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线传媒股票投资分析

光线传媒股票投资分析

光线传媒股票投资分析报告
文化创意产业是目前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词汇之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无烟产业”。

国家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规定,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影视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前景广阔的一面。

该板块有很高的投资价值,此报告以光线传媒股票为例,通过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公司分析和技术分析,全面分析次股票的投资价值和未来投资潜力。

一、宏观经济分析
(一)经济指标分析
表1 国内生产总值(2013年1-2季度)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至二季度GDP同期增长7.6%。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稳定发展。

初步测算,今年1-2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248009.2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期增长7.6%;其中,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生产值18622.0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生产值117037.3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生产值112349.8亿元,增长8.3%。

从市场销售方面来看,批发和零售业和金融业增长较为显著,说明银行、文化等服务消费对GDP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而住宿和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的增速有所减缓。

由于今年宏观经济推动消费市场平稳运行、外部需求有所好转、居民消费信心持续向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快等,都为消费平稳增长提供坚实基础。

(二)货币政策分析
近两年,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大信贷支出,降低税率,从而增加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使货币流通更为充足和频繁,一定程度的致使投资过热,从而导致房价虚高,利率的降低也会使股票市场日益繁荣。

但总结2013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明显的增速放缓趋势,下半年可能信贷需求偏弱:企业无投资冲动;房地产市场有所降温,个体信贷需求在下半年也可能降低。

其次,监管层对于金融系统风险监管趋严,表外融资、平台贷款及票据业务均受到影响,预计未来新增企业债券及信托贷款也将出现下行。

目前,央行明显将“协助结构调整,控制金融系统风险”作为主要目标。

源于政府对经济增速下行的容忍度提高等种种因素,都表明了下半年货币政策难放松的趋势。

二、行业分析
(一)行业目前状况
影视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而逐步提高,呈现出需求过大与供给不足的现象,特别是高品质的影视作品缺乏。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影视文化产业前景广阔、需求旺盛。

从就业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100万人。

目前整个世界市场的增长率约为3%,而文化产业的增长率近6%。

(二)行业特点
从影视文化产业自身发展来看,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高投入、高产出,但市场风险较大。

二是专业人才要求较高。

由于其技术专业,往往人才缺乏;由于人才缺乏,往往又影响产业质量。

三是产业利润的高端在影视产品交易、衍生产品开发、影视文化旅游等方面。

必须抓住价值分配的关键环节,真正形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影视产业形成集聚或者形成以影视产业为主导的影视城看,有三个特点:
一是影视基地从发展到成熟一般需要十年左右时间。

如美国“好莱坞”,从1908年拍摄第一部影片,以后陆续有20家左右制片公司入驻,到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才初具规模,而后逐步闻名世界;横店影视基地1995年为拍摄影片《鸦片战争》建造了广州街、香港街,此后历经10多年,发展成为今天集影视拍摄、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级影视基地。

二是企业集聚需要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无论“横店”还是“好莱坞”,都以低廉甚至无偿的土地、优惠的税收政策、完善的市场投融资机制,作为吸引企业入住的制胜法
宝。

三是基地发展以完整的产业链为模式。

分析成功影视基地发展,基本遵循龙头项目带动、中小企业集聚的模式,逐步形成可进行影视制作、版权交易、会展贸易,并包含影视旅游、衍生产品开发等完整环节的影视产业基地。

(三)行业未来发展走势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迅速扩张,从2010 年以后增幅逐渐减弱,仍处于产业成长时期,此阶段产业利润最高,行业竞争性偏小,是投资进入的良好时期。

与北美等电影市场相比,中国电影市场机制尚未健全,收入单一依靠票房,发展尚未成熟但潜力巨大。

三、公司分析
(一)公司概况
光线传媒成立于1998年,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传媒娱乐集团,是中国娱乐整合营销的先行者,注于15到40岁这一最有商业价值的观众群体经过10年发展,其日播娱乐资讯节目《娱乐现场》、《音乐风云榜》均已连续播出10年以上。

2006年,光线开始进军电影行业,作为全国少有的依托传媒集团的影业公司,光线影业与光线电视业务紧密互动、资源共享,目标是成为国内第一电影发行公司。

连续两年来,发行的华语影片总票房已经进入全行业前三强。

光线影业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地面电影发行网,发行人员每日驻守全国票房最高的70个城市,进行贴近式网络化营销,已累计投资制作发行30余部影片,储备项目多达30个。

