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演变梁长平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基于其和日本争夺远东霸权的需要,历经了牺牲中国的绥靖政策、与中国结盟的现实主义政策和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政策三个阶段,暴露出美国企图称霸世界,控制中国的反动本质。

关键词 中国抗日战争 美国对华政策 中美关系作者简介 梁长平,男,1962年8月生,郑州大学团委书记、讲师。

(郑州 450052) 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美关系史上至为重要的一页。

八年中,其对华政策不断演变,随着日美矛盾的发展和战争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先后经历了“不干涉”、“不承认”的绥靖政策阶段、现实主义政策阶段和与中国人民为敌的反动政策阶段。

其核心思想就是与日本争夺远东霸权,牺牲中国、利用中国和控制中国。

而中国作为弱国,基本上没有外交发言权,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三个阶段及其演变规律作以初步探讨。

1 抗战爆发以前,中国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西方列强在中国都有大量的经济利益和特权。

但是,在奴役中国的过程中,帝国主义之间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它们都企图独霸中国。

特别是美国,自从进入20世纪以后,对中国的贸易额迅速地增长,渐有排斥其它列强之势。

所以,对日本侵略中国,美国采取了“不干涉”和“不承认主义”的政策。

1937年8月27日,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不久,美国驻日大使格鲁致电国务卿赫尔说:美国对战争的“基本目标应该是:(1)避免卷入,(2)极力保护美国人的生命财产和权利,(3)在保持完全中立的同时,维持我们同交战国双方的传统友谊”。

格鲁强调指出:“关于上述最后一点,我们需要特别努力,以巩固我们同日本的关系……任何道义的干涉,可能被解释为对交战国一方的偏袒,将不会有良好的效果。

” 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基于国际上对日本将进攻苏联的宣传和国内种种利害得失的考虑,于1937年9月14日宣布了“中立法”,规定:“合众国政府拥有的商船今后不得向中国和日本运输……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

”这就是所谓的不干涉政策。

就连日本也承认:“如果美国对中日冲突运用中立法……这对我国无所谓,因为我国对国外供应军火并不感兴趣。

可是对于中国,这将是致命的打击,因为中国所有这类的物资都要从外国输入” 。

事实也正是这样,在美国执行“中立法”的三年中,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所消耗掉的四千万吨石油,有70%来自“中立”的美国,它用以制造枪炮所进口的废钢铁,90%以上是“中立”的美国所供应。

罗斯福也不得不承认:“对中日战争运用中立法,吃亏的是中国,占便宜的是日本。

”美国对中日战争采取“不干涉”的政策,有其险恶的用心。

一方面,它可以利用战争同交战双方做生意,趁机掠夺中国的资源,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并希望中日双方互相消耗,等到两败俱伤时,再由美国出面收拾残局,迫使中日双方让步,以最小限度的牺牲,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

另一方面,幻想借日本之手,扼杀中国人民日益觉醒的民族意识和革命浪潮,希望用牺牲中国的方法换取日本对苏联的进攻。

在美国看来,如果中国有足够的力量驱逐日本人,它也能依靠自身力量驱逐其他外国人。

同时,它对日本的所谓“反对为中国撑腰的大国”寄以极大的厚望。

它希望“保全日本作为苏联的对立物存 Vo l.30 N o.3JO U RN A L OF ZHEN GZHO U U N IV ERSIT Y M ay.1997 收稿日期:1996-11-15在”。

正是在上述意图支配下,美国执行了一套完整的远东慕尼黑阴谋,它对日本在中国袭击美国船舰、没收天津和上海的全部海关船只等挑衅行为都给以最大限度的克制和退让,主动从上海和天津撤退其驻军,从中国召回其全部侨民,以求得日本的谅解,并随时希望与日本达成妥协,以求得日本南向避而北向攻。

1937年10月,日本由华北大举进攻华中,越来越公开地表明它要把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外国资本逐出中国,直接危及美国的在华利益,迫使美国公众和政府把注意力集中到其在华利益的问题上来。

10月5日,罗斯福发表“防疫”演说。

次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对日本提出警告,侧重强调“不承认主义”。

日本占领广州后,对美国在东南亚的利益形成直接的威胁,作为对抗,美国政府于1938年12月25日第一次向国民党政府提供5000万美元贷款,目的在于重申“不承认主义”和在政治上对日本的威胁提出抗议,表明“美国政府不承认任何国家有必要或有理由在一个不属于它的主权地区规定一个‘新秩序’的内容和条件,并自命为这个‘新秩序’的掌权者及司令者”。

这就是所谓的“不承认主义”。

“不干涉”政策和“不承认主义”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矛盾,其实是相辅相承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为美国在华利益和全球战略服务。

由于美国对日本的真实意图摸不清楚,还蛊于日本的反苏宣传,因此“不干涉”和“坐山观虎斗”是美国这一时期政策的主线。

这突出地表现在它拒绝采取集体行动和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等有效手段来迫使日本放弃侵略,仅仅是采取“有政治背景而没有经济背景的行动。

