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答案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答案
肺心病、风心病、宫颈癌、食管癌——贫穷, 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乳腺癌——富裕。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三、宿主因素
(一)遗传因素 ➢ 几乎所有的慢性病均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是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 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二)心理因素(个性、性格、精神状态与
二、以控制危险因素为核心的综合性防治策略
吸烟 静坐生活方式 酗酒 体重控制 高血压管理 血脂异常
慢性病早期 病人的筛检
应激)
➢ 职业紧张——高血压 ➢ A型性格——高血压、冠心病 ➢ 工作压力——早期动脉硬化、心肌梗死 ➢ 抑郁——冠心病 ➢ 长期极度忧郁、悲哀、恐惧、愤怒——癌症。
A型
有雄心壮志, 喜欢竞争, 出人头地; 性情急躁, 缺乏耐心, 容易激动; 有时间紧迫感, 行动匆忙; 对人有敌意。
性格与健康
B型
Williamson DF, et al. Am J Epidemiol 1995; 141: 1128-41 Lean MEJ, et al. Diabetic Med 1990; 7: 228-33
个体化的体重控制
➢ 饮食改变 ➢ 体育锻炼 ➢ 行为改变 ➢ 药物治疗 ➢ 综合治疗
运动减重的优缺点
饮食改变+体育锻炼 体重下降
行为策略 进行强化
➢ 多种方法联合使用的减重效果更明显
➢ 行为改变策略的强化可以避免反弹
➢ 干预实施者同减重者的长期联系使减重效果更持久
➢ 外界支持可以提高减重者的自我效能感
➢ 减重目标:BMI<24kg/m2 ,22最理想。避免 中心型肥胖。
➢ 减重的速度不能过快,比原体重减5%10%(6个月), 每周减少1-2斤。
一、重视慢性病生命全程的预防
➢ 慢性病发生与发展是危险因素长期累积的 结果。
➢ 预防的关口前移:预防疾病→预防危险因 素(尤其是生命早期)采取措施越早,收 益就越大。
生命全程方法(life course approach),把人生 划分为几个明确的阶段,针对不同年龄组 的人群在不同的场所(家庭、社区、工作 场所)中实施卫生保健措施,保证人生的 不同阶段有效地获得有针对性的预防服务 ,达到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 减重效果不及控制饮食明显, ➢ 益处多:增加HDL和瘦体重。
体育锻炼+限制饮食可使体重很快下降,并 避免停止节食后的体重反弹。
肥胖患者生活方式的干预
体重减轻 (kg)
2
0
-2
-4
-6
-8
-10
-12
0
6
适度体重减轻4.5Kg 降低2型糖尿病的危险26%
运动 (n=31) 对 照 (n=31) 饮食 (n=35) 饮食 +运动 (n=32)
➢ WHO把生命全程划分的4个不同时期:围生 和婴幼儿期、青少年期、成年工作期和晚 年期。
健康
科学基础
疾病
健康管理
不
处于
进入
发生
出现
疾
同
低危险
疾病危险
早期
临床
状态
状态
改变
症状
病
的 预
后
疾病管理
(一)围生和婴幼儿期预防
合理营养——提高母婴免疫力,预防传染病和慢性病。
宫内生长迟缓(低出生体重)和宫内营养过度(出生超重)均增 加成年后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的危险。
①健康促进与预防原则-不受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 损害;
②工作适应原则-作业本身与作业环境应适合职工 的职业能力;
③健康促进原则-优化职工的心理、行为、生活及 作业方式与社会适应状况;
④治疗与康复原则-减轻工伤、职业病与工作有关 疾病所致的不良后果;
⑤初级卫生保健原则-就近为职工提供治疗与预防 的一般卫生保健服务。
12 月
24
Wing RR et al. Diabetes Care 1998; 21: 350-9
3.行为改变
控制体重是终生的行为和习惯 采用科学的行为改变策略来纠正不合理行为,
主要措施包括:
确定需要改变的行为 设定行为改变目标 调整或改变目标行为的决定因素 对养成的新行为进行强化 解决问题的技巧、心理调整的方法
肥胖与其相关疾病的关系
BMI 分类
腰围男<85,女<80 腰围男≥85,女≥80
<18.5 体重过低 考虑存在其他健康问题
——
18.5-23.9 体重正常
——
疾病危险增加
24.0-27.9 超重
疾病危险增加
疾病危险高
≥28.0 肥胖
疾病危险高
疾病危险极高
体重减轻10%的益处
➢ 所有病因所导致的死亡减少20% ➢ 糖尿病相关的死亡降低30% ➢ 肥胖相关的癌症降低40% ➢ 空腹血糖降低50%
低出生体重+青少年期生长发育过快和成年后肥胖,其发病 危险更大。
影响此期健康的重要因素有:
母亲受教育程度、健康和营养状况、遗传背景; 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生活行为方式(主/被动吸烟); 卫生保健服务质量和利用。
(二)青少年期预防
➢ 成年慢性病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升高,低龄化趋势。 ➢ 学校教育 重视健康知识教育,增加相关课程,培养健
生物因素
柯萨奇病毒(1型糖尿病);幽门螺杆菌(胃癌); 乙肝病毒(原发性肝癌); EB病毒(鼻咽癌) ; 人乳头瘤状病毒(宫颈癌)
