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度外管人案例解析大全_不和员工争利

制度外管人案例解析大全_不和员工争利

案例
作为管理者,目光需要长远一点,而不能为一点点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

尤其是下属从自己嘴里“抠”出来的利益,更不能拿制度与规定去硬夺,否则将是得不偿失。

阿伟是公司里面的高级工程师,一次被外派去帮一家兄弟单位解决一项工程难题。

对方单位除了提供相应的报酬外,还将阿伟往返机票的钱预付给了公司。

十天后,阿伟顺利完成任务,准备打道回府,考虑到回程的当天是周末,阿伟便选择了坐火车而不是乘飞机,这样可以节约一笔费用。

阿伟打算拿这笔省下的钱买点东西去孝敬父母。

周一到公司报账,阿伟找出平时存下来的餐饮发票,凑足了一张机票的金额,然后同另一张机票一起贴到了报销单上。

不料,由于财务主管知道阿伟的行程,坚决要求他出示返程机票。

被逼无奈,尴尬无比的阿伟只好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财务主管。

没想到,财务主管不仅不体谅阿伟的辛苦,反倒是一副公事公办的蛮横状,态度极其强硬,并且一再强调必须要按公司财务制度办:经理级别以下员工出差,只报销路费和住宿费,员工的餐饮发票概不能报。

阿伟原本指望财务方面能通融一下,结果看到财务主管如此态度,不禁也是怒火直冒:机票钱对方公司已经付过了,自己不能报的话,那钱也是入公司的账。

这可是自己辛苦坐了十几个小时火车硬座省下来的,凭什么不让报虽然自己的要求并不过分,可对方却拿着着制度帽子压了过来,说得自己好像反倒是贪私利占公司便宜的小人一般。

老实巴交、笨嘴拙舌的阿伟被伶牙俐齿的财务主管一通奚落,又羞又恼,拿着票据就直奔老总办公室。

一路走,阿伟一边生气,一边也打定了主意:如果老总也这样对自己,也是这样来苛刻员工,自己立马走人。

自己凭技术吃饭,还就不信离了这公司就没了活路。

气得满面通红的阿伟,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股脑儿全倒给了老总。

老总听完,二话没讲,接过报销单,在报销人一栏填上了自己的名字。

签完字,老板站起身拍了拍阿伟的肩,嘱咐道:“让你受委屈了,这事情你没错,只是财务上有他们的制度,也不是要故意针对你一个人来为难你。

他们的工作态度上有问题,我会批评他们的。

你大人大量,别和他们计较太多。

当然,你的这次报账只是个特例,你自己清楚就好,不用声张。

大家同事都是为了公司,所以一定要和睦一些。


一席话,说得阿伟的火气没了,觉得还是老板通情达理,体谅下属,自然而然也就打消辞职的念头。

管人要点解析
因为制度具有统一性与普适性,而不具备个案的特殊性,所以在执行制度时,有时就难免会与现实情况发生冲突,正如案例中阿伟遭遇的难堪一样。

从制度上来讲,财务主管态度虽然恶劣,但制度的理由却是充分且不错的。

作为财务主管,受限于身份与权力,还有就是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她是无权来打破制度的框架。

那么问题要想得以解决,就必须通过一个更具决定权的管理者来合理调度。

案例中的
老板无疑是最佳的裁决者。

设想一下,如果老板也按财务主管的那套制度思维来裁断,结果会是怎样,大家很容易猜测得到。

公司将会因为一张报销单而失去一个重要的高级技术人才。

想必任何一个老板都不会为了一张仍不用自己公司付费的报销凭证而失去一个人才的。

管理员工时不免要故意卖个人情,更何况这是不花钱的顺水人情呢许多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那些吃过苦头、白手起家的小老板们,有时候在某些方面显得大气不足,而吝啬有余,过于关注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的得失,而缺乏一种长远的金钱利益观念。

现实管理层面上,有的老板过于为表现自己的节俭,故而对员工也过度苛责;而有的则干脆是自己花钱无度,奢侈浪费,对员工却是百般苛刻,恨不得每个员工都不用花一分钱,而指望榨干员工每一滴血汗。

