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追求虚静恬淡,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对名利的剖析,鞭辟入里、透彻精深,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贪求名利的严重危害
庄子在探究人生境界的过程中,对追逐名利的危害做了深刻剖析,发人深省。
他认为,名利心过盛,禁锢天赋,塞人心智。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凡沉溺于感官享受的人,其智慧就浅薄。
名利心过分强烈,会降低灵性。
“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抛弃追求虚名私利的杂念,一线生机便从脚跟升起,直达全身。
而名利充斥头脑,则会使人变得笨拙。
以赌博为例,“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闵。
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
凡外重者内拙。
”可见,太看重身外之物,就会壅塞智慧,变得笨拙。
贪求名利会扰乱人的意志,使人迷失本性。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富贵、财富、显达、威严、名誉、利禄六者,都是干扰意志的因素。
而意志是抵御诱惑、坚守本性,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贪得的欲念,如同芦苇长满稻田一样,塞心性,最终使人迷失善良的本性,发生蜕化。
庄子认为,有五种情况可以使人丧失本性,其中之一便是“趣舍滑心”,追求欲望的满足,本真的心性就会受到损害。
错误的名利思想也会使交友陷入迷途。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为利益而结交在一起的人,遇到艰难或灾祸降临时便会彼此抛弃。
为求名而结交的朋友,失势则会各奔东西,甚至反目成仇。
因此,庄子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这已成为现代人的交友箴言。
名利思想是给自身造成伤害的祸根。
庄子以物喻理,揭示了“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的道理,即物类因为相互牵累、互相争利而招致灾祸。
“心之于殉也殆”,过分追求外物是危险的;“祸之长也兹萃,其反也缘功”,灾祸滋长迅速又变化多端,想要避免又往往因为功名心太重而放不下。
贪图名利必多忧多虑,徒增烦恼。
“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
”贪财的人不能聚敛钱财就会忧愁,争名位的人权小位卑就会悲伤。
追逐名利是导致道德败坏的一个重要原因。
庄子指出,“德荡乎名”,因为求名心的驱使,人们的行为超越了道德的范围;“名也者,相轧也”,追逐名利导致人们互相倾轧。
他还强调“德溢乎名”,道德的败坏在于太追逐名声了。
“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由于太注重名利,往往采取不正当手段去攫取,于是滋生了种种不道德行为。
贪图名利的思想根源
庄子首先强调追逐名利的根源在内不在外,在主观不在客观。
“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有余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
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
”人都是因为不满足才去求取,四处争夺而不以为自己是贪;知足者却会处处辞让,舍弃一切而不认为自己是廉。
廉和贪实质上并不取决于外界因素,而取决于自己内在的价值尺度。
进而,他一语中的指明对待名利的不同态度,根本在于价值取向的不同。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操之则栗,舍之则悲。
”以财富为追求目的的人,便不会舍弃利禄;以显达为追求目的的人,便不会舍弃名誉;热衷于追求权势的人,便不会把权柄让给别人。
掌握了这些的时候唯恐失去而惴惴不安,舍弃这些更痛苦不堪。
当一个人把名利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时,他就会为追逐名利而忙碌;名利思想越严重,其对名利的追求就越盲目越疯狂。
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庄子阐述了以下主要观点:
无为名尸。
人不要成为虚名的载体。
“名为公器,不可多取。
”沉溺于名利之中就会招致许多怨恨和责难。
热衷于猎取虚名、沽名钓誉,则会丧失自我,成为“名尸”。
物而不物。
庄子告诉人们,“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能生成万物形质的,正是没有形质的先天之道。
拥有众多财物的人,不可被财物所役使和牵累;不为财物所驱使,才能主宰天下万物。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役使外物而不为外物所役使,怎么会为外物而劳神受累呢!“求名失己,非士也。
”为求名而丧失了自己的本性,不是有识之士。
总之,他认为人是本,名利是身外之物,人不能沦为外物的奴隶。
去私能舍。
庄子大声疾呼:“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
”有德行的人须彻底抛弃私心杂念。
不贪钱财,不图富贵;不以仕途通达为荣耀,不因生活穷困而失志;不将天下人的利益据为己有。
要“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不失于变”。
舍弃名利如同舍弃泥土,懂得自身比名利得失宝贵,不因得失的变化而丧失自我。
能舍就要“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不要为了谋求高官厚禄而纵欲恣行,也不要因为穷困而随波逐流。
