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对于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
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励他们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的有用人才。
“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
”诚然,德育有相对的独立性,学校可以开思想品德课,有进行道德教育的班会及其他措施等。
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上课或活动,毕竟是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内容上也是不足以完成德育的。
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当中去,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更应该做到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把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
小学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担负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以“文”为主,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以文载道”、“寓道于文”,其中的思想教育要因“文”而施。
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意味着它不仅在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美育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加强德育,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二、提出原因
积极开发课堂教学所含德育的丰富资源和巨大潜力,强化德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力,开展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探索,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也是教育工作者崇高而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德育渗透。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学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
,语文学科也不例外。
现行语文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和教育效果。
而在我们目前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以致被白白地浪费掉,错失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普遍忽视学科教学具有的德育功效,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有存在。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三、德育渗透的价值:
⑴培养我们教师形成“以德治校”“以德育人”的良好氛围。
⑵在语文教学中便于运用正确的途径方法渗透德育。
⑶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智育与德育的并举,学生的全面发展更离不开教师的努力。
教师将德育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中,深刻挖掘学科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从而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辨析、积极的人
生态度和合理的社会自我认同感,这是学科课程道德资源观的应有取向。
四、德育渗透的目标:
积极探索语文学科德育渗透之道,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进行德育渗透。
⑴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⑵探究和践行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途径。
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增强道德意识,在道德情感及心理素质方面有所突破,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语文教学渗透德育途径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所产生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其他学科,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语文课本所选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为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
厚的条件。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有利条件,语文教师既要有意识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又要保持学科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科教学自身的逻辑。
(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今天,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为热爱社会主义中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捍卫国家的统一与尊严,为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而献出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④因此在小学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恰如其分地对学生施教,给学生以直接、感性的思想教育。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英雄先烈,让中华民族曾经光辉也曾经没落的历史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激荡,让他们在缅怀历史的厚重、中国人的坚强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的今天,矢志不渝地开创祖国的未来。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养成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他们心中树立坚实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
这是让学生成长为有志、有为青年的首要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精心提炼语文教材中那些闪耀的爱国主义思想,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受到语言文化知识的洗礼,认识客观世界,同时也影响改变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含有深刻爱国主义情操的课文,利用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小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理想人格。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理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健全的人格、良好个性心理索质的重任,使课文中
那些生动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精神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把这些作为参照的榜样。
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时期,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思想单纯,内心充满幻想,社会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这些都给了那些不良思想道德观念可趁之机。
因此在小学学语文教学中道德品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为进行相关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汲取古人优秀的思想精髓,帮助他们形成理想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把道德人格的完善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儿童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
(二)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切实发挥语文课堂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
语文老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加强德育渗透。
(三)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挖掘德育内涵。
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都能达到思
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德育的特殊优势(新课程年级的教材特多)。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收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亦是如此。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在促进小学生德育素质良好提高的基础上,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造就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的教育目的。
六、展示方式:
(1)研究报告
(2)论文
(3)优秀教案
(4)开展的各种活动。
(故事力比赛、演讲比赛、班级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