说到底,后者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小农或是小作坊者暴富之后常有的暴发户心态。

有些企业主在制定制度的时,就预先想着如何尽最大力把员工获利的可能减到最低度,也就是利用制度之力来“巧取豪夺”。

智慧的老板是绝不会去和员工争夺一些蝇头小利。

相反,他们甚至会对一些看似“损公肥私”的行径,睁一眼闭一眼。

彭经理是张老板得力干将,经常代替老板出去应酬。

有次,彭经理宴请的客人中有位居然是张老板的知交好友,而彭经理却不知情。

酒足饭饱后彭经理去前台结账。

恰好此时,这位老板的好友去盥洗室经过前台,无意中听到了彭经理与服务员小姐的对话,发现彭经理居然要求服务员多开发票。

当晚,这位好友就把情况及时透露给了张老板,不料张老板听后,哈哈一笑,说自己很清楚。

其实在张老板看来,彭经理比那些光会开票不会做事的人强多了,即便是按奖励制度,老板给的奖励也不止多开票的这一点。

只要彭经理不会过分,张老板的当然不会过于计较。

按规章制度来讲,奉公守法,自觉维护公司利益,不损公肥私,是每个员工应遵循的基本职业操守,怎么可以暗中借工作之便,占公司便宜。

企业管理中,不都在提倡以企业为家、以人为本吗,怎么可以允许有这种蛀虫的存在但从张老板的态度不难看出,对下属的这些拿不上台面的行为,他是心知肚明。

虽说“颗粒归仓”是员工忠诚企业的基本要求,可回头想一想,就不难发现,每天小心翼翼在制度框架里转圈的员工是“青蛙型”--戳一下动一下,他们缺乏情商,缺乏灵活性,自然也缺乏主动性。

他们虽然是“颗粒归仓”,但却仅能创造有限的价值。

对于那些能创造更大价值的员工,即使偶尔犯错何必一板一眼去在意“损公肥私”或“颗粒归仓”呢人人都有可能会利用职务之便占些小便宜,这是现实存在。

制度再缜密,惩治再严厉,也不能完全根除这一顽疾,因为这算得上是人的本性。

就像老板们知道,在他出差之际,专职司机会趁机私下用用车;采购人员会私下接受供应商的一些小礼物甚至是回扣;就算是清洁工也会将公司里的一些废报纸、废纸箱拿出去卖几块钱装进自己的腰包一样。

即使你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老板或金领高管,有时候还难免会在喝茶时,顺手拿走一包茶楼里本不属于赠送的餐巾纸。

利用职务之便揩点油,既然在所难免,那就不妨顺水推舟,用来“收买人心”。

如果茶楼阻止了你试图带走一包餐巾纸的动作,下一次你还会再去吗?作为管理者应该清楚,一个工作能力很强的员工,只要他占的小便宜是在老板能接受的范围之内,不要太过分,超越老板的底线,就可不必斤斤计较。

有时候,所谓的“油水”或是“便宜”是他们自己想方设法省下
来的,如同因公外出办事的员工,一般都会争取在下班之前将事情办完,然后提前回家。

换个角度来看,他们这样做其实也就是想办法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

如果完全照制度来讲,员工多报账的行为,其性质不亚于盗窃公司钱财,是应该开除的。

但是刚性的管理制度,如果不懂得运用制度外的弹性手段来灵活处理,而是生硬的照章办事,那就要变成“水至清则无鱼”。

有的管理“专家”时常念叨的员工必须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谴责员工趁浑水摸鱼,却常常忘记“感恩”中的“恩”从何而来。

当一个员工有优秀的表现时,你原本想给他500元的奖励,只给350就行了;如果你觉得应该给得力将才送一台索尼笔记本,那么,送台联想的笔记本就足够了;当他有某种贪小便宜的行为时,在接受范围内你就可以睁只眼闭只眼。

这种方式笼络人心看似“卑劣”,却是很奏效的方式。

越是有才干的员工有时越需要这样的恩惠,因为这对他而言意义非同寻常。

能得到这样的恩惠足以显示出他有特权,你授予他特权就相当于拿他当亲信,他才会为你所用,为你卖力。

制度是刚性的,如果一切依照制度来管理,那很可能会把事情搞砸。

再刚性的制度,同样可以有制度外的手段来解决。

再以财务制度为例,为了控制不必要开销,许多公司都会有严格的财务报账制度。

但事实上,如果超出部分,属于正常需要的但又不符合报账制度的开支时,公司都会以其他名义为员工报销的。

比如,某家公司规定业务员招待客户费用不得超出元,但万一在某些特殊情形下,业务员必须花出去1000元,那怎么办?如果照制度来,难道还得让业务员自己腰包来补元?这当然是绝无可能的事。

大部分情形下,公司老总都会以其他名义把这700元的账给冲掉。

这便是制度外的技巧,通过制度外的弹性来弥补制度的刚性不足。

当然,身为管理者,虽然可以不过问下属的“小动作”,但一定要知道下属有哪些嗜好。

小便宜可以占一些,但管理者一定要把握好度,适时的时候还要让下属明白:你知道了他的小勾当,只是没有追究而已。

这样可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避免下属得寸进尺,胆大越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