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11卷总第43期Journal of Inne r Mongoli a Agric ul tura l Unive rsit y(Soc ia l Sc ie nce Edi tio nNo. 1 2009(Vol. 11 Sum No. 43日语流行语及流行文化中的语言美学艺术*刘晓芳(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410076摘要:流行文化是当今时代不可回避的重要文化现象, 同时也给文坛带来了新的文化格局。
流行语较一般的词语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即人们对指称对象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取向等。
本文试从日语流行语中探析流行文化的体现出的美学艺术, 在特征性的把握中找寻其审美规律, 把握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日语流行语; 流行文化; 美学艺术中图分类号:H 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9 01-0364-03一、日语流行语的概念关于流行语的定义, 松村明编的大辞林! 第二版中的解释是:∀一時期興味! 持∀#、多∃%人# 寄&∋盛( 使用 # 単語∗句∃(在某一时期引起极大兴趣并被众人广泛使用的词汇或句子。
由此可见, 流行语产生于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一定时期内为众人所喜用, 它们中的大多数如过往云烟转眼就销声匿迹。
因此, 日本国语字典并没有将所有出现过的流行语都列作词条, 而是由自由国民社收录在每年发行的%現代用語%基礎知識&中。
另外, 我们必须认识到流行语不等同于新语。
新语中对新事物、新现象的命名语、新造语只是表明该事物、现象的产生和流行, 而不是某种语言本身的流行。
作为流行语, 事物现象的新旧有时显得无关紧要, 但用来表达其含义的词汇却必须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爱不释口的。
日本学者川崎洋认为:流行语∀这种现象的出现, 应追溯到日本人自古就有的一种特有的语言感觉∃( 流行语! 。
例如:像∀+, ∃(去唱卡拉OK 、∀−. / ∃(骑单车、∀01 ∃(去吃麦当劳、∀23 ∃(去吃莫斯汉堡等就不是现在的新发明, 夏目漱石执教一高时, 就曾将∀牛耳! 取∃(实权在握说成∀牛耳∃; 将∀野次! 4 ∃(瞧热闹、起哄说成∀野次∃, 使他的学生十分困惑。
日本民族对于语言有着特殊的敏感, 历史上就吸收了大量汉语语言文字, 并使其与传统日语合而为一、不分彼此。
明治维新以后, 大量接触西方文化, 西方的单词又大量进入日语词汇表。
大多数日本人会积极主动地使用新词汇, 以示跟得上潮流。
这样的历史使得日本人普遍具有敏感的语言神经, 发达的造词功能、卓越的领会功能。
加上日本作为现代化国家和世界经济大国,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活环境急剧改变, 经济上大起大落, 外在环境加速着语言习惯的变化。
表现在流行语方面也是如此, 许多流行语令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 新词汇及新语法现象也层出不穷。
一方面大量的词语变成死语, 一方面大量的词语被赋予新的含义而再生; 一些语法结构也变得更为简洁。
二、流行文化的一般含义所谓流行文化是表达着当代人们新潮的价值观念并体现在时尚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方式中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前沿性、活跃性、消费性的动态特征, 在现今, 则与大众传媒紧密联系在一起。
它是在一定时期内, 在民众中普遍德传播, 并经由社会特定领域内某种力量的推动、而在有限周期内迅速起落的特种文化。
在当代社会中, 流行文化已经发展到非常多元化和非常普遍化的程度, 以致它所涵盖的内容及其形式, 既可以囊括大众文化, 也不能简单地将流行文化概括成大众文化, 又不能将它限制在精英文化的范围之内。
因此现在谈到的流行文化, 已经演变成非常含糊的地步。
但从另一角度来说, 流行文化在当代的广泛性和含糊性, 又说明它在当代社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它至少从其现象的极度广泛性, 已经足够表明流行文化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显赫性和渗透性, 同时, 以显示其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紧密关系。
当代的流行文化给文坛带来了新的文化格局。
这种格局中包括影视文学、通俗文学、网络文学、流行音乐、时装时尚等, 无论人们喜欢与否, 都以迅速流行的方式吹皱起当代世俗人生的一湖春水。
学术界普遍意识到流行文化是我们时代不可回避的重要文化现象, 仅就此而言, 流行文化的研究对于积极推进当代审美文化的理论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与物质两方面建设的结晶, 流行文化也是这样建造的。
这或许是流行文化的一般性特征, 也是我们研究流行文化的一个靠得住的门径。
三、日语流行语与流行文化的共同特征流行文化作为非常复杂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必须专门地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符号论等领域进行整合*收稿日期:2008-12-10基金项目:2008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现代日语流行语的美学研究∃, 项目编号:08C076。
作者简介:刘晓芳(1973- , 女,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 语言文学硕士, 主要从事日语语言和文化研究。
性和综合性研究。
而且流行文化是按一定节奏, 以一定周期, 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 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它是有节奏地、以限定时间、时起时伏而传播于相当大范围内的文化。
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流行文化, 经历了一段传播之后, 就会作为旧的东西而逐渐消失; 于是, 新的流行文化便取而代之。
但新的流行文化本身也不会永远是新的, 它的存在时间很快就会过去。
如此一波又一波而传播, 就成为了流行文化的基本存在形式。
语言学作为流行文化的一个分支, 它具有流行文化中的一系列特征, 而日语流行语的具体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 时代性从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解释:当某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产生了与前一时代相异的某些变化时, 会产生或反映该时代风貌的正面及负面的社会现象, 或表述该时代具有影响力、震撼力事件的流行语。
