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本培训_教师培训新模式

校本培训_教师培训新模式

电化教育研究 2002年第3期(总第107期)教师培训[文章编号] 1003-1553(2002)03-0069-04校本培训:教师培训新模式李玉斌(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辽宁大连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在职教师传统培训方式的考察,分析指出我国中小学在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现行培训模式的继承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施校本培训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在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校本培训[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实践的发展,传统培训模式的弊端愈加突出,改革呼声日益高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师资培训模式首先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即培训的重心开始下移,由以大学或专门培训机构为基地转向以教师所在的学校为基地,出现了校本培训(Schoo l-based In-service Educati on)。

一、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内涵以教师任职的中小学作为在职进修机构的作用被人们认识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

当时英国正处于教育的大变革时期,变革给教师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迫使教师要对未来具备一种应变能力。

这使得以大学为主体的师范教育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右翼议员和教育大臣公开提出,教师是在中小学课堂而非大学讲堂内学会怎样教学的,要求在教师进修制度方面改革原有的“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师进修体系,在教师、学校以及校外教师进修机构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更亲密的伙伴关系,发展一种合作解决问题的在职进修新体系,强化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师资培训。

于是便有了“以学校为中心”的在职进修模式的雏形。

这种模式以教师任职的中小学为基地,由校内的同事组成进修小组,通过诊断、讨论来解决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之相结合进行进修学习。

它完全围绕共同关心的实际问题展开,可以请校内外的学科专家来学校讲学,也可以由校外进修机构提供课程学习。

有的学校还设有“专业辅导教师”专门负责该校教师的进修。

这种模式后来发展成为80年代以来英国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教育的主要模式,并得到了美国、德国、法国等许多国家的响应。

1989年在美国全美教师联合会发表的《着眼于未来的师资教育》报告中指出,教师培训从根本上要满足教师的不同需要,如果把师资培训形式和内容仅仅局限在大学或地方教育机构中,就会出现令人欣喜的假象,因此在未来的师资培训探索中,应当淡化把教师集中起来,让他们成为“学生”而加以培训的理念,而是要把培训送上门去,把培训随时随地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中去。

此后,美国中小学纷纷要求与当地的大学或教师中心合作,许多大学、教师培训机构、教师专业团体也积极尝试在中小学开展师资培训活动,逐步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学校本位”师资培训模式(Schoo l-based In-service Educati on M odel)。

法国和德国的中小学对新任教师实习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制度。

日本的“新任教师研修制度”也是以校内进修为主,并为新任教师配备指导教师。

俄罗斯亦重视教师的校内进修活动,有独自的也有几所学校合作举办的各种学术研讨会。

葡萄牙也建立了一种新的教师教育制度——在职专业训练96(O n-the-j ob P rofessi onal T rain ing),由委派教师(D elegated T eacher)指导新任教师接受在职培训。

各国开展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的在职进修教育的实践证明,这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改以前在人们心目中普遍以为教师培训只是大学、教师进修机构的事情的观念,使教师任职学校在师资培训中的作用得到了确认。

那么,什么是校本培训呢?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元,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素质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

它与我国传统培训形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在传统培训中,规划和管理一般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少有教师的参与,故此培训多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切合教师的实际需要,而且培训活动多在校外进行,参加者必须离开本职岗位,故不利于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而校本师资培训是以校内教师为主导,内容是依据教师和内部需要而设计的,而且培训活动多在校内进行,教师无需离开工作岗位就可即时实习,将所学到的理论迅速融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2.传统培训是一种补救式的培训方式,培训活动一般是基于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安排补救方法而规划的,所提供的培训可能应付一般性的需要,未必能针对不同学校的特殊问题;而校本培训是一种发展式的培训方式,培训活动是为学校内教师各方面发展需要而策划,通过识别学校、小组及个人需要而设计活动,而且每年总结交流,因需求而改进。

3.传统培训是一个临时、非系统的培训方式;而校本培训是一个连续、有系统规划的培训方式。

培训被纳入全年学校方案内,每年推行,得到行政人员的全力支持,并由专人负责策划、执行及评估,且培训的内容系统连贯。

4.在传统的培训模式中教师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动机和投入感;而在校本培训模式中,培训内容是针对教师的需要,策划和管理都是由教师主动参与的,所以他们的角色主动,有较强的动机和投入感。

