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养生养老项目概念性规划简要说明天花八景迷人秀,林角养生冠神州;夕阳灿烂落红美,人到花甲正金秋。
——总体设计构思:林角养生度假,天花休闲健身一、分析篇1、区位关系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市南郊,距市中心5公里,处于庐山风景区北麓,地理位置为东经115°56’,北纬29°33’,隶属市庐山区行政管辖。
通过昌九高速公路、景九高速公路、京九铁路,另有航空、长江水路,能快捷抵达本项目,对外交通联系四通八达,辐射面广,是项目建设最有利的基础条件和无以伦比的区位优势。
2、区域背景3、规划衔接4、规划围规划围北起濂溪大道,东至谭家畈和家垄东侧,南止现林科所南部的山垄,西起前进东路(城市南外环路)和家侧,规划围6.67km2(合10000亩)。
5、用地现状原林科所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办公大楼的周边,周边地势相对平坦,建设用地主要为所办公大楼、职工居民点、废弃仓库、豆腐厂、绿甸园度假村(垂钓中心)以及职工生产经营的苗木用地等等。
其中职工居民点有三处,分别为果木队村、家村和家岭村;废弃仓库有两处,分别为原5727厂租用的仓库、林科所的煤气仓库。
公园现状建有珍稀濒危植物引种保护区、植物观赏区、茶园、林角山和天花井森林观赏区。
濂溪大道已到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的边缘,建设中的前进东路和南外环路也将到公园的隧道口,公园隧道及其连接线已经建成,项目将来的交通条件将进一步强化。
项目围现有墓地2579座,需与民政部门联系,尽快提出整体外迁方案。
现有的企事业单位只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予以保留,但林科所职工居民点需要整体外迁,拆迁安置点需另行选址。
规划围有几条110KV、220KV电力线从基地中间穿过,详细规划设计时应注意避让。
二、规划篇1、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8.01)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14号令)3、人大常委会议颁布的《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1989.12)4、人大常委会议颁布的《中华人民国森林法》(1984.9)5、人大常委会议颁布的《中华人民园土地管理法》(2004.08)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6号)8、《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9号)9、人大常委会议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11)10、林业部颁布的《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1995.12)11、《中华人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10月9日中华人民国国务院令第167号发布12、根据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关于同意建立鹫峰等64处国家森林公园的批复》(2003.12)2、规划原则1、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保护是森林公园的头等大事,努力维持森林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2、发挥优势,彰显品质充分利用森林公园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彰显养生养老项目的品质,开展科学养生养老及休闲度假,让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
3、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对公园进行科学定位,在保护维持森林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园的各项建设要与环境相协调,结合项目性质、用地条件、现状情况进行合理布局。
3、规划理念:有机聚合、和谐共生完善的生态网络——对现有的自然生态网络进行补缀与优化,修复自然生态因子,整合生态要素,以斑块、廊道和基底形成生态骨架,建立区域生态脊,通过不同规模的生态廊道层次化、网格化,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体系。
多样的密度组团——通过更密集化的土地利用方式,将紧缩的建设用地与有机生态网络相结合,建设用地以密度组团的形式团簇布局,形成空间的有机聚合。
多元的活动聚合——将不同活动高效聚合在有限土地资源上,以塑造多元文化为目标,融入休闲度假的功能需求,串联各种活动场所,使区域保持持续活力和文化魅力,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
4、设计构思养生居住、度假疗养(居)科普教育、健身娱乐(教)生态旅游、寻古探幽(游)5、规划目标目标一:国际化养生养老基地以老龄产业为依托,设置会议住宿、旅游接待、特色商贸、交流培训、养生度假、生态疗养等功能,结合森林公园自然山水景观,通过建筑与环境的有效结合,加入创新活动的植入,突出独特的国际老龄养生养老主题,成为面向国际国的银发基地。
目标二:区域性健身休闲场所在省,大打“庐山”牌,拓展庐山旅游项目,针对户外拓展训练和登山健身市场,推出“庐山脚下的户外健身基地——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
在市,抓住城市后花园和天然氧吧的特色,其定位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
目标三: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拥有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珍稀植物种质资源库,抓住珍稀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品牌,通过“生物的王国,绿色的宝库”构建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基地。
