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线粒体病的遗传学研究及治疗进展

人类线粒体病的遗传学研究及治疗进展

第31卷第3期济宁医学院学报2008年9月Vol131,No.3J O URNAL OF JIN ING M EDICAL COLLEGE Sep,2008人类线粒体病的遗传学研究及治疗进展郭岩1陈磊2高立1综述关晶1审校(1济宁医学院2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线粒体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它是细胞物质氧化的主要场所和能量供给中心。

线粒体是细胞核外含有遗传信息和表达系统的细胞器,其遗传特点表现为非孟德尔遗传方式,具有半自主性。

线粒体病(m itochondr i opa t hy)是指因遗传缺损引起线粒体代谢酶的缺陷,导致AT P合成障碍、能量来源不足而出现的一组多系统疾病,因此,也被称为线粒体细胞病(m itochondr i a lcy topathy)[1,2]。

1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线粒体基因组是一个环状双DNA,核酸序列和组成比较保守,人类的线粒体基因组由16569bp组成,其外环为重(H)链,内环为轻(L)链,除一段非编码区(D-loop区)外,均为编码区,共编码13个多肽、22个t R NA和2个r RNA[3]。

D-loop区是一大小约1000bp的调控区,其包含有重链复制起始点、保守序列节段、轻链启动子、重链启动子及终止结合序列等,几乎所有与m t 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相关的调控序列都位于该区。

2线粒体病的种类线粒体病是遗传缺损引起线粒体代谢酶缺陷,使AT P合成障碍、能量来源不足导致的一组异质性病变。

m t DNA有很高的突变率[4],当一种突变产生时,细胞同时含有野生型、突变型二种m t DNA时,称为异质性。

异质细胞分裂时,突变和野生m t DNA随机分布到子细胞中。

经过很多代的传递, m t DNA表型向野生型或突变型m t DNA占优势方向漂变,这一过程称为复制分离。

随着突变型比例的增多,细胞获得能量的能力下降直到降低至阈值,即细胞或组织正常功能所必需的最小能量输出,超过这一点,就出现疾病症状[5]。

一般情况下,线粒体病患者会有以上的两个至多个病症,其中的一些往往同时发生,以至于我们把它们归类为某综合征[6]。

2.1肌阵挛性癫痫伴肌肉蓬毛样红纤维综合征(M ERR F)是由于m t DNA8344或8356发生了点突变造成的一种罕见的、杂质性母系遗传病,具有多系统紊乱的症状,包括肌阵挛性癫痫的短暂发作、不能够协调肌肉运动(共济失调)、肌细胞减少(肌病)、轻度痴呆、耳聋、脊髓神经退化等等。

患者肌纤维紊乱、粗糙,线粒体形态异常并在骨骼肌细胞中积累,用Gom or iT r ichrom e染色显示为红色,称破碎红纤维。

M ER-R F病一般在童年初发,病情可持续若干年[7]。

2.2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综合征(K SS)病因尚未明确,50%有家族史,认为系线粒体肌病的一个亚型;也有人提到自身免疫或脂质代谢异常。

