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杨学文:延庆县第五中学
张云霞:延庆县第三中学
课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学情分析:延庆五中学生在初中大部分为学校中等生,在进入高中时,属于较差质量的生源。
但是,尽管生源质量差,他们的地理科学习基础却相差不大,仍然有希望在地理科的学习中获得较好成绩。
这样的学生也有一点非常令人担心的毛病:那就是学习习惯非常不好,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学生们学习成绩很难提高。
因此,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们主要在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是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下工夫,争取让教师自身成为有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另一方面,就是在授课的时候,狠抓学生的课堂常规,慢慢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最终,受益于好习惯。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通常是将知识化难为易,在课堂中穿插大量的与生活和知识有关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认为地理有用而提高学习地理科的欲望。
在本节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事例、现象,或者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flash等助学生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本节教材的知识。
学习目标:1、学生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2、学生通过观察说明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4、学生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5、学生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
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6、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意义
7、学生能联系实际解释时差、季节的形成原因,并了解时区、区时和日界线
等最基本的概念。
8、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并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更加激发了对科学的探索
的精神。
教材分析:本节是继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
地球运动部分是很难学的一部分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
化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者画立体图,还有就是电脑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在学习了两种基本形式以后,继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对于地球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是地球公转的地
理意义。
在新教材以及教参中,有大量的图片资料以及活动方式的建议,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部分知识的理解。
本节知识共分为4课时进行。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第1课时)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第1课时)
3、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2课时)
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第3课时)
5、昼夜长短的变化(第4课时)
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抽象,重难点较多,且无法直观地感知到地球的运动,必须通过一些地理现象和借助其他天体的视运动来分析推理。
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探究能力的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与联想能力,将静态与动态、时间与空间要素有机结合,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演示法、图解法、画图法,并结合flash演示加强学生的认识。
这样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见下页表格形式
板书设计:(第1课时)
第三节地球地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二地球的公转
方向
方向
周期周期
速度
学习评价:采用课堂观察法和课堂测验法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
课堂观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按照已经设计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在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重点强调并对学生的表情、态度等进行观察,由此判断学生对于教师教授的内容的理解程度,对于要求学生切实能够动手操作的一些知识,可以要求一部分学生到黑板前进行实际画图,教师指出应该注意的问题。
同时,这个方法也可以用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自我检查。
课堂检测:(略)
教学流程示意图:(第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