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颈椎病特色针灸治疗(2017-09讲义版)
颈椎病特色针灸治疗(2017-09讲义版)
• 疏松结缔组织具有无极性,各个方向上的分布无区别,所以 浮针在痛点上下左右各个方向针刺,疗效没有区别。
• 疏松结缔组织包绕全身肌肉的表面,形成肌肉的肌外膜,还 深入到肌肉内部形成肌束膜和肌内膜。因此浮针扫散治疗时 ,大幅度牵拉疏松结缔组织和肌肉,可缓解患肌的挛缩和缺 血状态,改善肌肉功能,消除临床症状。
第二掌骨全息理论
1937年张颖清先生发现 张颖清先生发现了第二掌 了第二掌侧全息穴位群, 骨侧穴位群排布的规律,经 通过对第二掌骨侧穴位 研究发现这些规律相当于 群分布规律的探讨及研 人体的一个缩影。人体各 究,发现了人体的许多 个部分、各个系统均遵循 全息元,为全息理论的 相同的分布规律,表达了穴 发展和研究提供了理论 位分布的全息率。在中医 依据和实践意义。同时 诊断中,这些穴位能够直接 发明了生物全息诊疗仪, 反应病情位置,身体各个部 临床实践验证了人体结 位是相互作用联系的。如 构的全息特性,为全息 各节肢系统的远心端是头 医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穴,近心端是足穴,而头穴与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5.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 查证实)等。 6.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是指具有头、肩、颈、臂的疼 痛及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 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 质增生等变化。 7.混合型颈椎病 具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的颈椎病。
颈肩腰背痛常用穴位——颈痛穴(液门)
❖ 定位: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 局解:在第四掌骨间背侧集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臂静脉网,和尺 神经手背支(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 针刺特点: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法 ❖ 针感:局部出现酸麻胀感。 ❖ 功能: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症、颈肩肌腱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临床还 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 ❖示意图:
足穴连接的重点是胃穴等。
颈椎病的特效穴-----后溪穴
后溪穴位于微握拳,第5指掌关 节后尺侧的近端掌横纹头赤白 肉际。具体在在小指尺侧,第5 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 点外缘;有指背动、静脉,手 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小肠经上穴位,输(木)穴, 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 及肘臂挛痛等痛证;耳聋,目 赤;癫狂痫;疟疾。
颈肩腰背痛常用穴位——肩痛穴(肩周穴,中平穴)
❖ 定 位 : 此 穴 位于足 三里下 2寸, 偏于腓 侧2寸。 ❖ 局 解 : 在 腓 骨长肌 与趾纵 伸肌之 间,深 层为腓 骨短肌 ,布有 胫前动 静脉肌 支和腓 浅神经 。
❖❖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明显得针感为宜。
❖ 针 刺 手 法 : 3寸毫 针直刺 1寸左右 ,上下 提插针 刺手法 。 ❖ 针 感 : 以 触 电似针 感向足 背,足 趾和踝 关节传 导。 ❖ 功 能 : 消 炎 止痛, 降压, 醒脑, 扩张血 管,调 节内脏 ,调节 胃肠, 内分泌 。 ❖ 主 治 : 肩 关 节软组 织损伤 、肩周 炎、根 型颈隹 并、颈 间肌筋 膜炎、 落枕、 以及偏 头痛、 高血压 、胆囊 炎、胆 石症、 胆道蛔 虫症、 带状疱 疹、肋 间神经 痛、急 性腰扭 伤、癔 症性昏 厥、上 肢瘫痪 、中暑 、休克 、昏迷 、癫、 精神分 裂症。 ❖按 语 : 该 穴 是平衡 穴位的 代表穴 位,也 是开始 研究的 第一个 穴位。 ❖示 意 图 :
颈椎病临床表现
3.椎动脉型颈椎病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 (4)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6)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 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7)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 症状,X线片颈椎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浮针手法的发展
• 偶然的故事:治疗一位广州的渔民牙龈炎引起的牙 痛,皮下针刺后症状好转,但改善不明显。当时不
知道任何辅助手法,想用针灸的“提插捻转”,但
因面部血管多,容易刺伤血管,只能在皮下做扇形 运动,结果收到奇效。
• 传统针灸的提插捻转
皮下扫散手法
2022/3/22
浮针的操作要点
针芯稍退转入卡槽
颈椎病的分型
• 颈型颈椎病 • 神经根型颈椎病 • 脊髓型颈椎病 • 椎动脉型颈椎病 •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 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 混合型颈椎病
颈椎病临床表现
