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有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组成员曾光文一、我区校本培训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从理论上讲,校本培训模式,就是校本培训开展的稳定的基本形式,它应是多种多样的,需要许多具体有效的与之配套的措施来支撑,才能发挥实效;它应是变化发展的。
为此,我区在校本培训模式建构与运用探索中:以“如何为教师提供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反思的平台和过程,使培训与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紧密相连,使培训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
”为核心目标;以“既要关注整体提升,又要注重个体突破”、“结合实际,自主探索百花齐放”未核心指导思想;以“学校根据教师岗位特点,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做到既有层次性又有针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努力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水准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我区各校开展校本培训的原则。
二、我区常用校本培训模式及功能定位在校本培训模式建构运用指导思想与目标的引导下,我区学校在校本培训实施过程中摸索构建了一系列成熟模式。
如:常规性培训与应急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分类跟踪培训相结合;结对传帮带、骨干推动、加强校际交流等同伴互助;理论培训与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专题培训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注重专业引领;集中学习培训与分散研讨相结合;校本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挖掘资源,搭建平台,创建学习型组织;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一)、常规性培训以常规性培训关注教师的整体性。
常规性培训依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和优势经验,结合常规的教学管理要求,以及不同阶段教师的教学需求,帮助老师明确实际操作的抓手,明确教育教学的基本要点。
这一层面的培训主要关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常规性要求的落实。
培训一般安排在集中业务学习时间段里。
在常规培训中,关注教师进入课堂的常规要求,关注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相互关系,关注教学“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考试、认真辅导学生)的具体要求等。
还根据各教研组特点,挖掘教研组的研训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帮助教师对教材教法的把握。
案例红光小学“一课三上、同课异构”追寻理想常态课的校本研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发展的平台是校本教研。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红光小学紧紧抓住校本研修这一教师发展的关键环节,努力探索新的研修机制,大胆创新校本研修方式,扎实提高校本研修实效,不断带领教师走向课程改革的纵深。
链接:红光小学2005“魅力课堂”行动研修活动侧记1、调查反馈:如何回归常态的课堂教学……2005年4月20日,学校谢校长和分管教学的覃校长带着全校老师改革教学现状的迫切愿望来到万州区教科所,就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研讨。
最后他们达成共识:组织全员参与的行动研究,让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去感受新的理念,实践有效教学,获得成功体验。
同时,他们对这次行动研究进行了精心策划——名称:“魅力课堂”行动研究;方式:问题提炼、课堂教学、评课交流、再次实践、对话研讨、专业引领、反思总结。
4月25日,“红光小学魅力课堂教学问卷调查表”摆到了每个语数教师的案头。
调查的主要问题有:我最喜欢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是();我希望看到本次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是();目前我在课堂教学中感到最困惑的一个问题是();我对学校校本教研提点建议()……两天后,50余张表反馈到教导处,每一张表的填写都是那么认真,表现出了教师参与研究的火热激情,凝结着教师的深沉思考。
综合教师主要的、突出的问题,此次活动的主题确定为:如何回归常态的语文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学生自主”与“教师引领”的关系?紧接着,教导处制定出了具体的活动方案。
2、展示案例:来自一线教师真实的课堂……5月24日上午,第一次现场授课。
万州区教科所邱江陵所长、傅开国书记、科研室、小教室教研员等11人早早地来到了电教室,学校的行政来了,语文、数学教师全都来了。
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席莉莉走上了讲台,谭晓泉老师走上了讲台,《数星星的孩子》、《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两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呈现在听众面前。
上午十点钟,现场对话开始了。
授课教师课后反思,专家、教研人员、听课教师讨论、交流,气氛热烈。
席莉莉老师真诚地说:“课前,我思考什么是常态的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
所以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体会词语意思、注重段的训练、加强朗读的指导等,但我也有困惑: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是否需要咬文嚼字?怎样提高朗读指导的质量?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谭晓泉老师坦言:“我的教学目标定位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
我进行了一些预设,但在课堂中生成与预设处理是否恰当?请大家指导。
”学校曾祥玉老师急不可待地发言了:“我认为这节语文课有三个优点,但我有一个困惑:识字教学应贯穿于低段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席老师这节课与中段的阅读教学相似,这样安排妥不妥?请专家指导。
