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检测试卷【4】(含答案解析)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检测试卷【4】(含答案解析)

【创新设计】2018-2019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岳麓版选修3(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国家利益的冲突B.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C.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D.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解析关于国家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一般上都是因为国家的根本利益,而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实际上仅仅是国家利益的一个表现而已。

答案 A2.为“冷战”提供理论依据的是 ( )。

A.八千字电报 B.“铁幕”演说C.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提出的理论被称为遏制理论,为“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案 A3.下列事件为杜鲁门主义出台提供了有利时机的是 ( )。

A.“希土危机”的正式爆发B.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C.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D.苏联的防御型外交政策答案 A4.下列事件“使那些生怕美国出口不景气的人为之陶醉”的是 ( )。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发动朝鲜战争C.单独占领日本 D.推行“冷战”政策解析马歇尔计划提出要援助欧洲经济复兴,这就大大刺激了美国的出口。

答案 A5.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 )。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解析德国分裂是由于战后美苏对抗引起“柏林危机”,后来柏林墙修建,两个德国分裂。

朝鲜也是类似,战后以北纬38度为界实行分区占领。

二者都是由于战后美苏矛盾激化对抗,导致分裂。

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 B6.下列各项不受雅尔塔体制影响的是 ( )。

A.美苏两国“冷战”的展开B.联合国成立C.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不同D.德国分裂解析C项在雅尔塔体制形成前便存在着。

答案 C7.美国策动西方国家建立北约组织的主要目的是 ( )。

A.镇压西欧各国人民革命B.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C.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D.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解析遏制苏联是北约成立的主要目的。

答案 D8.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 ( )。

A.二战后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B.各占领国推行不同的政策C.雅尔塔体制存在不稳定性D.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矛盾的尖锐解析德国分裂是美国和苏联激烈争夺的结果,而美苏矛盾实质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

答案 D9.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苏关系出现某种程度的缓和,主要是由于 ( )。

A.苏联需要美国的技术B.美国需要苏联的市场C.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D.苏联谋求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解析这一时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了同美国实现“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的对外战略。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构想,苏联采取了主动同西方国家合作的态度,以谋求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答案 D10.柏林墙的修筑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美苏的大国强权主义达到高峰B.反法西斯国家对法西斯势力的正义制裁C.东西方“冷战”的加剧D.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解析1961年修筑的柏林墙是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产物,本质上反映出东西方“冷战”的加剧。

A项中的大国强权主义不能完全反映出柏林墙修筑的实质,因为当时的东德也愿意修筑该墙。

B项叙述错误。

D项中两种军事力量说法片面,应为两种政治军事力量。

答案 C11.下图中的柏林墙遗迹恰好放置在两辆坦克之间。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B.它是“冷战”的著名标志C.是当年两大集团虎视眈眈、剑拔弩张的写照D.是对“冷战”时期分裂对抗的反思解析柏林墙修建于1961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但“冷战”并非以战争方式进行,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12.读下面两幅图画,它们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反对战争,珍爱和平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C.反对分裂势力和恐怖势力D.加强国际合作,共谋发展解析从材料中的文字和和平鸽的寓意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A13.图1、图2中两个事件的发生反映了美苏争霸的战略态势趋势的是 ( )。

A.美国转守为攻 B.苏联转守为攻C.美苏互有攻守 D.苏联采取全面收缩战略解析图1反映了古巴导弹危机期间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苏军入侵阿富汗说明苏联对外扩张,咄咄逼人,处于战略攻势,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14.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 ( )。

A.加紧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B.加剧了中苏关系的恶化进程C.寻求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全面缓和D.力求维持在阿富汗的侵略利益解析戈尔巴乔夫外交战略上推行全面缓和,并采取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缓和中苏关系、从阿富汗撤军等措施。

答案 C15.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苏联又采取了强硬态度。

实现这一转变的总统是( )。

A.肯尼迪 B.尼克松 C.里根 D.布什解析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新一届总统,主张从美国实力出发,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