这些流行语或能投人们共同所好, 或能发泄和展示人们的共同心理。
语言来自人类社会, 而流行语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正如中国人如今再也不会用当年的∀铁姑娘∃来指代那些非常能干的女性, 而改称为∀女强人∃一样, 60年代日本经济超高速增长, 许多企业急需大量劳动力, 出现了企业与尚未毕业的大学生提前签订合同的现象, 从而出现了∋青田刈5((买青苗这一流行语, 它取代了1929年由于日本财政紧缩造成大量工人失业这一社会现象而流行一时的∋大学6出∀7#8(。
(即使出了大学门, 可能也找不到工作。
2. 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与众多流行事物一样, 流行语也有其产生、盛行、消失的过程, 也有与之相应的环境和范围。
与其他语言现象相比, 流行语的寿命相对短暂, 有些非常短暂。
例如日本50年代出现并流行一时的∋八番目((∀H ∃为英语字母中第八位而得名 , 大概是因为不上口或表现事物不够准确, 很快便被人们弃之不用, 成为死语。
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内广为流传, 之后可能淡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流行语都必然会消亡。
恰恰相反, 大多数流行语被公认后升格为固定词语, 被收入词典供长期使用。
例如:∋29:((现代、摩登一词在明治末期已出现, 但作为外来语, 许多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不愿接受。
但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传入, 人们的思维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 终于在日本步入昭和年大门不久即成为日本一大流行语, 且生命力一直延续到今天, 继而还出现了由∋29:(派生的复合词:∋29:; ー<、29:=ー>、29:? >≅、29:Α<Β((摩登少女、时髦青年、现代生活、现代华尔兹舞等。
所以语言正是在人类社会中不断地被筛选公认和积累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3. 广泛认同和迅速流传性流行语具有广泛认同迅速流行性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三条。
相当数量的流行语或反映了时代特点, 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 或表述了影响力、震撼性极大的社会事实, 必然被人们青睐, 迅速走红。
∗有部分流行语是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为其政治目的所颁布的政治纲领和口号, 在强大的宣传攻势和政治压力下迫使人们接受。
如:∋非常時((非常时∋総動員((总动员等。
+38﹪的流行语是出自于名人名著的名言, 由于名人效应, 势必增添了满足人们好奇心理的魅力。
正因为流行语具有时代特色,一般来说也符合该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 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吻合, 加之流行语的造词结构很大众化, 易脱口而出, 因此一个流行语一旦产生, 便可立即引起人们的共鸣, 并能一传十、十传百地迅速传播、使用, 以至全面流行起来。
例如∋公害((公害一词流行于1967年, 由于当时日本经济快速增长,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所以∋公害(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 至今不衰。
四、流行文化中体现的语言美学艺术流行文化的语言美学理念, 就其思想和理论根据而言, 主要受到现代主义美学产生以来的各种美学思潮的影响。
我们评判和解析当代文化发展尤其是流行文化兴起与变异所必须遵循的理论原则, 还可以以马克思提出的∀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一科学阐论为基础来分析。
在理解∀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科学阐论之时, 虽然不能对美的规律到底是什么有一个清晰地把握, 但必须科学地认知美的规律在现实社会运作中所必然或应该起的作用, 既不能无视这种规律所起的作用, 也不宜夸大这样的作用。
这是文化创造和审美创造范畴的活动, 是在生活中形成的结果。
除了思想和理论根源以外, 流行文化语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也是有它的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文化同生活的紧密结合, 使生活中充满了品味和美的鉴赏。
流行语言文化在其发展中, 根据它本身同社会大众日常生活及其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在吸收各种美学思潮的时候, 也创立了自己的富有生命力的美学原则。
所以, 流行文化的语言美学本身是非常复杂的、不确定的和变动着的创作生命体。
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是经历了一段曲折而混乱的过程。
流行文化的语言美学同当代各种美学思想和理论一样, 不只是在其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 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含糊不确定的事件, 而且在它的一系列重要美学观点和原则方面, 它同现代性美学及后现代反美学之间的混杂性, 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穿插性, 但同时也表明它们都不同程度地隐含着内在矛盾和吊诡。
流行语言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是建立在它的生活美学原则的基础上。
生活就是美, 美存在于生活中, 美来自生活本身; 没有生活就没有美。
同样地, 人的生活也是需要美, 靠对于美的不断追求, 使生活得以不断更新和充满生命力。
流行文化在其创作中, 通过不断向传统道德、传统艺术和传统价值观的挑战, 实际上实现了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双向美学理论革命, 而语言艺术是人的自然本性的一种表演活动, 同时语言艺术又是紧密地同生活联系在一起, 以致可以说, 最纯朴和最自然的原始的人类生活, 本来就带有艺术性, 而语言艺术活动从一开始也是同生活实际活动相互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