”直到1939年7月,美国对日贸易和军事物质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

然而,美国的阴谋破产了。

日本的根本目的是要同美国争夺亚洲和太平洋的霸权,所以,它不满足于美国在中国对它的少量让步。

1940年夏,趁西方国家在欧洲大陆惨败之机,日本悍然开始南侵,迅速占领印度支那。

并发表声明,表示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将包括英美在太平洋的势力范围。

这对美国前期的绥靖政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日美矛盾激化。

紧接着,1940年9月,日、德、意三国签订条约,公开表示是“针对美国战争贩子的”。

美国就更加意识到了美日矛盾不可调和。

为了牵制日本,美国才逐渐走上援华的道路。

1940年6月,美国政府明确宣布“向抵抗暴力者提供我们的物质援助”,并于同年11月前分三次向中国贷款1.3亿美元,表示坚决援助中国一直到赢得战争的彻底胜利,同时全面禁止对日本的废钢铁出口,从而严重打击了日本的军火生产。

因为日本钢产量的50%是供应陆、海军的,日本冶金工业从此开工不足。

1940年10月,美国政府又支持英国政府重开了滇湎公路和香港与大陆交通。

面对美国的制裁和敌对,日本转而同苏联结盟,于1941年4月13日同苏联签订《日苏中立条约》,解除后顾之忧,并于同年横扫英美势力范围印度支那南部。

这样,美国幻想引战于苏的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并直观感到战争迫在眉睫,于是加紧了扩军备战,也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这表现在让美国陆、海军的后备航空军官加入陈纳德的空军志愿队到中国作战,将租借法案运用到中国,协同东印度政府和英国政府完全停止对日本的石油输出。

这样就等于卡住了日本咽喉。

但是,必须看到的是,此时美国的援助中国只是希望蒋介石政府不要彻底地垮下去,继续成为日本的对立面,以作为美国向日本进行讨价还价的资本而存在。

所以,就在美国对日强硬之时,它仍然是把寻机同日本妥协,牺牲中国放在首位的。

这一点,从《日美谅解方案》中可以明显看出。

因此,正如霍普金斯所说的那样:“这种援助并不是从实际方面出发的……不过是象征性的支付,或者不妨叫它做‘安慰良心的钱’,它在遥远的未来可能有价值,但在赢得目前这场战争却没有什么根本的重要性。

” 直到后来,日美矛盾势如水火,美国才采取了与中国结盟的现实主义政策。

2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

美国对日战争虽然有争夺霸权的一面,但重要的是其反法西斯的一面,为了更有效地维持中国的抗战能力,美国制定了比较现实的对华政策。

在1943年以前,美国对中国的国民政府提供大量的援助,促使并鼓励国民党积极作战,主张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反对内战;在政治上则是要中国和美国友好。

1943年以后,由于中国抗战形势的急剧恶化,其对蒋介石政府从无条件的援助转变为有条件支持。

这个条件就是要求国民党进行自身改革,反对腐败和怠战,反对国民党制造摩擦,要求调动包括共产党在内的所有抗日军队对日作战。

同时,在政治上与共产党接触,采取更有弹性的立场等等。

以上原则,构成了美国现实主义政策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对中国的军事援助。

太平洋战争后,中国是唯一同美国并肩作战抵抗日本的大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就会有无数日军师团直接对美国作战。

所以,罗斯福急切致电蒋介石,建议组织中国战区,并推蒋介石为中国战区统帅,指挥中、越、泰、缅军事。

美国政府派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兼中印缅美军总司令。

同时采取了大量的实际措施,如派遣军事代表团到中国;组织空军“飞虎队”;帮助建立一支实力雄厚、配备完善的中国空军;在美国和印度举办中国空军训练班;使大量的中国陆军部队得到最新式的美国武器装备;训练中国军官;派遣美国战地医院服务团;派遣工程师和各种专家到中国服务;美国陆军到中国作战;保护修建史迪威公路等等。

1942年6月,中美两国签订了《抵抗侵略互助协定》,在军事上正式结盟。

2.给予大规模的经济援助。

1942年1月,罗斯福致信国会:“应该立即给予中国以经济和财政援助,数目要超过国会已经批准的,方式也不同。

” 随即于2月7日一次性给国民党政府贷款5亿美元。

这项贷款大大超过了中日战争爆发以来历次贷款的总和。

6月,在签订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时,又答应继续拨给中国政府8.7亿美元的军事物资。

3.废除不平等条约,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

1942年10月,罗斯福政府主动提出同中国签订新条约,取消美国在华的治外法权及其它一切根据协定而取得的所谓特权,废除排华律。

1943年1月11日,新约签订。

这是中美关系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

中国报刊誉为中美关系的新纪元,延安为此举行了庆祝大会。

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在感情上有利于中美合作。

另外,罗斯福政府还坚决主张现实地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承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发挥作用。

罗斯福说:“中国人民是首先起来反对侵略者的,将来的中国是不可战胜的;不仅维持远东和平繁荣,而且维持世界和平繁荣,将发挥它的独特作用。

”所以,美国坚决主张中国成为“四强”之一,与苏、美、英三国于1943年10月30日在莫斯科共同签署四国关于一般安全的宣言。

该《宣言》承认中国有权也有责任共同参予各大国作战,并以平等地位参予“四强”小组机构和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

4.反对蒋介石的怠战政策,与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进行官方接触和合作。

抗战后期,由于蒋介石保存实力,消极抗战,给美国造成了很大的军事压力,美蒋曾一度出现冲突。

“一号战役”后,美国对蒋介石之无能和国民党之腐败有了更多的认识,所以,罗斯福政府一再直接表示了对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和民主所做努力的赞许,要求蒋介石尽快实行改革,并从速装备“能吃苦耐劳,骁勇善战,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共产党军队。

另外,史迪威等还坚持要求美军在延安设立一个军事观察团,以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情况,利用共产党军队牵制日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