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史一、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三色说:扬赫尔姆霍茨,三种基本色觉(红,绿,蓝),视网膜上有三种视锥细胞,拥有不同的光化学物质,每一种化学物质分解产生冲动,传至视觉中枢,产生红,绿,蓝的感觉。
四色说:黑林,视网膜上有三对互相对向的视素,红绿,黄蓝,黑白,三对视素的分解和合成形成感觉,能够解释色的对比,后象和色盲现象。
(先验论较之杨的经验论)1.韦伯:两点阈限理论:关于触觉,刚刚能辨别出皮肤上两个刺激点的最短距离。
(头脸小,小腿大)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异与标准重物之比。
即△I/I=K2.费希纳定律:在韦伯的基础上,指出刺激强度和感觉强度之间的对数关系,即S=KlgR,进一步指出感觉强度和身心的关系。
心理物理法:包括两类,感觉阈限的测量,阈上感觉的测量,提出心理量表主要有:顺序,等距,比例量表。
三种方法:最小可觉差异法,正误法,均误法。
3.荷尔提出反射弧的概念,贝尔-马戎第定律即感觉神经核运动神经差异律。
4.大脑功能定位:1)伽尔颅相学,脑是心理器官。
2)布罗卡言语运动中枢3)韦尔尼克言语听觉中枢。
4)弗里奇和希奇格关于运动区的发现。
二、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冯特:1. 个体心理学:1)以个人意识过程为对象,实验心理学;2)以人类共同生活为基础的高级精神过程为对象的民族心理学。
冯特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感觉等心理过程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自然科学的对象。
2. 心身平行论。
心理过程和大脑是两个独立的序列,有协调之处,但不存在因果关系。
3.实验内省法与民族心理学方法相结合。
(内省法又称自我观察法)4.心理学任务:1)元素分析法。
2)心理复合体结构:观念分两种:记忆,知觉。
冯特错觉:方向错觉,即平行线被菱形分割后发生弯曲。
3)基本规律:融合,同化,复合,相继性联想。
统觉:主动性和综合性的创造性综合活动。
进步:1)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2)从事反应速度,感情,注意分配和广度,及字词联想研究。
不足:内省主义,元素主义倾向:意识分解为简单元素。
其他:1.吉伊~缪勒发现全部学习比部分学习效果优越。
决心和心向对记忆效果的重要影响。
2.学生:乔斯特法则,分配学习效果的优越,旧联想保持强于新联想;鲁宾花瓶实验图像和背景问题。
杨施,遗觉像:刺激消失后保持的清晰的印象。
构造心理学1. 铁钦纳以马赫主义为基础,认为心理学研究对象是直接经验。
构造主义又称为存在主义。
与技能主义不同,铁钦纳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研究意识结构而不是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在冯特的基础上,铁钦纳认为心理元素包括感觉,感情,意向三种元素。
感情的向度上,反对冯特的三向度说: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兴奋-沉静,主张用感觉解释各种知觉。
冯特注意统觉,铁钦纳注意元素的分析。
2.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认为意识内容是一种物理现象而不是心理现象,心理学具有推论性质而不具备描述性。
3.缺陷:内省方法具有哲学思辨的痕迹,研究范围过窄。
3.内省的弊端:1)只分析内省心理上的感受,而不分析其感受的意义。
如:“红的”。
2)内省经验不一致。
3)内省的经验与原来的意向不同。
4)只能在具有意识的人身上使用。
刺激错误:铁钦纳指误以刺激为感觉,亦不观察心理过程自身,而观察刺激物及意义。
意向心理学:布伦塔诺来源:理性主义和官能主义。
属于经验心理学范畴,排除偶然虚假的东西,属于现象学范畴。
形质学派:厄棱费尔:1)认为形质具有感觉和观念复合的新属性。
2)形的概念具有限定的特性。
3)形的概念从空间扩展到音的层面。
符茨堡学派创始人:屈尔佩(无意向思维),彪勒认为思维存在着一种非感觉,非意向的思维元素。
二重心理学:把意动和内容均作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
内容和机能各自独立,性质属性不同并可以在经验中分离。
机能心理学:(英)策动心理学:麦独孤,行为是有目的所策动的。
(法)里博定律:记忆的逐步丧失遵循一定的规律,从不稳定的近事记忆向稳定的远期记忆发展。
主张从主客体关系去研究心理活动。
(美)斯宾塞:生物决定论,环境适应论。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测试范围3-18岁。
吝啬律:凡可以用较低级心理机能的结果来解释的活动,就不用高级心理机能的结果来解释。
高尔顿:首创优生学,用谱系调查法研究个别差异。
詹姆斯:1.心理适应观2. 意识流说(意识是私人的,常变的,选择性,连续不断)3.本能习惯说1(本能受经验的影响而改变,一切心理起因都为本能冲动)4. 自我说(被动与主动的自我)詹姆斯朗格情绪说:1.先有影响的个体刺激。
2,因刺激而引起生理的或身体的反应。
3,因身体的生理变化而产生情绪。
霍尔,美国发展心理学创始人。
卡特尔:等级排列法,测定集中趋势。
安吉尔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三大区别:1.前者以元素主义为内容,后者涉及心理操作。
2. 机能心理学关于意识的基本效用,研究心物关系。
卡尔认为适应性行为包括三方面:1,动机性刺激,2激发刺激3,做出的反应。
研究方法:1,内省法2,客观观察法,3,实验法,4,社会研究法。
桑代克:练习律,(使用率,失用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因使用而加强……)效果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因满意而被强化)准备律(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传导又不受任何干扰,引起满意感)五条副律:1,多式反应原则(有机体对新事物发出本能习得性反应,最后形成一种连接)2,心向原则(学习以当时的心理准备为前提,有稳定的定势)3,优势原则,指部分情境在引起反应中占优势。
4,同化原则(对相似的情境发生同化或类化反应)5,联想交替原则(情境改变后,联结可以从一情境移至另一情境而不受干扰)吴伟士:S-O-R公式进步:拓宽研究领域,主观主义转为客观主义,开拓新分支,强调实际应用。