行修于内。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知足的人不因利禄而牵累自己,明察自己得失的人有所失也不焦虑,内心修养好的人没有官爵也不感到羞愧。
庄子崇尚恬淡素朴,清静无为,顺应自然。
修养内心就要寡欲知足,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
“所谓得志,非轩冕之谓也”,得志并非得到高官厚禄,而是尽心尽力地做事,使民众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裨益,从而自己也获得人生的快乐。
爵禄不入于心。
庄子用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专心养牛,而被委以重任的事例,告诉人们,只有专心致志做对社会和百姓有利的事情,才会得到信任和爱戴,也才会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屈子历来受后人赞誉,主要便是因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而在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或许正如北岛所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
追逐名利是自然现象,是人性的必然,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利,是很实在东西,是见的到摸的着的…存在‟,的…有‟。
名,是属意识形态、精神思想之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往往能让一个人失去自己的本性。
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
应该说,人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和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着经济问题,生存的困惑。
贫困不是长久的,只要要决心;有信念,再贫困的生活也会变的富裕。
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一个人可以困穷于贫困,但是他的内心是不是真正的在乎这种贫困,对一个“利”字看的有都重会决定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的叮当响的,也不家财万贯的,富比连成的,往往是那些又温饱到小康的这一批人。
因为他们的生活还不至于过分穷迫,同时,还不至于被财富束缚,为财富担忧。
这些人是社会是的大多数,都属于有资格的幸福人,但是幸福不幸福都在自己心里,幸福的把握权在你手中,让你使唤。
有句话说:“雁过流声,人过留名”,破利不容易,破名就更难了,有多少人不为利所惑;却为名所累,即使一个高洁人士,也希望名垂青史。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还难,人生的劳顿要先问问目的是什么。
也许有一个很高尚的回答,为了家人的幸福,为了事业的成功,为了贡献社会等等。
但是背后潜在的动机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问问自己的内心,我们不是为名不是为利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再也没有一个好的答案了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想要走出这个区域,那要看自己是怎么想的了。
其实没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火种,只要有一根导火线,我们还会真的让自己平息下来吗?
天下人为了名和利,熙熙嚷嚷,来来往往,永不停息。
只要我们达到自己所拥有的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不再平息。
让生活中种种的贫困只在当下,可以看破,即在永恒生命的领土上,有这样一种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追求。
名利是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且会物极必反,好事变坏事,我们不要轻易地相信他人的名利诱惑,一切事物都是有来源的。
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面对名利的诱惑,名利时时刻刻考验着我们。
如何面对名利是一个不解的难题,有好多人在名利面前变成了不是人的魔鬼.。
凡事都是相对的,有白天、就有黑夜,有高山,就有低谷,有苦有乐,有喜有悲,有得有失。
人的一生,何必为了虚名而苦苦挣扎呢、为了得不到的东西而失出最单纯的快乐呢?
荣辱得失算什么,金钱名利算什么,功成名就又算什么,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世人皆视名利二字为一生之追求根本,为名利可发抛弃一切,什么爱情、友情、亲情,在名利两个字之前都会迷失自己的本性,恩爱夫妻也可劳燕分飞,手足弟兄也可相互自残,君臣之间也可背叛,世间唯有淡泊名利才是正道,才能享受到生活中的乐趣。
真正淡泊名利的人又有几何?财富多了又多,还不大厌其多,权利大了又大,还可能厌其小,芸芸众生,丑态百出皆因名利而生,礼义廉耻因名利所失而尽,为了得到名与利,什么阴谋诡计都可以使用,甚至于杀人放火都可以,人性的败坏,道德的沦丧,心灵的玷污,皆因名利而起。
世间上最宝贵的,不是金钱名利;比金钱名利更重要的,是健康、是欢喜、是满足、是和谐;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更不是个人的名与利.我们都应该珍惜眼前美好的生活,不要被名利所拖累,忘掉过去的不愉快,展望自己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