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7(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2008 年单选 13)下列情形中。
属于牵连犯特征的是( )。
A.实施某个犯罪,其手段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B.实施一个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C.数个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D.犯罪既遂状态与犯罪造成的不法状态同时存在根据牵连犯的含义可知,选 A 项。
B 项表述属于想象竞合犯的特征。
C 项表述不十分明确,如基于同一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犯罪触犯同一罪名的,则为连续犯。
D 项表述属于继续犯的特征。
2.(2011 年单选 8)下列关于牵连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出于一个犯罪目的,实施两个以上犯罪行为的都是牵连犯B.牵连犯是行为人实施一个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C.牵连犯的处断原则是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择一重罪处罚√D.牵连犯的成立不仅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牵连意图,还要求行为触犯的数个法条之间存在竞合关系牵连犯的特征之一就是出于一个犯罪目的,实施两个以上的犯罪行为,但出于一个犯罪目的,实施两个以上的犯罪行为未必都是牵连犯,也可能属于数罪形态,而牵连犯属于处断的一罪,故 A 项表述不正确。
行为人实施了数个行为才可能构成牵连犯,故 B 项表述的“牵连犯是行为人实施一个犯罪行为"是错误的。
牵连犯的处断原则是择一重罪处罚,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故 C 项表述正确。
牵连犯的成立须是两个以上的犯罪之间存在牵连关系,即一罪或数罪是他罪的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但牵连犯并非是数个法条之间存在竞合关系,数法条之间存在竞合关系是法条竞合犯,而不是牵连犯。
可见,D 项表述不伦不类,也是错误的。
3.(2007 年单选 10)甲与乙因生活琐事互相斗殴,乙感到不是甲的对手而逃跑。
甲紧追不舍,乙逃出 500 米后被甲追上。
甲用木棒朝乙劈头盖脸打来。
情急之下,乙抽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甲刺去,致甲重伤。
乙的行为( )。
A.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B.构成故意伤害罪C.构成寻衅滋事罪D.不构成犯罪√对于双方互殴行为,因为互殴双方都有侵害对方的意图,不能成立正当防卫。
但是如果一方逃跑或者求饶而另一方继续实施加害行为,则逃跑者或者求饶者可以基于防卫目的进行正当防卫。
本题表述中,甲用木棒打乙,乙用水果刀朝甲刺去,致甲重伤,符合正当防卫的起因、时间、对象、目的及限度条件,属于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
故选 D 项。
4.(2011 年单选 5)甲酒后到一洗浴中心进行足浴,发现为其洗脚的女服务员乙很漂亮,于是提出要与乙发生性行为,遭乙拒绝。
甲便采取暴力欲强奸乙。
乙在反抗中用修脚刀刺死了甲。
乙的行为属于( )。
A.正当防卫√B.紧急避险C.故意杀人D.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刑法》第 20 条第3 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据此,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在反抗中将甲刺死,不是防卫过当,而是行使无过当防卫权的行为,不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故选 A 项。
5.(2016 年单选 10)张某深夜撬门进入甲家,被甲安装在保险柜上的防盗装置击中头部受轻伤。
甲的行为属于( )。
A.事先防卫B.正当防卫√C.假想防卫D.防卫过当甲的行为符合构成正当防卫的起因、时间、对象、主观和限度条件,属于正当防卫行为,故选 B 项。
6.(2004 年单选 10)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以防卫过当罪定罪,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紧急避险用于解决紧迫情况下合法利益之间的冲突√C.防卫过当的场合,其罪过形式通常是直接故意D.对于“事后防卫”的,通常按照防卫过当处理我国刑法不存在防卫过当罪,因防卫过当而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分则的有关规定确定罪名和适用的法定刑。
可见,A 项说法错误。
紧急避险是在紧急情况下两种合法利益发生了冲突,顾此失彼,而不得不采取了损害其中较小的利益,保全较大利益的行为,因此,紧急避险解决的是“正”与“正”的冲突,而正当防卫解决的是“正”与“不正”的冲突。
可见,B 项说法正确。
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一般是过失,但在个别情况下不排除犯罪故意。
可见,C 项说法错误。
事后防卫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而防卫过当不满足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对于事后防卫直接按照其构成的具体犯罪定罪处罚,而不应按照防卫过当处理。
可见,D 项说法错误。
7.(2008 年单选 5)消防队员甲在执行灭火任务中,担心被大火毁容,逃离火灾现场。
甲的行为( )。
A.属于紧急避险B.属于紧急避险过当C.不能成立紧急避险√D.属于假想避险《刑法》第 21 条第3 款规定,紧急避险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这是关于紧急避险的特别例外限制。
据此,本题表述中,消防人员甲负有灭火义务,但因担心大火毁容而逃离现场,其行为不能成立紧急避险。
可见,选 C 项。
8.(2009 年单选 9)下列关于紧急避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紧急避险的前提条件是出现了不法侵害以外的危险B.紧急避险必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C.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可以小于或者等于所保护的利益D.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主体范围一致紧急避险必须是在合法权益受到紧迫的侵害时才能实施。
可见,A 项表述错误。
紧急避险必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
所谓迫不得已,是指采取紧急避险是唯一途径,别无选择。
可见,B 项表述正确。
