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 竞争加剧,减少妥协空间
• 富士康
– 跨国公司出现,政府影响力减弱,工会弱化 – 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发展的相对滞后 – 发展中国家难题,是降低劳动条件和福利水平 以压低劳动成本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 还是积极遵守各国统一的劳动标准,以实现对 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水平的保障 – 知识经济——工会弱化,但个体谈判力增强
– 原始积累阶段, – 劳动者,
• 离开土地, • 自由, • 一无所有
• 亚当•斯密管理思想
– – – – 劳动是国民财富源泉 追求利润最大化 压缩工人工资(资方的理性) 斯密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 场供求,政府仅仅作为“看门人”,执行不干 涉政策
剥削是残酷的 信奉自由竞争 地位不均衡导致 工人组织受限 1802年英国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被 视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法规
• 仍是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 激烈程度弱化; • 集体谈判得到确认
– 政府干预,大量立法 – 劳动关系更稳定有序
第三节 冲突的制度化
• 时代背景
– – – – – 两次世界大战和历史上最严重经济危机 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公共工程计划 罗斯福新政,1935美国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 确认工会权利,提高社会保障
复习思考题 • 1.描述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历史发展 的阶段特点 • 2.成熟劳动关系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哪些特 点? • 3.熟悉世界劳动关系将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4.理解劳动关系发展历史的一般规律 • 5.掌握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 • 6.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 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二、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变化的表现: 形态上,既有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烙印”, 又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许多因素。 • 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还有一定差别 • 在劳动关系建立的形式上,劳动合同关系与非劳动 合同关系仍然并存 • 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和行政配置机制同时对劳动关 系发生作用 • 劳动关系调整还存在着法律规范不健全的问题 • 劳动争议大幅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反 映了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不成熟性。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学习目标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冲突的制度化 成熟的劳动关系 新的矛盾和问题 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时期
• 时代背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叶 )
– 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
• 机器工业——手工工业, • 市场经济——小农经济, • 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
• 行为科学理论
– 工业心理学
• 智能和工作匹配 • 心理条件——满意产出 • 强调产出,但侧重从工人角度
– 霍桑实验。1924-1932年间,美国人梅奥和罗特 利斯伯格所进行的一系列分析改变照明和其他 一些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的影响的试验。 – 社会系统理论。代表人物是切斯特•巴纳德,他 强调将管理工作纳入一个社会系统之中
• 劳动关系
– – – – –
• 早期工业化时代劳动关系的特点
– – – – 劳资关系不稳定和直接对立 工人运动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状态 资方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政府表面的自由放任态度,但倾向于雇主
第二节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 时代背景
–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 – 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 企业规模变大,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其发展的 总体趋势是: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因此,劳动关系不断朝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的运行方向变革。 (一)劳动关系主体利益明晰化 • 劳动关系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随着市场经济条 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企分离、产权 清晰、责权明确、科学管理,国家和企业之间有了 相互区别的智能和利益取向。企业与职工、经营者 与劳动者在根本利益上一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主 体明晰、地位对等、平等竞争、利益多元化的新型 劳动关系。
一、我国计划经济劳动关系表现和特征: • 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性:只有一种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劳动关系。 • 劳动关系内容的国家计划性:劳动关系各个 方面都由国家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实 施。 • 劳动关系运行规则的行政性:用人单位和劳 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指令来 实现的。 • 劳动关系主体利益的一体性
• 劳动关系特点
– 冲突调整手段相当完备,法律、机制 – 都愿意用缓和的方式解决冲突 – 三方格局(产业层、企业层)
第五节 新的矛盾和问题
• 时代背景
– 信息技术发展,蓝领与白领变得模糊 – 工作组织 ——网络化、团队工作、扁平化、弹 性工作制 – 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激烈,微利时代
• 劳动关系的新变化
(四)劳动关系规范的法制化 •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劳动关系在构 成、运行、处理等方面将全部实行法制化。 • 法制化标志:劳动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以劳 动法为龙头建立调整劳动关系各方面的法律 规范。 • 劳动关系规范法制化的最终发展目标,是实 现各种类型劳动关系之间劳动标准、劳动条 件及运行规则的统一、合理和公平。
第四节 成熟的劳动关系
• 时代背景
– – – – 二战结束——20世纪八九十年代 计算机、自动化 企业资本密集度增加,技术水平要求提高 英国、瑞典福利国家发展
• 管理理论丛林(哈罗德•孔茨命名)
– 经验学派(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 ) 目标管理则是综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 方法,实现工作与人的完美结合。 – 经理学派(亨利•明茨伯格、乔兰、科斯廷 ) 经理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是:与下属共享信息; 处理好对组织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的关系,这 些力量有:股东、政府、工会、职工等。 – 权变学派(代表人物: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西 ) 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 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 “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 电的发Leabharlann 和应用• 生产工艺组织的变革,流水线
– 经济危机打击
• 生产力破坏,失业,反思劳资关系
• 科学管理理论
– 泰勒 – 规定、调理、标准、科学化 – 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为工人创造了更为公平合 理的竞争环境 – 实际加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隶属,工人附着在 工作岗位上
• 劳动关系
– 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 – 资方让步,改进管理,增加激励(胡萝卜) – 劳资目标没有变化,
第六节 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
时代背景: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 •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实行计划经 济, • 与此相适应,劳动关系的建立受到国家计划经济和 相关政策的严格制约,呈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特征。 •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方式主要表现为 统包统配式。呈现出固定、单一、行政化的特点。 •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劳动关系的方式 被称为:计划经济劳动关系。
• 劳动关系制度化
– 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各国开展了“产业合理化 运动”。 – 三方性原则,政府、资方、工人
• 劳动关系特点
– 受重大事件影响较大。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 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加速发展。 – 政府调控,劳动力市场和产业市场 – 关注员工的社会性特征 – 冲突解决制度化,参与管理,三方协商
(二)劳动关系形成的合同化:以劳动合同的形 式建立劳动关系。 •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通过签订 劳动合同的方式来实现。 • 劳动关系内部,通过集体合共的方式维护劳 动关系主体权益。 (三)劳动关系运行的市场化: • 市场机制将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 性作用。 • 劳动关系的运行将形成由政府、雇主和劳动 者三方代表平等协商的三方格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