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萧森(xiāo)暮砧(zhēng)塞上(sāi)秋兴八首(xìnɡ)B.妃嫔(fēi)朔漠(sù)青冢(zhǒnɡ)群山万壑(hè)C.单于(chán)潦倒(liáo)凋伤(diāo)省识(xǐnɡ)D.霜鬓(bìn)渚清(zhū)环珮(pèi)孤舟一系(xì)【答案】C【解析】A.砧(zhēn)塞上(sài)B.“朔”应读shuò。
D.“渚”应读zhǔ。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B.江间波浪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C.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D.千载枇杷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答案】C【解析】A项,“摧”应为“催”;B项,“连天涌”应为“兼天涌”;D项,“枇杷”应为“琵琶”。
3.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②鹳鹤追飞静③豺狼得食喧④薄云岩际宿A.①④③②B.④①②③C.②④①③D.②③④①【解析】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最后一字要押韵,还要注意整首诗的起承转合问题。
综合起来看,B项最恰当。
二、填空题4.读下面的对联,完成题目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这副对联写的是__________,他是_____代三大诗人之一。
他被称为“____________”。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悲壮,语言精确,被称为“___________”.他属于________主义诗人,著名的诗有“三吏”“__________”.【答案】杜甫唐诗圣诗史现实主义三别5.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索寄寓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
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直接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
借捣衣发出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句子:,。
借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
【答案】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6.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另选两个中学阶段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并化用其作品(不必完全引用),补写一个句子,做到内容连贯,句式一致。
(6分)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
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让他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李白,;,;毛泽东需要一座井冈山,让他胸有“凌云志”,夺取建立新中国的胜利。
【答案】李白需要一座天姥山,让他追求“日月照耀金银台”的光明与自由苏轼需要一座庐山,让他认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发挥联想和想象,从下面两段文字中任选一段进行扩写。
要求:想象合理,符合原诗意境;内容全面准确。
(5分)(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2)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答案】(1)秋日天高气爽,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远处不时传来猿的长啸声,诗人移动视线,远远望去,在水清沙白的辽阔江面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好一幅肃杀悲凉、空旷辽阔的秋天景象。
(2)高峻挺拔的天姥山高高地耸立在云端,远远看去天姥山笔直地插向天空,仿佛和渺远的天空连接到一起,遮断了浩浩长空,陡峭高峻的天姥山好像超过了传说中高峻无比的五岳,稳稳地遮掩住了它身边的赤城山。
【解析】此题考查扩写语段的能力。
答题时要根据对该诗句的理解,结合分析作者当时的思想情绪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尽量发挥想象,展开联想。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三、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①早春作杜甫力疾②坐清晓,来时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注】①奉酬:酬答。
表丈:表丈人。
②力疾:勉强支撑病体。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首联主要叙事抒情,早春清晓,寒意犹存,诗人带病勉强坐起来,心生悲情。
B.颔联承接首联,情感由“悲”而添“愁”,“愁伴客”“老随人”言诗人自己。
C.颈联以乐景衬哀情,春风轻拂,柳叶吐新,桃花红了枝头,衬托诗人内心悲愁。
D.尾联写诗人眺望故乡,感慨万千,心生四海飘零而功名如同风尘的无奈与愁苦。
【答案】D【解析】“风尘”比喻纷乱的社会,此句言四海纷乱貌。
9.请结合诗句,简说诗人“悲”的原因。
【答案】①老病漂泊。
诗人清晓勉强支撑病体坐起来,觉得自己年老还在漂泊,不禁愁情满怀。
②思乡而不得归。
诗人看到桃红绿绿,便禁不住眺望故乡,却还在漂泊不能回到故乡。
③天下纷乱。
诗人说“四海尚风尘”,即天下还是纷乱不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所思①杜甫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俎定常开。
九江②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③。
注:①崔漪自吏部而谪荆州司马,杜甫作诗寄之,②九江:于后文的“一柱观”,结尾崔漪在荆州谪居之地。
③滟滪堆:即瞿塘峡峡口的滟滪石。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定常开”虚写崔漪被贬之后的生活,也表明作者对崔漪非常熟悉。
B.“醉”字传神,虽谪官偏僻之地,但酒樽常开,凸显崔漪癫狂落拓的形象。
C.日落时分,崔漪竟不知自己酒醒何处,实为借酒浇愁,暗含苦闷之情。
D.诗中多处使用想象手法,所写内容既照应标题,又使得格调不甚凄凉。
【答案】C11.古人评价这首诗时说“苦忆”二字,直贯全章,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前四句写崔漪洒脱不羁,有敬仰之意。
而今听说他被贬为荆州司马。
暗含苦忆之情;②五、六句作者逢人便说,对崔漪的思念,偏偏崔漪那边没有人来传信报平安。
倍添苦忆之情;③最后两句作者只有让锦水带着自己的眼泪流过滟滪堆,镏到荆州去见崔漪,直诉苦忆之情。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
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
”帝怒,诏三司亲问。
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
”帝乃解。
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
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
”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
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
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
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
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
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坟在岳阳。
有集六十卷,今传。
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12.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B.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C.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D.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答案】D13.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泥涂,污泥、淤泥,引申为泥泞的道路。
比喻卑下的地位或灾难困苦的境地,亦指陷入灾难困苦之中。
B.三司,古代的三个官署。
汉代以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司,也称三公。
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管户部。
C.公辅,即三公四辅。
辅,即辅佐或辅相,相传古代天子身边有四个辅佐或辅相,故称四辅。
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
D.赐骸骨,意同“乞骸骨”。
指自请退职,意为请求赐放,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致仕(即告老还乡)的婉词。
【答案】B【解析】在唐代,三司主理刑狱。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精神不振。
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
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杜甫在给皇上的上书中介绍了自己的家世、学问和生活境况,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干的高度自信自许、怀才不遇的感伤和希望发挥才干的期盼。
C.文中表现出了杜甫鲜明的个性,他为了救房琯直言进谏,因而触怒了唐肃宗,他与严武交往不注意身份地位的差距,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甚至还出言不逊。
D.杜甫曾经跟随李白、高适去汴州,畅快喝酒后登上吹台,触今怀古,情绪激昂慷慨,没有人能理解。
【答案】A【解析】“不自振”应是“不能养活自己”。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
【答案】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
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他)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
(得分点:奇:感到惊奇,意动用法;待制:等待诏命;之:代指三篇赋文;试:考试;不拜:没有接受任职。
) (2)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答案】严武将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的钩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奔走(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极力相救,(严武)才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