20岁前起技术的进展,期待更敏感、更特异的方法面世,这对于病理状态中细胞凋亡的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李跃林,李丽,邓卓军.实验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细胞凋亡与组织病理的对比研究.河北医药,2004,26:9292[2]B axa D M,Luo X,Yos h i m ura FK.Gen istei n i nduces apoptos i s i n Tl y m pho m a cell s v i a m itochondri al da m age.Nu tr C ancer,2005,51(1):93[3]Rob ert W,N i co l e G,E li sabeth G,M anfred W.Tw o2col or,fl uores2cence2based m i crop late assay f or apoptosis d etecti on.B io T ech2 n i ques,2002,32(3):666[4]S aafi EL,Konarko w ska B,z h ang S,et a1.U ltrastruct u ral ev i dence t h atapop t os i s is t h e m echan i s m by w h i ch hum an a m yli n evokes deat h i n RINm5F pan creatic i s l et beta-cells.cell B i ol Lnt,2001,25:339 [5]袁兰,陈英玉.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原位检测细胞凋亡1新技术应用,2003,(1):47[6]王晓翔1细胞凋亡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1体育科技2005,26(3):43[7]Bai J,C ederb au m A I.Cycl ohexi m i de p rotects H epG2cells fro m se2rum w it hdra w al i nduced apop tosis by d ecreasi ng p53and phospho2 rylated p53level s.J Phar m acol Exp Ther,2006,319(3):1435 [8]Ravagnan L,Roum i er T,K roe m er G.M it ochondria,the k ill er organ-ell es and t heir w eapons.J CellPhysi o,l2002,192:131[9]Chaturved i R,S ri vastava RK,H i sats une A,Shankar S,L illehoj EP,K i m KC.Augm entati on of Fas li gand2i ndu ced apoptosis by M UC1 m uci n.Int J Onco,l2005,26(5):1169[10]Pavlovs ky Z,Vagunda V.Apop t os i s2sel ect ed m et hod s of detecti on ofapoptosis and as soci ated regu l atory f act ors on ti ssue secti on s of t um ors.C esk Pat o,l2003,39(1):6[11]张丽娟1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及其在药物流产中的应用1医学综述,200814(11):1660[12]Lecoeu rH.Nu clear apop t os i s detecti on by n o w cyt o m etry::i nfl uen ceof endogenou s endonu cl eases.E xp C ellR es,2002,277(1):1 [13]Dobru cki J,Darz ynk i e w i cz Z.Ch ro m ati n condensation and sens i ti vityof DNA i n s i tu t o den aturati on duri ng cell cycl e and apop tos i s-a con f ocalm i croscopy s t udy.M icron,2001,32(7):645[14]尹琰,寿伟璋.流式细胞术Annex i nV细胞凋亡检测方法探讨.东南大学学报,2003,22:169[15]Span L P,Penn i ngs AH,V ier w i nden G,et a.l The dyna m i c proces s ofapop t osis anal yzed by fl o w cyto m etry us i ng Annexi nV/p rop i d i um i o-d i de and am odifi ed i n sit u end abeli ng tec hn iqu e.C yt o m etry,2002,47(1):24(收稿日期2008-06-11)# 260 #病,进展较快,表现CPEO和视网膜色素变性,常伴心脏传导阻滞[8]、小脑性共济失调、CSF蛋白增高、神经性耳聋和智能减退等。

K SS型表现为眼外肌瘫痪伴视网膜色素变性和/或心脏传导阻滞,身材矮小,智能减退,神经性难听,小脑性共济失调,多由m t DNA片段缺失造成。

2.3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 ELAS)m t DNA3243发生了点突变造成的疾病,患者多在5~15岁起病[9],儿童期发病较多。

表现突发的卒中样发作,如偏瘫、偏盲和皮质盲、反复癫痫发作、偏头痛和呕吐等,病情逐渐加重。

CT和M R I可见枕叶脑软化,病灶范围与主要脑血管分布不一致,常见脑萎缩、脑室扩大和基底节钙化;血和脑脊液乳酸增高。

2.4亚急性坏死性线粒体脑肌病(Le i gh)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又称为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营养不良及肝、胃肠疾病症状,进行性智力衰退及听力障碍,开始可有肢体无力、视力减退(视神经萎缩或皮质盲)、眼球运动障碍、眼震及抽搐等,病情恶化后呈木僵状态,肌强直阵挛,可因球麻痹及呼吸困难而死亡。

2.5线粒体DNA缺失综合征(M D S)通常在婴儿期发病,该病症导致肌肉无力和/或肝功能衰竭,脑损伤则非常罕见。

/懒散状0,喂食困难,发育迟缓也很常见,PEO和惊厥较少见。

2.6线粒体神经消化道脑肌病(M NG IE)发病年龄通常20岁之前,该病可导致PEO、上睑下垂症、四肢无力以及消化道(消化系统)症状,包括慢性腹泻及腹痛。

另一个常见症状是外周神经疾病(周围神经障碍症状,可导致感觉丧失及肌肉无力)。

2.7神经病、共济失调及色素性视网膜炎(MAR P)可导致神经疾病、共济失调以及色素性视网膜炎(视网膜恶性病变,导致视觉丧失)。

亦能导致发育迟缓、惊厥和痴呆。

2.8L 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是一种主要累及黄斑束纤维,导致视神经退性变的线粒体性遗传病。

本病由von G rae f e最早于1858年报道。

1871年,Leber s'收集了16个家庭中55例,并明确为一种独立的遗传性疾病;E ri ksen于1972年提出本病为线粒体m t DNA的突变所致;1988年W a-l lace等人在患LHON家族中鉴定出线粒体DNA第11778碱基对发生突变。

本病具有母系遗传和倾向于男性发病的特点,起病年龄一般为青少年时期[10],我国平均为20.2岁。

2.9P ea rson综合征Pearson综合征是一种发生于婴儿时期的OXPHOS疾病,主要影响骨髓,表现为严重输血依赖性大细胞性贫血,伴不同程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