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教案

4比例【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正比例关系数据在有坐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方法解决问题,都要用到方程相关知识,所以学习既要注意与旧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强化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材的编写也注意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比例尺的一些练习,不仅限于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而且涉及到测量图形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根据实际设计比例尺等。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3课时: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课时2.正比例和反比例…………………………………3课时3.比例的应用………………………………………6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知识结构】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

1.师究。

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5∶2.7=10∶6。

课件显示:“10∶6”和“4.5∶2.7”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起来。

(2)前面的两个比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教师将课件后面的两个比隐去。

学生:不能,比值不相等。

教师小结: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

教师板书:比例。

【新课讲授】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生:比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吧,到底什么是比例呢?根据下面的问题自学例1。

①找出每面红旗长与宽的比。

②求出每个比的比值。

③哪几个比的比值相等?2.学生自学完以后,教师逐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在黑板上:2.4∶1.6=23;60∶40=23。

组织学生议一议,加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

答案:1.(1)能组成比例,6∶10=9∶15。

(2)不能组成比例。

(3)能组成比例,12∶13=6∶4。

(4)能组成比例,0.6∶0.2=34∶14。

2.可以组成8个比例。

即3∶1.5=4∶23∶4=1.5∶22∶1.5=4∶32∶4=1.5∶31.5∶3=2∶41.5∶2=3∶44∶3=2∶1.54∶2=3∶1.5【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吗?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师生共同归纳。

【课后作业】【重点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投影仪。

【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新课讲授】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

教师板书:2.4∶1.6=60∶40:,6∶3和8∶50.2∶2.5和4∶50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4.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两种方法: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两个外项之积是否等于两个比的内项之积。

教材第41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一说,全班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后作业】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5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解比例。

板书课题:解比例。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第1、2行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解比例?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过程要求: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2.4x=1.5×6x=4.265.1⨯x=3.75提问:还可以用其他的知识解比例吗?学生交流后,可能会说出:根据比例的意义,等号左边的比值是58,要使等号右边的比值也是58,x 应等于415。

4.总结解比例的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转化成方程后再怎么做?学生回忆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秒)心跳【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正比例【教学内容】正比例。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1.教学例1。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

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

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教师:如果用字母x 和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k xy (一定) 5.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1)~(3)。

答案:(1)43202160=。

(2)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km 。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第2课时正比例图象【教学内容】正比例图象。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投影仪。

【新课讲授】教学第46页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

(见书)③b.电费与(4小时行驶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时间路程=速度(一定)。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

2.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

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

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

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第3课时反比例【教学内容】反比例。

(教材第47页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让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教师: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高度会怎样变化?出示教材第47页例2的情境图和表格。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1)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变化的?(3)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30×10=20×15=15×20=……=300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说明:高度和底面积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的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2.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6.你还有什么疑问?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的图像是一条曲线,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课堂作业】1.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51页第9、10题。

答案:1.(1)每天运的吨数和所需的天数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

(2)300×1=150×2=100×3=300(答案不唯一),积都是300。

积表示货物的总量。

(3)成反比例,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变化,需要的天数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积一定。

(km)。

km)。

第3课时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成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为:x×y=k(一定)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3.比例的应用第1课时比例尺(1)【教学内容】比例尺(1)(教材第53页内容)。

【教学目标】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们就把它起个名字,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板书: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最简整数比。

(2)教师出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1∶(3)组织学生议一议:比例尺中的“1”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指名说一说:“1”表示图上距离,“”教师说明:1∶1000000001。

(4)引导学生观察比例尺。

适时讲解:这是线段比例尺,表示线段的长度1cm 是图上距离,50km 是实际距离,也就是说图上距离1cm 代表着实际距离是50km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