1.神经根型颈椎病 (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 相一致。 (2)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4)痛点封闭无显效。 (5)除外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等 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2.脊髓型颈椎病 (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2)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 (3)除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颈椎病的特色 针灸治疗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八病区 王小寅 副主任医师
讲者介绍
王小寅: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康复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副秘书长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疾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八病区主任
◆ 专攻“促醒针法”治疗各种昏迷、中风偏瘫、截瘫、四肢瘫、脑瘫、吞咽 障碍、言语不利;
◆ 擅长运用浮针、平衡针、蜂针、火针、舌针、眼针等特色针灸疗法治疗颈 肩腰腿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月经不调、顽固性失眠等疑 难杂症。
颈椎病的特色针灸治疗
• 颈椎病概述 • 颈椎病的平衡针治疗 • 颈椎病的第二掌骨全息治疗 • 颈椎病的特效穴治疗 • 颈椎病的浮针治疗
颈椎病的概述
•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 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 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 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 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 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 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 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 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2022/3/22
针具 适应症 作用部位 作用层次 针刺疗法 浮针疗法作用的部位是健康(生理状态)的部位,其治疗的部位是 不健康(病理状态)的部位。与阿是穴截然不同;与现代干针也明显 不同。因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所含神经、血管较少,所以针刺时基 本不痛。“没有感觉是最好的感觉”
2022/3/22
2022/3/22
❖定位:此穴位于足三里下2寸,偏于腓侧2寸。 ❖ 局解: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 浅神经。 ❖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明显得针感为宜。 ❖ 针刺手法:3寸毫针直刺1寸左右,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 ❖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 ❖ 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 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 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精神分裂症。 ❖按语: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
3 避开皮肤上的斑痕、结节、破损、凹陷、突起等, 还要尽量避开浅表血管,以免针刺时出血;
4 进针点与病痛处之间不能有肘尖、髌骨、桡骨茎突、 尺骨小头、内踝、外踝等部位;
5 进针点的皮肤不紧不松为最佳。
2022/3/22
我们认为疼痛的原因
• 我们认为:肌肉长期收缩和舒张,从而劳损,导致肌 肉痉挛(患肌),诱发肌肉内血供不足而导致肌肉缺 血,从而出现疼痛症状。
A 进针器进针斜坡向上,畏惧者 深吸气慢呼气 B 稳定运针针尖上翘,遇阻绕路 C平稳扫散 平扫+旋扫
2022/3/22
操作特点,还有:• 进Fra bibliotek器• 扫散动作 • 再灌注手法
2022/3/22
确定进针点五原则
1 小范围病痛进针点宜近,大范围、多痛点的宜远 (手电光柱效应);
2 多数情况下,选择在病痛部位上、下、左、右处, 这样便于操作和留管,但在关节附近或者在肋间, 不必拘泥上下左右,可以斜取进针点;
颈椎病特色针灸疗法----浮针疗法
符仲华简介: 南京军区总医院博士后,南京大学 生理与疼痛医学博士,再灌注活动 的首创人。 南京中医药大学浮针医学研究所所 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 业委员会会长,中华浮针学会会长, 《中国针灸》杂志编委。 发明的浮针疗法为第一军医大学 “九五”科技成果,获2001年度解 放军医疗成果二等奖。
浮针医学的三个来源
•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直针刺、浮刺、旁针刺 等刺法的影响。
• 腕踝针疗法(1972年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 医院神经内科张心曙教授发明)。
• 针灸临床得气重要性的反思。
2022/3/22
浮针的第一例
• 1996年6月,符仲华博士创造性地运用皮下针刺的思 路治愈一例广州增城的女性网球肘病人,引发他对皮 下组织的思考。
2022/3/22
符仲华博士的创新
• 针具改革:普通的毫针
专用针具浮针。
• 针刺手法:传统的“提插捻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