不足:主观唯心倾向,生物主义倾向,外在目的论和神秘主义倾向。
行为主义华生:S-R公式,R的基本成分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s指引起有机体的内部和外部变化。
方法:1,观察法2,条件反射法,3,口头报告法,4,测验法。
1.本能理论:否定遗传和本能的作用,转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2.情绪理论:情绪内含,本能外显,本能包含情绪,情绪可以离开本能。
3.思维理论:内隐的语言习惯是外显的语言习惯演变而来的。
4.人格理论: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
新行为主义1.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
2.主张整体的行为观。
3.重视操作分析的方法。
托尔曼:一、整体行为:托尔曼指出心理学研究对象应该是整体行为而不是分子行为。
四个特质:1.行为具有目的性2.行为利用各种途径排除障碍3.行为必然选择容易达到目的的活动。
4,整体行为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教育的。
(区别于麦独孤的主观性)二、学习理论1.符号学习理论(符号-完型-期待理论)2.认知地图3.潜伏学习赫尔:假设-演绎系统。
学习是有机体自动获得有适应作用的感受器——效应器的连接内驱力降低说:导致内驱力下降的事件可强化刺激-反应的联结。
习惯强度:传人和传出神经冲动之间的动力关系,也称习惯反应力量。
反应势能:个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可能产生某种反应倾向的能量。
影响反应发生的因素:1)抑制和消退率2)反应阈限和不相容反应。
斯金纳:反射和行为之间有区别,打喷嚏等只是反射,不是行为。
行为三个特征:1)由一定情境引起2)别人可以观察到的3)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中间变量。
行为分两种:1,应答性行为;2,操作性行为。
新行为主义:零星期待目标反应:原先赫尔认为有机体的学习是学会迷津引向何处,斯彭斯认为学习是知道奖赏在何处。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决定性影响的是环境。
观点:1)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部影响交互作用的结果2)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3)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4)强调自我调节作用。
行为主义的贡献:1.心理学从主观唯心转向科学发展2.使动物心理,儿童心理尤其是实验心理和学习心理取得重大成果3.其基本观点在其他领域得到应用。
缺陷:1.抹杀人和动物的区别,陷入生物主义。
2.抹杀心理,意识,行为的差别,陷入客观主义3.抹杀不同行为层次的差别,把行为归结于S-R的模式,陷入机械主义。
4.抹杀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差别,把心理现象归结于纯自然现象,陷入还原主义。
完型主义理论渊源:康德的先验论,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厄棱费尔的“形质学说”;场论,拓扑学,突创进化论。
似动现象:韦特默,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面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
(整体不可分割为元素)同型论:一切经验现象中共同存在“完型“特征,在物理,心理与心理现象之间具有对应关系,三者是同型的。
五个完形组织法则:1)图形背景2)接近法则3)相似法则4)闭合法则5)连续法则学习理论:1. 顿悟学习:对整个情境,目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互关系的完形理解。
试误说相对应,后者多次失败后失败的动作应该保留,成功动作被淘汰。
(练习率)效果率认为成功的动作引起快感得到保留,但是所有动作只有相似没有相同。
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2.学习迁移 3.创造性思维勒温:1.行为公式【B=F(PE)】(人,环境)<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2.心理场:勒温认为,人就是一个场,人的心理现象具有空间的属性,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发生的。
全部影响的事实:1)准物理事实,即心目中的自然环境2)准社会事实(社会环境)3)准概念事实(思想概念和现实的差异)3.行为动力:1)需求2)张力3)引拒值(正引拒值具有吸引力)4)向量和移动4.人格组织图:内部层,中心层,边缘层。
5.团体动力学:整体的意义才是团体的根本意义。
贡献:一、方法论意义1. 强调整体2.描述现象(反对捆束假设和恒常假设,即刺激和反应是一对一关系)二、知觉理论三、认知学习的先河四、推动应用心理学发展不足:1.主观唯心(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超验的范围)2.未摆脱形而上的束缚(只定性不定量分析,割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心理场只关注现在)精神分析成因:一、1)恩培多克勒“爱恨”,心理动力说。
2)柏拉图“性”,“三位一体”(驽者,两匹马),回忆说。
3)亚里士多德对梦的重视。
4)布伦塔诺意动心理思想5)莱布尼茨的微觉说,即未被意识到的无意识,是积极主动活动的。
6)赫尔巴赫“意识阈”概念7)费希纳:精神是一个符合机构,而不是解剖学上的位置,“冰山”8)叔本华,生存意志9)尼采权力意志10)哈特曼无意识学说二、唯能论:认为能量是唯一的客观实在和世界本源。
进化论:自然选择和性的选择。
麦斯麦术:通磁术,催眠术前身,使体液恢复平衡,治疗疾病。
布雷德术:催眠术发起人,要点在精神的集中。
弗洛伊德:一、人格结构:潜意识,前意识(能回忆起来的经验),意识二、本我,自我,超我。
三、两种本能:生本能,死本能。
夸大人的自然性,贬低社会性焦虑种类:客观焦虑(现实性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