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华政策

对华政策

1949年前美国对华政策及其影响摘要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

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

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

但通过回顾清末至1949年前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我们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美国对中国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下面,在中国无奈接受美国的利益侵蚀背面,美国却一直用自己的理想主义企图塑造一个美国心中的中国。

由于各种现实问题和国际势力的消长,中国的进化过程缓慢。

但却因着这样点点滴滴的变化,中国步履蹒跚地朝近代化前行着,在这条道路上慢慢地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关键字:美国中国对华政策影响近代化一.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

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

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

但通过回顾清末至1949年前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我们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美国对中国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下面,在中国无奈接受美国的利益侵蚀背面,美国却一直用自己的理想主义企图塑造一个美国心中的中国。

由于各种现实问题和国际势力的消长,中国的进化过程缓慢。

但却因着这样点点滴滴的变化,中国步履蹒跚地朝近代化前行着,在这条道路上慢慢地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本文通过回顾清末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在约百年的时间内对华的政策,企图站在当下的立场,返回历史中浏览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也企图在众多关于美对华政策的消极评价中发掘出其对中国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以求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美国的对华政策所产生的综合影响。

二.美国对华政策根据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分段,本文将从清末中美关系、辛亥革命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二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和国共内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这四个阶段来回顾美国的对华政策。

(一)清末中美关系1)中美订立望厦条约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英订立了《南京条约》,这个消息传到美国后,美国总统泰勒向国会做了报告,希望能够在中国获得同样的权益。

显然,美国视鸦片战争为美国打开中国大门的一个契机。

经过中美一系列的磋商,中美双方代表于1844年7月3日正式在议定的《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即望厦条约)上面签字。

《望厦条约》共34款及税则,部分内容与中英《南京条约》相似,而突出的特点则是对领事裁判权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

如其中一款规定:合众国民人在中国港口,自因财产涉讼,由本国领事等官讯明办理;若合众国民人在中国与别国贸易之人因事争论者,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

此外,条约内容还包括五口对美开放;美国在华享有最惠国待遇;中国关税如要变更,须经美方同意等等。

与《南京条约》相比,《望厦条约》使中国给与美国更多权益,把中美两国关系一开始就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

由于这一特点,它成为以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条约的蓝本,是近代中国苦难开始的一个结点,它的签订过程反映了美国不惜手段扩大在华利益。

中国在签订这个条约后所遭受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但望厦条约的一个积极作用是与先前订立的《南京条约》形成了一股能够给当时自比为天朝上国的清政府当头喝棒的合力,使得清政府能够从天朝迷梦中慢慢睁开惺忪的双眼。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以这样耻辱的方式开启一个艰难蜕变的过程总比在沉睡的沉默中消亡来得要好。

2)中美《天津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分别与法国和英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在这种趋势之下,1858年6月18日,中美达成了《天津条约》。

条约中有一条与法英不同,美国表示,中美和平友好,今后若中国和他国发生争执“一经知照,必须相助,从中善为调处”。

这条规定凸显美国对华政策与他国不同,增加了清政府对美国的好感,为美国扩大在华政策奠定了基础。

当年11月,美国又和英国、法国与清政府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

条约的相关内容,使列强进一步从政治上和文化上扩大对中国的影响,外国势力开始打入中国,列强在华的活动也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反抗。

《望厦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商约的签订,迫使清政府不得不抛弃对夷的鄙视,承认欧洲列强与中国有相等的交涉地位,从而进一步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鸦战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新思潮的出现、洋务派的出现以及洋务运动的开展在某个程度上都受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洋务运动期间包括建立外交机构、兴办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军和陆军、建立学堂、派遣留学生和创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等活动都是以欧美为师,尤其是处于上升阶段的美国对近代化刚起步的中国更是影响甚深。

而最显著的变化应该是清政府开始采取新的外交政策和设立外事机构。

1861年,以奕 为代表的官员向皇帝提交了奏折,建议对外实行“外敦信睦,隐示羁縻”的政策,就是对外要以诚相待,保持联系,通过外交上的努力来消除或减轻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这对于连外交体制也不甚了解的中国来说无疑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真正迈向现代会,融入近代社会的一个表现。

正确地定位外交,而不是武力斗争在国家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本是国家近代化的应有之意。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洋务派以及早期的维新派官员都注意对西方外交知识的学习。

他们通过留学或阅读当时翻译过来的国际法著作,如《万国公法.》,初步具有了国家主权平等的思想,他们开始采用均势原则观察国际形势(均势理论是当时西方列强在争夺殖民地过程中为平衡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

他们根据这一理论和当时列强争霸世界而形成对峙的局面出发,主张在外交上联络强国,结成联盟,而牵制它国,这对19世纪后半期清政府的外交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适应鸦战后对外交涉的需要,清廷于1861年1月20日下令组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外贸和海关,也负责铁路、矿务、海军、传教和工厂等事务。

逐渐成为清末处理对外事务的中枢机构,是近代中国发展外交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尝试,对中国外交机构的设置产生了重大影响。

