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和副伤寒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伤寒和副伤寒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伤寒和副伤寒应急处理技术方案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伤寒、副伤寒是常见的传染病,一旦暴发流行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提高对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群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成立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中心主任任组长,分管防疫科的副主任任副组长。

成员包括防疫科科长、消杀科科长、检验科科长、办公室主任、应急办主任。

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职责是:按照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要求,组织、指挥中心有关人员参加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制定和完善本中心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开展应急处置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做好应急物资储备。

二、应急处置队伍及职责成立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置队,分管副主任任队长。

应急队伍成员主要由以下科室科长及专业人员组成:防疫科、检验科、消杀科、办公室、健康教育科、应急办。

各科室的职责是:免疫规划科:负责流脑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出处理方案;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价。

消杀科:根据免疫规划科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疫点疫区的消杀灭工作进行指导;对消杀灭效果进行评价。

检验科:负责采样,进行病原监测。

健康教育科:开展健康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办公室:负责应急车辆安排、通信联络等后勤保障工作。

应急办:协助带队领导及有关科室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以上科室人员不足时,中心可根据工作需要从其它科室抽调人员参与应急处置。

三、判定标准(一)病例定义1.疑似病例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地区,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3 天或以上,体温≥38℃,伴头痛、乏力、腹部不适等症状,但实验室检验结果尚未明确的病例。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的病例作为临床诊断病例: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 5 天或以上,体温≥39℃,头痛、全身乏力、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伴消化道症状或皮肤充血或多系统受累表现,白细胞总数低或正常。

3.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1)从血、骨髓、粪便、尿等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2)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伤寒或副伤寒鞭毛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血清效价4 倍以上增高。

(二)暴发疫情定义在局部地区或单位(比如在一个自然村或一个居委会、或一个单位团体),两周内出现5 例或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

四、方案启动条件一旦发生伤寒、副伤寒暴发流行,经中心主任批准,启动本方案。

五、处理程序与步骤(一)报告记录及初步核实接到疫情报告,要详细询问疫情发生情况以及报告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等,填写专用记录表格。

初步判断疫情报告情况可靠,立即向分管领导报告。

确认必须启动应急程序的,应急处置队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同时报告市卫生局和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到达现场后进一步核实情况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病人数及波及范围对暴发或流行疫情进行核实诊断,对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初步判断。

(三)采样送检根据需要对病例粪便、血样等及时采样送检。

(四)个案调查对确认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收集病例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可能的暴露史等资料。

进行三间分布的分析,阐明病人什么时间发病,在什么地方居住或病人有什么特征。

(五)隔离治疗病人所有伤寒、副伤寒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时隔离治疗。

病人经正规治疗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一周后粪检2次阴性(2次检测间隔2-3天),方可解除隔离。

(六)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服药与病人有过密切接触以及在水型、食物型暴发中可能受感染的人,如家庭成员、病人陪伴者、聚餐参加者等要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自最后接触之日起计算,伤寒23天、副伤寒15天。

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应急性预防服药,如复方新诺明,每日2次,每次2片,服用3-5次(儿童酌减)。

(七)消毒杀虫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消毒和污染物清除工作。

病家和临时隔离治疗点中被污染的厕所、地面、餐具、衣物、用品等进行随时消毒,病人的粪、尿、排泄物要严格消毒处理。

(八)划定疫点疫区疫点:与病人同门户出入的住户,或与病人生活上密切有关的若干户为范围;以疫点为中心并根据疫点位置与交通情况,以居民区或街道为范围,划定疫区。

(九)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开展健康教育,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普及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卫生保健意识,疫情流行期间减少聚餐活动,积极做好预防。

同时倡导大家搞好环境卫生,管好水源,消除垃圾,消灭苍蝇及孳生地。

(十)根据初步调查结果,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

(十一)建立集体单位晨检制度:对所有人员测量体温、进行相关体检,并每日报告结果。

六、控制措施效果评价落实控制措施后,如新发病例显著减少,伤寒、副伤寒月报告发病数降至接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时,可视为疫情控制措施有效,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转入常规监测防治。

同时应及时向市卫生局和潍坊市疾控中心汇报事件处理结果,进行网络结案报告,并根据需要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七、奖惩对在应急处置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按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对于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不服从指挥者,以及处置工作被动应付、处置不力的,按照中心有关规定予以处罚;触犯法律的,交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附表: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表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1.一般情况1.1姓名:,若为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1.2性别:(1)男(2)女1.3年龄(岁、月)1.4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员及保姆(6)餐饮食品业(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口)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及待业(17)其他(注明)1.5文化程度(1)学龄前儿童(2)文盲(3)小学(4)初中(5)高中(6)大学及以上(7)不详1.6现住址户口地1.7工作(学习)单位1.8联系人联系电话(办公室)(住宅)(手机)2.发病情况2.1发病日期年月日时发病地点2.2首诊时间年月日时首诊单位2.3诊断医院报告时间年月日时2.4住院时间年月日时出院时间年月日时3.临床资料3.1临床表现3.1.1发热持续天最高体温℃3.1.2热型(1)稽留热(2)弛张热(3)不规则3.1.3有无如下症状与体征:(1)发热(2)畏寒(3)头痛(4)头晕(5)腹痛(6)腹胀(7)便秘(8)腹泻(9)便血(10)恶心(11)呕吐(12)表情淡漠(13)谵妄(14)昏迷(15)相对缓脉(16)玫瑰疹(17)脾大(18)肝大3.2有无下列并发症:(1)肠出血(2)肠穿孔(3)其他(注明)3.3病人转归(1)痊愈(2)带菌(3)死亡3.4诊断依据3.4.1确诊依据(1)临床(2)病原学(3)血清学3.4.2检验结果3.4.2.1培荞(细菌型别)日期血粪尿其他3.4.2.2肥达反应日期O H A B C 3.4.2.3 白细胞计数、分类日期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其他4.流行病学调查4.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追溯(病前1个月)4.1.1外出史(l)有(2)无4.1.2去过何地:4.1.3在该地有无下列活动:(1)住宿(2)用餐(3)带回食品4.1.4该地同样疾病(1)有(2)无4.1.5外人来家(1)有(2)无4.1.5.1来自何地4.1.5.2该地同样疾病(1)有(2)无4.1.5.3来后有无下列活动:(1)在家住宿(2)在家用餐(3)带来食品4.1.6接触过同样病人(1)有(2)无4.1.6.1接触时间年月日时4.1.6.2接触地点4.1.6.3接触方式:(1)同吃(2)同住(3)护理(4)其他4.2饮食情况(病前1个月)4.2.1饮生水(1)有(2)无4.2.2水源类型(1)井水(2)河水(3)塘水(4)自来水(5)其他4.2.3吃生冷食品(1)有(2)无4.2.4生冷食品名称,购买地点4.2.5熟食冷吃(1)有(2)无4.2.6熟食品名称,购买地点4.2.7其他可疑食品名称,购买地点4.2.8在外就餐史(1)有(2)无4.2.9就餐地点(1)排档(2)个体餐馆(3)宾馆餐厅(4)其他4.2.10就餐地点名称4.2.11同餐人数4.2.12同餐日期年月日时4.3预防接种(1)有(2)无4.3.1最近一次接种时间年月日时4.3.2接种次5.疫点疫区处理5.1县级疾控中心接到报告时间年月日时5.2县级疾控中心到达现场时间年月日时5.3疫点个5.4范围户个5.5解除时间年月日时5.6终末消毒时间年月日时6.小结调查者单位调查者审查者调查日期填表说明:病例编码第1、2 位填年份,如2005 年则填写“05”,后四位填病例的流水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