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也有许多相关观点,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化,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
”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高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
语文教材,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
如何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神圣的使命。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这就要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中实现。
下面,笔者浅谈一下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1、拼音教学
就目前看来,在小学的拼音教学中,绝大多数的教师仅仅是教给学生拼音字
母的发音方式以及正确的拼读技巧,并且以能读准、会拼读、能正确书写为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没有引起应有地重视,并且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效率造成影响,同时也白白浪费了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良好机会。
针对这一种情形,教师应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并且使得拼音的教学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如教师在展开拼音教学的时候,要和教材中的情境图巧妙结合在一起,要引导学生勤于用心观察,将图片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教学“ü”与“x”、“q”、“j”、“l”、“n”等声母相拼时,学生往往不太明白为什么“ü”与“x”、“q”、“j”相拼时,“ü”上没两点;而“ü”与“l”、“n”相拼时,“ü”上有两点?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来对学生进行引导:“ü”与“x”、“q”、“j”在一起时,“x”、“q”、“j”非常关心“ü”,“ü”很喜欢他们,所以看见他们就会开心地笑,不会眼角带着泪水;而“ü”与“l”、“n”在一起时,“l”、“n”总是要欺负“ü”,“ü”很讨厌“l”、“n”,所以一看见“l”、“n”,就会总是眼泪汪汪,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喜欢“x”、“q”、“j”,还是应该喜欢“l”、“n”。
同学们都积极回答,说喜欢“j”、“q”、“x”,不喜欢“l”、“n”,因为“l”、“n”总是欺负小朋友,不乖。
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那我们都应该关心帮助身边的学生,应该不会欺负别人,只有这样做才是个好学生,好孩子。
”在教学中以类似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牢牢把握“ü”与生母相拼的规则,也让他们在良好的。
轻松的氛围之中上了一堂很好地与人共处的德育课。
2、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低年级而言。
但是由于识字课程大多是相当枯燥乏味的,直接造成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难以起到一个相当不错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一种情形,教师首先要对汉字的结构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然后引导广大学生对于汉字的结构展开一系列地观察,对字形以及做人处事之间的联系展开一系列地分析,最终将识字教学同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
这种方法不仅使得识字教学不再枯燥乏味,而且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对学生展开了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