通过持续的改进和创新,始终领导电视潮流,成为同类节目的榜样,光线引人注目的E标已经成为电视界著名标志之一,被观众和广告商视为收视率的保证,同时光线传媒也是中国最大的电影和电视剧公司之一。

该公司于2011年8月3日上市,总股本5.06亿股, 可流通股本1.38亿股, 发行价格14.94元,发行后每股净资产4.078元
(二)业务状况及分析
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和运营商之一。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电视节目和影视剧的投资制作和发行业务。

电视栏目、演艺活动和影视剧是公司的三大传媒内容产品。

表2 光线传媒2013年上半年电影内地票房
过去几年中,光线传媒的影视剧业务迅速成长,从2008 年仅占据主营业务收入的22%,至2013 年半年报显示的78%,现已成为公司影视、栏目制作与广告、演艺活动三大业务中比重最大的一项。

例如2013上半年主推的电影包括《厨子戏子痞子》《致青春》《中国合伙人》《不二神探》票房都超最初预期(如表2)。

表3 光线传媒2012年电影内地票房
光线传媒2012 年制作发行的12 部电影票房占据比例较为偏离,总计 18.65 亿的票
房其中就有大约12.65亿即68%的票房收入来自于《泰囧》一部,剩余11部影片中票房收入过亿的仅有三部,此四部影片总收入占据票房总收入的92.45%,票房收入在0.5亿以下的
影片数量仍是发行业绩的主要部分。

如表3。

2012 年光线传媒制作影片中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如取得12.64 亿票房收入的《泰囧》仅投资3000 多万,《四大名捕》系列平均每部投资额约8000万。

直至2013 年6月30日,
光线传媒2013 年上半年发行的电影实现了共约19 亿的票房进账,占据了约29%的市场份额。

(三)财务分析
业绩分析及预测从表4结果得知,光线传媒净利润持续上涨,截止2015年预测,
净资产收益率有望突破20%,每股净收益能至1.30元,每股股利达到0.20元。

据统计,公司上半年发行电影共获得票房19.5亿元,占上半年国内票房的比重为17.8%,随着公司投资规模的增大,影视剧业务数量的上升,对2013年预测即为营业收入117万元,净利润40600万元,每股净收益0.80元,每股股利0.20元,前两者同比分别增长13%和31%,充分显示了公司电影发行能力和品牌优势。

表4 2011年至2015年预测财务报表
收入概况同期相比,2013年的主营收入于2012年翻一番,可以预测今年的后两个季度的收入乐观(图1)。

图1 四个季度的收入趋势图
四、技术分析
(一)K线理论分析
从图2可以看到,半个月内强于指数6.81%,近几日下跌力度趋缓;该股近期的主力成本为38.61元,已上穿主力成本,后市密切留意;周线为上涨趋势,如不跌破“29.17元”不能确认趋势扭转;长线大趋势支持股价向上。

图2 2013年4月到8月K线图
五、总结
今年上半年电影业务就表现出强劲的劲头,节目制作蓄势待发,演艺活动表现平稳。

就其在最近的表现而言,光线传媒充分吸取了《泰囧》成功的几点要素:新导演、中小制作、大力宣传,并且迎合市场观影大众口味。

截止至2013 年6 月30 日,光线传媒投资并发行的《午夜火车》、《厨子、戏子、痞子》、《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不二神探》,均有非常不俗的票房表现,证明了《泰囧》的成功并非是偶然因素。

预期未来两年内光线的业务依然会不断创造惊喜,公司连续几年对电影的投入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地网”式发行网络的优异结果得到行业认可,平台效应初显。

电视节目依托央视和卫视呈现稳定增长;成功进入中国最大的电视媒体平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公司预计下半年将为六家卫视制作播出多档电视节目。

预期未来几年光线传媒在电视节目方面将会带来趋稳定并逐渐上升的收益。

近年来的中国电影市场,其规模迅速扩张,从2010 年以后增幅逐渐减弱,仍处于产业成长时期,此阶段产业利润最高,行业竞争性偏小,这是投资进入了良好时期。

相信光线传媒也会不断创造惊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