”老校长李庆芳抢着提问:“我们要思考,新课改实施到现在,‘传统课’与‘常态课’有什么不同?请教科所的同志予以指点。
”李校长的质疑,搅动了整个会场的氛围,老师们笑了,老师们更放开了。
一时间,大家纷纷提问,仿佛要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一古脑儿地全倒出来,以便得到专家的解答。
好几个老师都站起来急着抢话筒。
教育专家、教科所书记傅开国和有关学科教研员针对教师的提问进行了发言。
傅开国书记点评道:“席老师的问题,孩子答不上来,原因很多。
……”这时,邱江陵所长急忙接过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刚才有老师提出张衡为什么会成为天文学家,学生答不上来,我认为应该是老师的训练没有到位。
我感觉两节课最大的问题是关注学生不够,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接着对两节课进行了具体的点评指导,立场分明地讲了自己的观点。
一个接一个,老师们激情满怀,纷纷发言,专家引领,创生取之不竭的智慧。
半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3、联手共创:专家引领下的教学再预设……中午1:00开始,专家分成两个组,与执教教师一起,再次深入研究教材,再次进行教学预设。
参与语文课研究的有傅开国及教研员邓成林、谭家驹、郭启惠、王显华等,参与数学研究的有教研员向建民、方绍祥、邱远伟及学校谢校长等。
傅开国同志首先明确提出了教学设计总体要求:明确目标,集中问题,简化环节,讲求实效,凸显学科特点,开放学习时空。
备课室里时而安静异常,时而人声鼎沸,沉思、发言,每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质疑、争论,执教教师吐露心中挥之不去的困惑……三个小时过去了,求同存异,大家一起重新确定了教学的框架和思路。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两位执教老师深入反思白天的教学,认真消化专家和同行的建议,推敲细节,修改教案,准备再上讲台。
4、实践再创:在对比中感悟常态的课堂……5月25日上午,专家、老师们又来了。
大家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
席莉莉、谭晓泉二位老师用同一教材,在不同班级再次授课。
变化出来了,效果显现了:明晰的思路,灵动的课堂,扎实的训练……关注,鼓励,童心在飞扬;点拨、指导,智慧在闪光。
老师的行为在改善着,学生的状态在变化着,听课的专家和老师在微笑着……紧接着,继续进行现场评课和现场对话。
席老师平静地说:“今天我的整个感觉是:轻松了。
专家指导我以问题为主线,贯穿全课堂,感觉思路明晰,课堂更加开放;我也更注意关注学生生成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习。
但自我感觉调控不够,我更明白新课堂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
”谭老师感言:“在专家和老师的鼓励下,我再上了一次,从昨天到今天,我觉得自己进步了。
今天的课简单些,而更有实效。
请大家再给我指导。
”接下来,听课教师纷纷发言。
邱江陵所长,教研员向老师、谭老师、邱老师等分别进行了精辟的评课,把两节课进行对比,认为“两位老师的课越上越好,今天的课更接近常态的课”,肯定了成绩,指出了问题。
最后由教育专家、教科所书记傅开国先生作了《关注常态的课堂》这一精彩的专题讲座。
大家神情专注,谁都没有意识到已过了中午1点钟。
老师们依依不舍地离去,迈着坚定的步伐,微笑着,交流着……5、学会收获:在反思中感悟教育的真谛……会后,区教科所邱江陵所长高度赞扬了本次活动,认为红光小学不愧为重庆市示范小学,有勇于探索、勇争一流的精神,是万州第一个开展这种行动研究的学校;执教教师有大胆实践、直面教学困惑的勇气,教师素质良好,很有发展潜力;红光小学教师有一种科学研究的精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探究;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研究活动。
这次行动研究,红光小学精心组织,周密策划,进行了全程摄像、全程记录。
全体教师以“真诚、开放、反思”的心态,主动积极地全程参与活动,充分表现出了新时期红光人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
活动后,所有参与的老师都撰写了反思与感悟。
大家觉得受益匪浅,发自内心的感触跃然纸上:青年教师谭洪:“从四节课中,我体会到老师在课堂上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是最重要的……听了专家的一席话,真可以说是胜读十年书啊。
”张小琼老师:“我的一个感受是:真诚地交流多么重要……成功源于反复实践。
”席莉莉老师:“我累并快乐着……”唐飞平老师:“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一步一步抓得很细,心想多给学生一点,总不算坏事情。
通过这次活动,我才知道观念是多么重要……”吴登连老师:“课堂的魅力在哪里,精心的预设和精彩的生成……我们要以平常的心态上常态的课,真实、朴实、扎实。
”……此校本培训模式2005年一推出,立即在万州区引起巨大反响,万州区许多学校很快掀起了“一课三上”“同课异构”的热潮。
《万州教研信息》对我校的这次活动全文刊发。
三年来,我校也多次开展这种培训活动,培训效果非常好。
(二)、跟踪式培训以跟踪式培训关注教师的发展性。
跟踪式培训中跟踪的对象是具有“可塑性”的青年教师。
对这部分教师采取的方法是“锁定目标,强化训练”。
(三)、学习共同体中的同伴互助式培训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学校校本培训中,通过建设各种教师学习共同体,即教师自我或学校组织起来的形式多样而又灵活的教师学习共群体。
引导他们在其中进行自我教育,以深度的教育教学反思和交流,重组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经验,使教师个体以求知者的身份,分享彼此对于教育教学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能促进教师个体不断发现自己如何造成目前的处境以及如何能够加以改进的地方。
校本培训的低成本解决办法就是解决好教师的自我教育,即建立好教师学习的共同体,以此为平台,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之间在分享彼此具有冲击性的典型工作经历、发生时的内心感受及其深入思考中,可以产生相互安慰或化解压力的效用,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成为教师自我教育的理想场所。
教师之间的教育可以指老教师、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引领,通过现身说法,帮助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的问题和困惑;还可以指青年教师与教师群体之间发生的联系,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自身优势,以自己对教育的热情投入及质疑,为学校教育带来新的活力;教师之间还可以以其他形式,通过心灵力量相互支撑的方式,是教师互动文化中最朴素、最深刻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