(二)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制度、生产劳动及居住生 活条件、风俗习惯、卫生设施、医疗条件、文化 水平、防疫工作、经济、宗教、社会动荡等人类 的一切活动)。
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职业
2. 慢性病的特点
• 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 • 并发症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 是终生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 • 对卫生服务利用的需求高; • 病因、病情复杂,具有个体化。
4.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高
⑴吸烟率较高、吸烟状况堪忧 ⑵食物结构改变 ⑶体力活动减少 ⑷肥胖 ⑸城市化趋向 ⑹老龄化
➢ 心脏病 心脏损害(心脏病史、心律不齐、心脏扩 大)是脑卒中第2位的危险因素。
➢ 糖尿病 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超重肥胖 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 停经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与肾癌。
(四)其他:年龄、性别、免疫和内分泌
超重或肥胖的危害
➢ 增加许多疾病的发病危险 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 、骨关节炎、哮喘、大肠癌、乳腺癌、月 经不调、抑郁症、呼吸暂停综合症
➢ 强调在社区及家庭水平上降低最常见的NCDs的四种 共同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静坐生 活方式)进行生命全程预防;
➢ 三级预防并重,采取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 手段的综合措施;
➢ 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并重; ➢ 发展创建性慢性病保健模式; ➢ 加强社区慢性病防治的行动; ➢ 建立综合性社区行为危险因素干预项目。
➢ WHO指出,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约80%心脏 病、脑卒中和2型糖尿病,40%的恶性肿瘤 可以预防
WHO: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
对慢性病预防增加投资,今后10年内能防止3600 万人过早死亡,其中1700万人在70岁以下。如能 实现全球目标,将会为中国带来累计经济效益360 亿美元,印度150亿美元,俄罗斯200亿美元。
人类的健康与寿命取决于:
生活方式与行为
60%
遗传因素
15%
社会因素
10%
医疗保健
8%
气象因素
7%
世界卫生组织
常见慢性病及其共同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慢性病控制重点:
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和肿瘤
重点控制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超重与肥胖、吸烟 以及缺乏体力活动
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生活行为因素:吸烟、饮酒、饮食、体力活动 ➢ 环境危险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宿主危险因素 :遗传、心理、疾病
第三节 慢性病防制策略与措施
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目的
在人生命的全程预防和控制NCDs的发生; 降低患病、早亡、失能; 提高病人及伤残者的生活质量
重点防治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
➢ "An ounce of prevention is worth a pound of cure." —Benjamin Franklin
一、生活行为方式
(一) 吸烟
➢ 目前全世界约有11亿烟民。 ➢ 吸烟是大约25种慢性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 ➢ 现在每年约有400万人死于吸烟引起的疾病。
二、环境因素
(一)自然环境(地理、气候、土壤、动植物)
物理因素
季节——肺心病、心血管病 紫外线照射皮肤癌
化学因素——恶性肿瘤
苯并(a)芘、亚硝胺、职业致癌物(砷、石棉、联苯胺、沥 青焦油、氯乙烯、苯等)
4.药物治疗
抑制食欲 西布曲明(曲美、澳曲轻) 影响消化吸收
食用纤维(多糖、木质素、半纤维素、树脂、 藻酸盐等),促进胃排空,抑制食物分解,增 加饱腹感。
假食疗法 蔗糖聚酯是一种饮食脂肪替代物,食 后不被消化吸收,随粪便排出
利用药物副作用 红霉素、胍类降糖药
其他:左旋肉碱\瘦素
5.综合治疗
社
神经系统 Neural system
会
心
理
内分泌系统
因
Endocrine system
素
免疫系统
Immune system
身心 健康
(三)疾病因素
➢ 高血压 增加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收缩压每增 加20mmHg,或舒张压每增加10mmHg,发生心脑血 管疾病的风险就增加一倍。高血压早于冠心病约5 ~10年。
WH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