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塞尚为什么会被称为“现代绘画艺术之父”
摘要:印象派则是现代绘画的起点,它在19世纪科学技术“光学理论”的启发下,十分注重对物体外光的研究与表现,印象派在色彩表现上打破了“固有色”概念,科学客观分析色彩关系,创立了全新的色彩体系,印象派对我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印象派;艺术特征;理论;色彩;影响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70-01
艺术家只是一个吸收的器官,一个对感觉印象登记的器具,但是一个好的、很复杂的器具。
——它是一个敏感的照相底版,但是这底版却须预先经过多次地冲洗,进入敏感的状态……但假使他(艺术家作为主观的意识)插手进去……作品将减低价值。
保罗·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
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
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
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独立和真实性。
在可以被当成二十世纪探索绘画先知的十九世纪画家中,从成就和影响来说,最有意义的乃是塞尚。
他是一个很少为人理解的孤独者。
他终生奋斗不息,为用颜料来表现他的艺术本质的观念而斗
争,因此可以说,现代艺术起始于塞尚。
塞尚永他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方法,为后来出现的现代油画流派提供了引导。
其晚年为许多热衷于现代艺术的画家们所推崇,并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
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同时也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塞尚的绘画是具象的,他的绘画题材有人像、静物和风景,但他无意描摹对象的外在形貌,也不揭示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
在他眼里,人像和静物的意义是相同的,他只注重它们共同的作为形体的物理学价值。
他要透过对象的外表,揭示出对象内在的带有普遍性、永恒性的结构形体——亦即他所说的圆柱体、球体和锥体。
虽然我们在塞尚的画中看不到纯粹的几何形体,但正如画家本人另外所补充的,“画家在把自己的感觉译成他所特有的光学语言时,就给了他所再现的自然以新的意义。
塞尚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他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作品中,他对对象采用了变形和几何化的方法。
在塞尚画中,整体关系,有如一张网络,所有物象在网络上各得其所。
任何细节和局部都不可随意挪动,否则,整个结构便会失去平衡。
塞尚的画具有鲜明的特色。
他强调绘画的纯粹性,重视绘画的形式构成。
通过绘画,他要在自然表象之下发掘某种简单的形式,同时将眼见的散乱视象构成秩序化的图象。
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艺术探索。
首先,他强调画中物象的明晰性与坚实感。
他认为,倘若画中物象模糊不清,那么便无法寻求画面的构成意味。
因此,
他反对印象主义那种忽视素描、把物象弄得朦胧不清的绘画语言。
他立志要“将印象主义变得象博物馆中的艺术那样坚固而恒久”。
于是,他极力追求一种能塑造出鲜明、结实的形体的绘画语言。
他作画常以黑色的线勾画物体的轮廊,甚至要将空气、河水、云雾等,都勾画出轮廓来。
塞尚重视绘画的形式美,强调画面视觉要素的构成秩序。
这种追求其实在西方古典主义传统中早已出现。
而塞尚始终对古典艺术抱着崇敬之情。
他最崇拜法国古典主义画家普桑。
他曾说:“我的目标是以自然为对象,画出普桑式的作品。
”他力图使自己的画,达到普桑作品中那种绝妙的均衡和完美。
他向着这方面,进行异常执着的追求,以致于对传统的再现法则不以为然。
他走向极端,脱离了西方艺术的传统。
正是如此,他被人们尊奉为“现代绘画之父”。
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
”他将探索自然的奥秘作为自己的中心主题。
这就是我们学社个最应该学习的地方,因为我们学习太过于将事物进行与模仿和复制,而放弃了对它的推敲我们内心深处想要达到的设想与视觉效果。
对众所周知,在各类题材中,塞尚的静物画最出色,就题材本身看,静物画毕竟是以形式美见长的,这正是塞尚最感兴趣的方面。
他对于现代艺术,对于艺术史的意义已超越了那个世纪。
他为艺术探索终生,勤勉而不追求功利的精神,更是可以激励我们去追寻艺术存在的真正价值。
塞尚他画的是尚未画过的东西,他创造着绝对的绘画,也即是
说他创造的是真实而不是别的,而这就已经不是庸俗的模仿了。
”塞尚创造的是一种纯形式的绘画。
他从各种素材中抽出合乎他要求的形式因素,经分析后再使之构成画面,呈现在画面上的是纯粹的形与色,别无其他故事情节等文化性的内容。
对于他来说,内容就是形式。
正如有人所说,“塞尚将原来作为绘画手段的造型,如今变成了绘画的目的”。
而另一种说法则将塞尚的形式主义艺术称作“为艺术的艺术”。
2006年是塞尚逝世100周年,法国已将2006年命名为“塞尚年”。
参考文献:
[1]环球美术家视点系列——塞尚.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7.1.
[2]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列国外美术史教研室编著. 外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