5.传统培训的形式比较单一,多为讲授;而在校本培训模式中,可以以不同的形式灵活进行,实现培训活动多元化。

如研讨会、短讲、工作坊、教练式(Coach ing)、课堂研究(C lassroom research)、教师及学校评价等。

二、校本培训的特点校本培训强调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的培训,从规划、实施、管理直至评估,均在教师的直接参与下在校内进行,扬弃了传统的外控式观念,进入由教师主体运用的培训方式。

这种培训能随时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境和过程中,能为教师提供随时性服务。

培训重心下移,阵地前移是校本培训方式的主要特征,代表了培训改革的方向。

它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克服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制度的弊病,是一种直接的培训形式,具有四个显著特点:1.校本培训是更为有效的培训方式。

它关注中小学的实际需要,以任职教师所在的学校为培训基地,使教师所学到的教学技能理论迅速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避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培训的成果可迅速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直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学用结合。

2.校本培训是最为经常的培训方式。

它把培训工作贯穿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与教育、教学相伴进行,实现了培训的经常化与长期化,可以真正落实全员可持续性培训任务,是实施继续教育工程的一种有效形式。

同时可以解决学校管理中的矛盾。

3.校本培训是更为灵活的培训方式。

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选取适合需要的内容,有的放矢,机动灵活地完成培训任务。

4.校本培训是更为经济的培训方式。

重新配置了教师在职培训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既节省了经费又有效地缓解了进修与工作的矛盾,解决了大面积培训带来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足的问题。

三、校本培训的实施前文分析了校本师资培训的意义,介绍了什么是校本师资培训,使我们对“校本师资培训”的内涵、特点、实施的必要性有了明确的认识。

下面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以“校”为“本”对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训。

在国外,校本师资培训的做法有很多,在这里列举几种以作借鉴:・在学校中指定专人负责新任教师的入职训07练;・指配师资培训联系人,定期收集教师信息,与教师教育机构沟通;・设立中心学校,为邻近中小学提供各种进修服务;・吸收资深中小学老师担任专职培训人员,与师训机构共同设计计划;・在中小学设立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小组,收集反馈,交流教学教改信息,组织校内教师教学观摩和研讨;・由师训机构定期在中小学或中心学校开展专题研讨;・由中小学教师提请,师训机构指派专家协助开展专题研究;・由中小学向培训机构聘请顾问;・中小学之间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为中小学老师提供良好的进修机会和条件。

在我国,校本培训还无丰富的经验可依,在实施过程中要针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教育技术学科的特点,参考其他国家的做法,选择具体形式。

我们认为,不论采用何种形式,最好要有三方的参与。

即在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配合下,有关教育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全体受训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开展校本培训。

其好处在于使得现代教育技术专家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得以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这样既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也有利于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可谓一举双得。

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以便协调工作,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校本培训是一种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的培训模式。

在中小学在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程中,要本着“转变教育观念,扩充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育教学能力兼备科研”的思想来开展工作。

努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状况,选聘合适的专家,确定合理的培训内容。

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依据目标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性内容;二是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为目标的科研性内容;三是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为目标的理念性内容。

不同的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培训内容的重点,制订恰当的校本培训方案。

第二,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抓好校本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

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责;二要制定科学详尽的培训计划;三要按计划扎实开展各项培训工作;四要严格进行考核检查;五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第三,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创设自由表达思想、积极参与讨论的培训氛围,注重培训工作的总结交流,及时进行指导调控工作。

四、实施校本师资培训的前景分析1.从政策科学认识校本培训拓展师训模式,实施校本培训可以说是教育领域中的一项改革。

政策科学是专门研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即研究改革的一门科学,因此,我们可以应用政策科学的理论方法来简单分析校本培训的实施前景。

政策科学的理论方法、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这里从规模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处理。

政策科学认为,改革的规模是制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对于改革的规模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深度、广度、层次。

深度指改革目标与当前的价值观及实践相背离的程度;广度指要改革领域的数量;层次的含义是指改革是指向整个系统,还是某一类部门、还是某一所学校?三个维度整合的结果决定了改革的规模,从而基本决定了改革的类型。

如图所示: 改革规模层次图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对整个系统的大多数领域进行与传统价值相去甚远的改革最难实施[1]。

同样,小范围、低层次、表面的改革也难以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