答案 C16.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同20世纪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变动不同的是 ( )。

①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出现的②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结束③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实现的④新旧国际格局的交替,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归纳、对比的能力。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制分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都是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而实现的,是一个比较短暂的过程。

苏联的解体直接引发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而此过程是通过各国之间综合国力较量的结果,局面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导致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结束。

因此, B项是正确的。

答案 B17.第二次柏林危机表明 ( )。

A.美国企图建立一个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B.德国走向分裂C.美苏争夺的重点在欧洲D.美苏“冷战”的全面开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A项指北约,D项指杜鲁门主义,B项的时间不合题干。

答案 C18.20世纪80年代末,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文化观念的变化C.国家名称的变化 D.民族构成的变化解析根据题目华约成员国的说法,首先判断出题目与苏东剧变有关,再在其诸多变化中选取突出变化。

答案 A19.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可以概括为 ( )。

A.双方不堪军备竞赛重负放慢争霸B.双方互有攻守C.苏联依靠绝对军事优势迫使美国退让D.美国取得压倒优势解析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的妥协而告结束,这说明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美国从越南撤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说明70年代美国在争霸中采取守势。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20.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 )。

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B.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解析60年代中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苏联的扩张野心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而不断膨胀。

80年代,苏联丧失了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

由以上史实可知,A、C、D三项的概括都不全面。

答案 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21.(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纳粹德国侵略苏联的当天,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表示愿意与共产党执政的苏联结盟。

他当时的想法是:“我只有一个目的,打败希特勒,我的生活为此也简单多了。

假如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会在议会中为魔鬼说上几句好话。

”材料二见图一。

这是美国的海报,图上的文字为“团结,我们就能强大”,“团结,我们就能获胜”。

画面上有密密层层的巨炮在向天空轰击,驱散了空中浓重的阴霾。

材料三见图二。

苏联“冷战”宣传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

图一图二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美、英两国对苏联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6分)(2)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4分)(3)据材料二、三,美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二战中美英苏三国联盟的原因以及战后美苏“冷战”的原因。

本题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以及阅读史料、分析图片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答案(1)英美由反共到联苏。

是由于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损害了英美的利益。

(2)美苏“冷战”;美国打着“和平”旗号,推行全球霸权政策。

(3)美苏同盟关系破裂;这是由于两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2.(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建造的新一代航空母舰“二战”结束时,美国的工业生产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1/2以上,出口额占1/3,黄金储备占3/4,谷物产量占1/3。

材料二(世界已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的阵营,他的基本目标是建立美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他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铲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成立大会上通过的《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说一说战后美国实力发展状况。

战后美国推行什么政策?美国推行这种政策的最大障碍是什么?(6分)(2)二战后,为了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相抗衡,苏联采取了什么行动?(4分)(3)下面两幅图片中的人物是谁?写出他们的名字,并介绍他们在“冷战”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分)(4)阅读下面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冷战”结束的原因。

(4分)1989年11月东柏林人八一九事件爬上已经拆毁的柏林墙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史料、分析图片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战后“冷战”局面的相关史实的识记、理解能力。

通过对材料一图片的观察,结合课本知识很容易得出第(1)问的答案。

第(2)问是单纯的识记题目,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再现可以得出第(2)问答案。

第(3)问考查对历史人物及其历史活动的识记能力,通过知识再现得出第(3)问答案。

通过图片中的文字解说“拆毁的柏林墙”、“八一九事件”,结合课本知识可以得出第(4)问的答案。

答案(1)战后美国经济实力上升,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并一跃成为头号军事强国。

美国制定称霸世界的战略。

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美国称霸计划的最大障碍。

(2)通过条约、协定等形式同东欧和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各领域的合作,最终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3)乔治·凯南,提出“遏制”理论,为美国准备对苏联实施的强硬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