3)美国的合作政策1861-1865年间是美国的南北战争时期。

美国政府全力以赴投入内战,无暇顾及海外事务。

战后,为解决国内的种种问题和西部开发,美国在相当长的而一段时间内对东亚的事务不很关心。

战争期间,美国对华贸易急剧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美国在华的利益,美国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倡导了对华的合作政策。

1862年,美国国务卿西华德指示常驻北京的公使蒲安臣与英法公使协商合作。

美国合作政策的内容是:西方各国利益一致所以必须相互合作;不采取有损中国领土完整的行动;中国文化古老,自视甚高,不要指望中国很快接受西方文化。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蒲安臣采取了以下措施:1.为了加强列强同中国的关系,蒲安臣等人设法帮助清政府去了解外国。

他将《万国公法》赠送给总理衙门,以供“参酌引援”,即希望清政府能够按国际法和规矩办事。

这使得清政府以后与列强就条约的规定发生的争议大大减少;2、美国伙同英国一起帮助丹麦从中国得到同样的条约权益,进一步加深了中国苦难;3、美国支持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赢得了清政府的进一步的好感,对中国的民主革命却是一次打击。

这个时期的美国政策,是基于美国国内处于战争状态这个考虑之上的,较赤裸裸地体现美国追逐利益的本性。

但美国在这一时期帮助清政府了解外国的过程是帮助中国熟悉近代外交规则和事务的继续,对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蒙。

4)蒲安臣使团1867年,清政府为了应对列强的修约要求,决定向国外派出使节。

美国公使蒲安臣最后成为了中国使团的代表。

1868年,使团到达美国旧金山,受到了美国的热烈欢迎。

蒲安臣表示,他的出使意味着中国已经踏上和平与进步的道路,“希望这个伟大的民族向西方文明的光辉旗帜伸出它的双手的日子,不久就要来临”。

6月6日,美国总统约翰逊接见了使团,他在宴会上说:“中美仅隔一衣水,实为近邻,将来交往日久,自闭愈见和洽”。

除美国,使团还先后访问了英国、瑞典、丹麦、荷兰和普鲁士等国。

由蒲安臣率领的中国代表使团在2年里访问了欧美等11个国家,向各国首脑转达了中国愿同各国和平往来的愿望,这个主动姿态反映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大变化。

有利于中国人了解第一手资料,并直接同各国政府对话。

蒲安臣出使美国期间,曾未经清政府同意与美国签订了《蒲安臣条约》,其中有关移民自由的条款对中国影响极大。

这个条约无疑是从美国利益出发的。

19世纪中叶,美国形成西部开发的热潮,十分缺乏劳动力。

根据这一条约,大批华工被运往美国,从事开矿、筑路和垦荒等工作。

单就美国西部的筑路工人来说,1869年约一万的工人中有9000多是华人,到1875年,在美国太平洋沿岸的华工达10万多,美国的旧金山等地的唐人街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

该条约有关华人合法进入美国的规定最初是从美国利益出发的,但是后来在美国发生排华浪潮时,这项规定成了华人为自己合法性辩护的工具。

此外,该条约注重教育,主要着眼点在于培养起亲美派,扩大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客观上也为中国学生赴美提供了条约依据,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如早年赴美留学的容闳抱着教育救国的意愿发起并成功促成了《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的出台,帮助中国成功培养了近代各个领域的人才。

如果没有蒲安臣条约,或许就没有容闳、詹天佑等人,或许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会走得更为艰难。

4)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国务卿于1899年第一次向英法德俄意日六国政府发出“门户开放”照会。

内容是:(1)对于在华各自势力范围或租借之地内的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一概不加干涉;(2)中国现行税则适用于在所有势力范围内一切口岸装卸的货物,而不论其属何国所有,此种税款由中国政府征收;(3)在各自的势力范围的任何口岸,对他国入港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只的入港费,在各自势力范围的铁路上,对他国国民运输的货物不实行不同的运费标准。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开始对中国发动军事进攻,美国发出了第二个“门户开放”照会,要求“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实体”,强调维持中国和清政府的存在。

列强大体接受了美国的建议。

美国倡导的门户开放政策满足了列强之间为缓和矛盾的需要,成为列强同清政府进行谈判的基础。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的背景,是美国不甘于失去在中国获取利益的机会。

美国通过一种对列强既得利益的承认,迂回地使自己的目的达到了。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开放政策挽救了日渐腐朽的清王朝,使得古中国不至于像世界上的其它文明,最终落得亡国的下场。

理由有以下2点:1.门户开放政策规定税款由中国征收,这对当时财政支出严重依赖关税的清政府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设想税收也无法保障,清政府的统治必然崩溃,列强趁机进一步扩大侵略,恐怕到时的中国连所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也无法维持了;2.该政策的出台,平衡了列强在中国原本取得的不等份的利益,在对华利益的问题上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避免了列强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为列强之间的张力积聚找到了一个释放的出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