教育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星海娃的精神家园,涵养着星海娃的民族情怀。
中篇:开放
星海建校的十年,是海纳百川、开放兼容、多元互动、超越自我的十年。
她行走在多元文化的区域,一方面向内不断挖掘自己的心灵,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向外无限拓展自己的视野,思辨求索。
引入特色项目丰富内涵
周六夜晚,校园似乎沉睡了。
但苏城远近闻名的星海“天文观测点”却是一派热闹的景象。
学校的天文辅导员耐心地讲解着,调整着角度,带领孩子们“仰望星空”。
浩瀚的星空,激发了孩子探索的兴趣,赐予了孩子想象的翅膀,丰富了孩子的世界。
这只是星海小学开展项目活动中最常态的一幕。
学校根据各年组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两千多星海娃搭建了展示才艺的舞台。
天文观测、三模(车模、海模、空模)兴趣组、“星海娃”研究所拓展着孩子们科技与文化的视野。
学校五年级孩子还以班级为单位自发成立了科学研究所:“企鹅研究所”、“动物科学研究所”、“沙尘暴科学研究所”、“气象——环境科学研究所”……对科学的兴趣和自主探究意识成了孩子们一生受用的财富。
2010年学校调整为纯小学,学校以园区教育“一校一品”特色教育发展战略为抓手,以原有的“一品”,即游泳特色为“根”,根据学生多元成长的需要,滋养特色教育的参天大树。
如今游泳运动普及到每个年级、每个班级,从二年级开始每周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的游泳云动。
学校还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游泳队,每周进行3-4次的专业训练。
在此之外,学校设立了校篮球队、
排球队、健美操、跆拳道、羽毛球、轮滑、街舞等特色项目。
为保障项目活动质量,坚持每周活动,定时聘请校外专业老师,每班配备助理老师,做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同时让学科课程和兴趣小组活动相互补充,做到基础与特长并进,收到明显成效,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特色教育的深入开展。
主动走出国门拓展视野
在加拿大渥太华ACES学校的舞台上,四位优秀的星海娃代表穿上漂亮的演出服,在绚丽的舞台上自信地表演着。
已获古筝八级证书的田欣同学弹奏的《高山流水》琴韵悠扬,吴佩妤用中国古老乐器——埙吹奏《楚歌》让在场的外宾们领略东方音乐的古朴神秘,两名已获钢琴八级的学生灵巧的手指在黑白琴键上舞蹈着……星海娃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异国友人眼中最亮丽的。
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元化”生源构成,使世界多元文化与苏州传统文化在星海小学相融交汇,在这里相生共长。
根在传统,目光和视野却是国际的。
星海小学积极组织孩子们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探索国际理解的教育。
每年都有数十名星海娃走出国门,赴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开展浸濡修学活动。
通过修学,孩子们在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增强了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下篇:圆融
“圆融”是引领星海小学发展的一种大智慧。
星海的圆融精神体现在对传统与现代的融会贯通上。
学校从星海的历史与现实出发,放眼未来,提出了“适合的教育”这一办学主张,关注人的发展,适应人的需要。
让孩子人人成星
周一,全校师生相约星月广场举行升旗仪式。
儒雅的洪亮校长笑盈盈地出现在主席台,手里捧着一沓奖状。
“亲爱的同学们,下面我宣布本周‘三会星海娃’名单,……”一百多个名字被逐一报出,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不约而同地响起,飞出了星月广场,飞出了校园……
坚持为每一个孩子颁一次奖,是星海小学校领导班子的“铁律”。
因为星海人相信:赞赏,是每一个孩子成长路上最明媚的那一抹阳光。
“人人成星,人人成功”由此成为星海小学育人的不懈追求。
学校创设适合孩子天赋的评价体系,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在完善学生评价标准中体现“人人成功,人人成星”的基本理念,科学、客观、
公正地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学校在原有星海娃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每月之星评比体系。
学校领导坚持给每个孩子颁一次奖。
秀外慧中的六年级小姑娘袁书凝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好班长。
汶川地震灾后一周年,作为园区小学唯一代表参加了江苏团省委与四川绵竹“灾后重建、爱心传递”手拉手送温暖活动。
慰问期间,她细心观察、体会,返校后以真实情感写就《废墟掩不住的光芒》一书。
她还发动小伙伴与灾区小伙伴结对子,寄送书籍、学习用具,送去苏州小学生的真诚友谊。
张骏是先天的聋儿,从他2岁半起就植入了人工耳蜗。
进入小学,和其他正常的孩子一起上学,对他是个巨大的挑战。
老师不厌其烦地教他,一遍一遍地让他看着口型练习拼音和英语;同学们都把他当成最好的朋友关心他、帮助他;小张骏自己更是克服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努力再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
一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语数外三门功课他均获得了满分!
让老师收获幸福
教师发展的高度决定了孩子成长的速度,因此,学校以教师为本,研究怎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针对不同年龄段(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教师的不同心理进行引领。
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主动发展自己,促成学校的发展。
学校里有三个教师发展和管理的层面:第一个是以教学指导中心为核心的教学研究层面,第二个是以教科部门为核心的教育科研层面,第三个就是以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为核心的学术研讨层面。
蔡冰如,这位一毕业就来到星海的“70后”,十年来与星海同快乐、共成长,多才多艺,绘画、书法样样精通,校园文化的每一处创意都凝聚着她的智慧,被人称为“老星海艺术家”。
汪路霞、姜霖、杨明霞、杜诚、卢志敏等青年教师,先后在江苏省、全国赛课中荣获一等奖,他们正在星之海的教育路上幸福成长……老师们最感激的是学校这一睿智团结的教育团队的有力
支撑。
师傅的精心指导,同事的无私之“谋”,校领导的殷殷关切,像一股股暖流,助推青年教师远航。
得益于星海小学这片沃土的滋润,知名教师伴随强势学科如异军突起。
短短十年,“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科研型教师”这些“头衔”的教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占到教师总数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