6、客户定位瞄准国际国中高端人士,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主要从事企业中高层管理、个体私营经济、公务员或科技职业为主,家庭结构多为三、四口之家。
他们是:“城市上层、社会中坚”。
7、项目定位利用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瞄准国际国中高端客户,打造一个集“科学养生、生态疗养、休闲度假、科教健身”于一体的国际性社会化养生养老服务基地,同时又可以作为区域性的健身休闲场所和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基地。
8、功能结构:“二轴三场四区”“二轴”指人文景观轴线和自然景观轴线。
“三场”指健康广场、森林广场和长寿广场。
“四区”指综合服务区、养生度假区、科普教育区和寻古探幽区。
9、分区容设计综合服务区分公园入口服务区和林科所管理服务及拆迁安置区。
养生度假区分养生居住区、室室外活动区、酒店及商业配套区、爱心护理院、生态疗养区、新农村建设恢复区。
科普教育区分珍稀濒危植物园、百果园、森林乐园、青草冲水库等。
寻古探幽区主要是恢复最有影响的景点——“天花八景”。
农家乐综合服务区和高科技农业体验区以整治和引导为主。
(一)综合服务区以旅游接待、交通换乘、办公管理服务为其主要功能,主要包括入口广场、旅游集散中心、接待服务中心、交通换乘中心、原林科所办公管理和拆迁还房安置及员工公寓等服务型设施,将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在一起,营造完整、有特色的养生旅游服务区。
(二)养生度假区(1)、养生度假区的主要建设容分高端养生居住区、室室外活动区(如养生会所、各类球场及老年大学等)、酒店及商业配套区及生态疗养区等四大功能区,同时也可根据需要安排教育(如幼儿园、小学)、医疗卫生(如医院、护理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
(2)、道路、供电、燃气、通信、给排水等各项市政工程设施。
(三)科普教育区该区拥有丰富的森林景观和水体景观,主要开发珍稀濒危植物和景观植物观赏、科普知识展示为主的旅游活动,兼有森林健身、休闲娱乐等旅游项目,以及登山游步道和配套观景或休息的林角阁、静心亭、林间小憩等等。
(四)寻古探幽区该区是森林公园的主要自然或人文景区,且伴有许多美妙的神话传说。
最有影响的景点是“天花八景”即:“狮子石”、“千年古桂”、“古枫迎宾”、“幸福晚霞”、“竹海轻烟”、“花溪涌泉”、“神僧观雪”、“天花揽胜”,还含服务区(含停车场)、兴福寺遗址、松林森浴以及登山游步道和配套观景或休息的天花阁、林间小憩等。
以自然生态旅游观光为主的旅游活动,同时开发寻古探幽、登高揽胜和登山健身等旅游项目。
10、建设要求1、建筑高度:公园核心区(现林科所)的建筑原则上不超过3层,非核心区的建筑原则上不超过5层。
2、建筑品质:造型新颖、功能完善、质量一流,强调建筑细节和文化环境的营造,以高标准的设计、地方特色的彰显来实现国际化的目标,让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3、场地要求:在建设时原则上不能改变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的原有的地形地貌,不得砍伐林木。
11、主要用地指标12、分期建设策略分三期:第一期为综合服务区、公园核心区(现林科所)5000亩围可建设用地545亩(其中345亩为新增建设用地,200亩为现林科所宅基地,全为养生度假区)和科普教育区。
第二期为养生度假区的老年养生三区、家村生态疗养区、家垄生态疗养区和新农村建设恢复区。
第三期为寻古探幽区、农家乐综合整治区和高科技农业体验区。
分期建设用地一览表三、工程篇1、道路交通规划公园外现有的濂溪大道拉近了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与城市的距离,加上建设中的前进东路和南外环路等城市主干道,道路交通规划的目标主要是对园区的道路网系统进行梳理,完善园区主、次干道和登山游步道的建设,形成一个便捷、合理、顺畅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
规划将园区部主要道路交通级按三级控制,即园区主干路、园区次干路、登山游步道。
园区主干路路幅宽度为12—20m。
园区次干路路幅宽度为7—9m。
登山游步道路幅宽度为1.5—2m。
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对整个道路资源的利用和潜力的发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规划中拟对部分园区主干道相交处采用渠化交通的做法,园次干道采用局部拓宽的做法。
2、登山健身线路设计公园有约10公里的登山游步道,依据登山游步道的位置和坡度,主要设计三条登山健身线路:1、登山一线科普教育登山线,是围绕珍稀濒危植物园而设立的线路,此游览线最高处为林角阁,高程为216米,最大坡度为14%,坡度最缓,适宜老年人登山健身游览。
2、登山二线健身娱乐登山线,是围绕养分会所区而设立的线路,此游览线最高处为静心亭,高程为308米,最大坡度为28%,坡度较陡,适宜中青年人登山健身游览。
3、登山三线自然人文登山线,是观赏天花井景区各自然人文景区(点)而设立的线路,登山线路把各自然人文景区(点)串连起来,此游览线最高处为天花阁,高程为575米,最大坡度为52%,坡度最陡,适宜慢步健身、游览和观光,线路设5处林间小憩,西侧的线路能直接登山至庐山。
登山线路共设有9处游客休息的场所,含6处林间小憩以及林角阁、静心亭和天花阁,其中林间小憩以植物造景的休息平台为主,例如竹景、红豆杉景、银杏景等,配置一些休息坐凳等设施。
林角阁、静心亭和天花阁除为游客提供观光休息的功能外,还兼有森林防火暸望塔的功能。
3、环保环卫规划1、合理设置垃圾箱,在主要游览线路上每隔200—400米设置1个小型垃圾箱,各主要游览、娱乐、服务接等场所应设置2—3个垃圾箱,要求垃圾箱的外形设计美观,采用仿树篼式或竹筒式造型,既美观又方便使用。
2、合理修建公共厕所,各功能区及主要服务接待场所,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生态公厕,同时设立明显指示牌。
卫生器具选型采用节水型。
小便器采用红外自动冲洗阀,公共卫生间洗手盆采用红外自动龙头,大便器采用自闭式冲洗阀。
3、在各主要风景点、入口处,游览路口和重点防区设立环境卫生告示标志,与防火告示标志一起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