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
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应是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保护的权益,而不能等于或大于所保护的权益。
可见,C 项表述错误。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在主体范围上并不一致,正当防卫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而紧急避险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此外,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施;紧急避险通常是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而不是针对危险来源本身造成损害。
可见,D 项表述错误。
9.(2004 年单选 12)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 )。
A.按照先刑事后民事的原则,先执行罚金,剩余部分再支付民事赔偿B.应当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剩余部分再执行刑罚√C.以犯罪分子的财产为限,民事赔偿和罚金各占 50%D.先执行罚金,民事赔偿部分暂缓支付《刑法》第 36 条第 2 款规定,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据此,选 B 项。
10.(2005 年单选 12)赵某犯 A 罪,依法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合议庭提出以下四种量刑意见,其中必定错误的意见是( )。
A.判处有期徒刑 2 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1 年B.判处有期徒刑 2 年,缓刑 3 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1 年C.判处管制 2 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1 年√D.判处拘役 6 个月,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1 年《刑法》第 55 条第2 款规定,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
据此,C 项表述错误。
11.(2006 年单选 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当改为( )。
A.5 年以上 10 年以下B.3 年以上 10 年以下√C.3 年以上 8 年以下D.1 年以上 5 年以下《刑法》第 57 条第2 款规定,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时候,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
据此,选 B 项。
12.(2007 年单选 11)甲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0 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3 年。
甲( )。
A.在监狱服刑期间被剥夺政治权利 3 年,3 年期满后享有政治权利B.在监狱服刑期间被剥夺政治权利,出狱后还需剥夺政治权利 3 年√C.在监狱服刑期间不被剥夺政治权利,出狱后开始执行剥夺政治权利 3 年D.在监狱服刑期间的最后 3 年被剥夺政治权利《刑法》第 58 条第 1 款规定,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
据此,本题表述中,甲在服刑期间被剥夺政治权利,徒刑执行完毕后还须剥夺政治权利 3 年。
可见,选 B 项。
13.(2009 年单选 12)下列关于无期徒刑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对不满 16 周岁的人不得适用假释B.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在判决执行以前的羁押不得折抵刑期√C.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适用假释D.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10 年以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司法解释》第 13 条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极其严重的,才可以适用无期徒刑。
对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
据此,对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不是不能适用无期徒刑,而是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
可见,A 项表述错误。
只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才存在刑期折抵的问题,无期徒刑没有具体刑期,因而不存在刑期折抵问题。
可见,B 项表述正确。
修正《刑法》第81 条第2 款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据此,只要不是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即便被判处无期徒刑,符合假释条件的,可以适用假释。
可见,C 项表述错误。
《刑法》第 57 条第 1 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据此,D 项表述错误。
14.(2009 年单选 19)下列关于没收财产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收财产前犯罪分子所负的任何债务都不能以没收的财产偿还B.对犯罪分子非法取得的财产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C.在判处没收财产刑时不得没收犯罪分子家属应有的财产√D.对犯罪分子在犯罪中使用的本人财物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刑法》第 60 条规定,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应当偿还。
据此,A 项表述错误。
《刑法》第 64 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
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
据此,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而不是适用没收财产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