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
第二节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
第三节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
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自然资源
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
第三节技术条件
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
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
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
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
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
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五章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经济学观点
第一节总增长模型
第二节输出导向的增长模型
第三节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地区的增长极第四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第六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第二节区域规划类型
第三节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
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
前言
从二次大战后以重建和恢复经济为中心的区域资源开发与生产力布局规划开始,60年代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土整治,70年代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综合规划,到今天强调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要求,区域规划已成为各国各级政府进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合理有序发展,实施政府对区域发展有效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基础欠强、环境脆弱、城市化加速和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后工业化的多重压力,区域规划更显得迫切、重要。
区域规划是各相关学科共同的任务,而对以区域和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研究区域空间变化规律和区域空间各物质要素合理布局为中心的人文地理学来说,区域规划更是学科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结合点与应用领域。
当前,城市正在日益发挥强大的区域中心作用,并随集聚和辐射力的增强而呈现城市区域化的现象,因而,区域规划也成为城市规划专业重要教学和实践内容。
据此,高等学校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教学指导组确定,由南京大学负责,会同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共同编写区域规划教材。
由于种种原因,从决定编写到完稿,历时三年。
区域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各个领域,方方面面。
本书编写者虽然作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时间、资料等方面的原因,以及编者水平有限,全书仍有不尽人意之处。
谨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本书根据教材的要求,系统阐述了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同时结合研究和实践对有关章节作必要的探讨。
鉴于区域分析在区域规划中的重要性,本书以1/3篇幅,专此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阐述。
全书共分十三章,各章的执笔人分别是:第一章崔功豪、陈宗兴,第二章刘科伟,第三章陈宗兴、刘科伟,第四章刘科伟、吴耀,第五章刘科伟、李瑛,第六章至第九章魏清泉,第十章王本炎,第十一章沈洁文,第十二章曹荣林、王红扬,第十三章窦贻俭。
全书由崔功豪拟纲、统稿、修改、定稿。
本书出版得到了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颖教授、副主任张超教授的支持,北京大学杨吾杨教授在盛夏为区域分析各章认真审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高等教育出版社徐丽萍女士对本书给以热情帮助和指导。
钱欣,李志刚研究生帮助制图。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参阅、引用了国内外学者的很多论文和著作,限于篇幅,只列出主要部分。
在此一并致谢!
我们期望本书的出版能为我国区域规划事业的发展和教学工作作出微薄的贡献。
本书可作为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各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城市与区域规划、计划、土地部门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编者
1998.10
内容提要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理科地理学“九五”规划教材。
同时也是全国高等学校地理类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教材。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理论和编制方法。
全书共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以区域分析为主,在介绍了区域概念,阐明了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及与区域规划关系以后,重点对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人口劳动力、技术及社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及区域联系与分工等区域规划的前提和依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介绍了区域经济定量分析和预测方法。
后半部分以区域规划为中心,阐明了区域规划概念、类型、编制方法和程序,回顾了中外区域规划发展历程,阐介了区域发展主要理论,探讨区域发展战略,并就区域规划中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土地利用、区域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及环境等各项规划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本书理论与实际结合,系统阐述和重点探讨结合,既具教材的特点,可作为高校地理系、规划系、经济系等有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具研究特色,可供经济
发展与计划部门,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部门、土地规划部门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部门的工作参考。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一个普遍的概念。
但对于“区域(region)”,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经济学把“区域”理解为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政治学一般把“区域”看作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把“区域”作为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语言、宗教、民族、文化)的聚居社区。
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认为“区域就是对描写、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
即使是地理学,对区域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一个区域是指一个连续的地段,其中心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却又缺少明确的界线”,“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部分,它以一种或多种标志区别于邻近部分”,“区域是指地球表面某一特定范围”,“区域是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等等。
然而,就区域的本质而言,
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范围,是地球表面各种空间范围的泛称或抽象。
由此,我们可以简要表述为: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
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
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与区域相近的词有“地区”(area)、“地域”(territory),其实质是一致的。
只是“区域”是泛指,而“地区”则是特指,如华东地区;“区域”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
至于“空间”,虽然基本含义也与区域相近,但其范围更抽象、更笼统。
二、区域的划分
区域概念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是一个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性上存在的高度相关性。
这种高度的相关性,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例如山区与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农区与牧区,水稻区与小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发达区与贫困区等等。
地理学和经济学中传统的各种区划,即以一组一致性和相似性的地理、经济、社会指标划分出各种不同特征的均质区域,如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另一种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目前在区域研究和规划中普遍采用的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区域的本质特性:一是整体性,这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的联系性决定的。
区域的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例如,某一区域某种资源的发现和生产(如大庆油田),会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如近代上海的崛起改变了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格局和系统。
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
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
区域的结构性具有层次性(例如城镇体系结构,具有自上而下的递阶控制的特征)、自组织性和稳定性。
后者是与整体性相关联的,没有稳定的结构,也就没有一致性和整体性。
区域结构源于区域的联系。
由于区域内部的区域功能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资源与产品不一,从而产生多种联系,形成不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