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趣诗ppt

理趣诗ppt

魏野《盆池萍》:“乍认庭前青藓合,深疑 鉴里翠钿稠。莫嫌生处波澜小,免得漂然 逐众流。”后两句,由物象生发联想,表 达一种不愿追逐时流,不求闻达,安于自 我狭小生活天地的人生态度。有理性思考, 以富有诗的情趣。

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刘禹锡《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洒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凸现了诗人面对劫难时的昂扬精神风貌。“沉舟侧 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 宋代理趣诗的繁盛,首先和理学、禅学的兴 盛并相互影响的特定文化环境有关。佛教禅 宗谓一切事物皆有佛性,“青青翠竹,总是 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理学吸收禅 宗的圆融观,建构了“理一分殊”的理论。
王建《远将归》:但令在舍相对贫,不向天涯金绕身。 -
王昌龄《闺怨》 •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
头杨栁色,悔教夫壻觅封侯。 • (此诗谓闺中少妇,初不识愁,春日登楼,
见杨桞之青青,始知阳和发育,万物皆春, 吾与良人徒有功名之望,今日空闺独处,良 人辛苦戎事,曾不如草木羣生,各得其乐, 于是而悔。此亦本人情而言也。) • 一见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遥,而离索之 情亟也。
王安石《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
• 刘熙载《艺概》:“苏诗长于趣。”
苏轼《南堂五首》之一 扫地焚香闭阁眠,席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这种安详平静的心境与窗外景色和谐一致, 清幽绝俗的景致,更衬托诗人悠闲、旷达、 洒脱的襟怀。
-
理趣
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陶渊明《杂诗》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力,岁月不待人。
-
• 唐代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 私”:江山花柳好象等到人去欣赏,大自然是无 私的。《秋野》:“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 二句说明环境的重要,物各有所适。《江亭》: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看到水的缓缓流 动,云的停止不动,诗人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 念也都停止了。从容自在。所以沉德潜说:“俱 入理趣。”
-
•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学有根底,有本源。) •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在渐进中穷理,待积累宏富,自然水到 渠成,如顺水行舟。) • 陈衍说:“晦翁登山临水,处处有诗,盖 道学中之最活泼者。然诗语终平平无奇, 不如选其寓物说理而不腐之作。”
• 宋代文人的逞弄才学。唐人主情,宋人主理。 • 宋人常常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物体物,由
目之所及,身之所历,引申出对自然与人类 社会客观规律的思考。在诗中表现出理趣。
-
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 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 间自在啼。
欧阳修《唐崇徽公主手痕》:“玉颜自古为 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朱熹《语录》 称赞此诗“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了;以议 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 《传灯录》:天衣怀义禅师云:雁过长空,影沉 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若能如是, 方觧向异类中行。先生此诗前四句,暗用此语。
-
• 苏轼给他弟弟苏辙的一首诗,写的是诗 人回忆当年与弟弟进京应举时路过渑池 县,借宿寺庙内,在寺壁题诗的往事。 前面四句以雪泥鸿爪为喻,说明一个发 人深思的人生哲理:由于世途坎坷,沧 海桑田,变换多故,早年的经历、理想、 抱负,有如雪泥鸿爪,回忆起来令人感 慨万千。
-
苏轼《泗洲僧伽塔》
我昔南行舟繫汴,逆風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勸禱靈塔,香火未收旗脚轉。 回頭頃刻失長橋,却到龟山未朝飯。 至人無心何厚薄,我自懐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来者怨。 若使人人禱輙遂,造物應須日千變。 我今身世兩悠悠,去無所逐来無戀。 得行固願留不惡,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舊云三百尺,澄觀所營今巳換。 不嫌俗士汙丹梯,一看雲山遶淮甸。
-
苏轼《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曵杖声。
借描写山路的坎坷,概括自己的遭遇和遗世 独立的伟大孤独感,又表达了超脱旷达, 苦中得乐的人生观,还暗示了在人生的里 程中不要一位贪恋坦途,而随时要做好经 受各种坎坷的思想准备的道理。磨砺人生。
-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辙原诗序:“昔与 子曕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 老僧巳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 往日﨑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
• 所谓趣,是指诗歌能够感发读者的审美趣 味。将写景抒情与表现义理结合起来,在 写景抒情中寓理,而不直接说理,有理趣 而无理障。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矮蒿 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江水 暖鸭先知”,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 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
王昌龄此诗影响很大
李颀《春闺怨》: 红粉女儿窗下羞,画眉夫壻陇西头。 自怨愁容长照镜,悔教征戍觅封侯。
明·姚绶《洛陽陌》: 馬上相逢處,春風在洛陽。 陌頭楊栁色,一一斷人腸。
-
李益《宫怨》 露湿晴花宫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叶燮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似将 海水添宫漏”、“春风不度玉门关”, “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决不能有其事, 实为情至之语”。
第五讲
理趣与无理而妙
-
“无理而妙”:
诗歌本质上是言情的。情感之诚挚,有时会超越事理, 出现“情有者,理必无”的情况。
李益《江南曲 》
嫁得瞿塘贾,朝朝悞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日夕二潮,依时而至;而自己心上人却一去不返。 )
张先《一丛花》词
懐髙望逺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魂正引千丝乱,更 南陌香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朦 胧。沉思细恨,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欧阳修酷 爱此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