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穿刺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穿刺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穿刺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穿刺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
穿刺液标本培养。

3.标本
3.1 标本类型胸水、腹水、心包液、关节液、鞘膜液等。

3.2 标本采集采用无菌方法采集体内可疑感染部位的液体约2ml,注入无菌试管,或抽取穿刺液1-2ml注入多功能液体培养瓶,或抽取穿刺液2-5ml注入血培养瓶,混匀,立即送检。

如怀疑厌氧菌感染,应做床边接种或接种运送培养基。

3.3 标本拒收标准
3.3.1 标本标识与化验申请单不符。

3.3.2 标本不是无菌留取,容器不符合要求。

3.4 标本保存采集标本后立即送到实验室,不能及时送检可置于室温,放置时间不超过2小时。

4.试剂、仪器
4.1 革兰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琼脂平板、
巧克力平板、麦克凯平板、相关生化试剂等。

4.2 VITEK鉴定系统;革兰阴性菌鉴定卡(GNI+)、革兰阴性菌药敏卡(GNS)、革兰阳性菌鉴定卡(GPI)、革兰阳性菌药敏卡(GPS)、真菌鉴定卡(YBC)、药敏纸片、TBA板条等,有效期及储存条件参见试剂说明书。

4.3 接种针、接种环、电热灼烧器、显微镜、孵育箱、CO2培养箱等。

5. 细菌鉴定和药敏质控
参见《质量管理程序》
6. 检验步骤
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

6.1 涂片检查脓性标本直接涂片。

浆液性标本先离心(3000r/min)15分钟,取沉淀物涂片作革兰染色,观察有无细菌,以及细菌的形态。

6.2 分离培养
6.2.1 一般细菌培养接种于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和麦康凯(或EMB、中国蓝)琼脂平板,置于5%-10%CO2环境中,35°C培养18-24小时,根据菌落及染色形态特点,作出初步判断。

6.2.2 增菌-分离培养法将多功能体液培养瓶颠倒混匀使液体覆盖整个固体面,然后置35°C孵育培养箱(固体面在
上,液体在下)。

次日观察固体表面菌苔生长及瓶中液体是否浑浊。

如发现有菌生长,立即涂片镜检、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

此法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6.2.3 厌氧菌培养床边接种或从厌氧菌运送培养基转种后,立即置于厌氧环境中,35°C培养24-48小时;挑取可疑菌落作耐氧试验,确定为厌氧菌。

6.2.4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参见《分支杆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7.结果报告
培养48小时无菌生长,报告“培养2日无细菌生长”。

查见细菌,报告菌名和药敏结果。

注意事项
标本的采集一定要严格履行无菌操作技术,避免污染。

加入抗凝剂的标本(如胸腹水)采集后要与抗凝剂充分混匀并及时送检。

体液均需做厌氧培养,故运送过程严格厌氧环境。

临床意义
各个部位穿刺液(胸水、腹水、心包液、关节液及鞘膜液等)的细菌学检查对于确定该部位是否有细菌感染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正常穿刺液是无菌的,若从病人穿刺液中查见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则提示该部位有细菌感染。

胸腔感染
的病原菌以结核分枝杆菌多见,其次是金黄色葡萄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腹腔感染的病原菌以肠道细菌如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粪肠球菌,以及结核分枝杆菌多见;心包炎和关节炎以金黄色葡萄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见。

10.危急值报告
涂片发现细菌或培养阳性均需要及时向临床报告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