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姥姥的剪纸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体会祖孙情深。
3.初步感受文章民俗语言的特点;领悟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效果。
【活动方案】
导入:
1、同学们,知道北方人管外婆叫什么吗?——姥姥(板书)来,让我们跟着作者笑源一起亲热地叫一声——姥姥。
姥姥还有一个拿手绝活呢,那就是——剪纸(板书),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姥姥的剪纸(板书“的”,读题)
2、回忆:还记得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生答,板书:技艺高情意深
过渡:首先我们一起来感受姥姥那高超的剪纸技艺。
(课件出示)谁来读一读活动要求
一、体会技艺之“神”
活动一:体会技艺之“神”
1. 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姥姥技艺高超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写写自己的体会和发现。
2、全班交流
同学们学得非常投入,一起来分享你们的收获吧!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
全班交流预设:
1、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1、在这句话里,最关注哪个词?(都)“都”字,让你感觉到什么?
2、想想,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的时候,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自豪、赞叹、开心……)请你带着自豪的心情读读,请你带着赞叹的心情读读……
3、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2、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课件出示)(1)“普普通通”和“无所不能”形成强烈对比,在对比中体现了姥姥的剪纸技艺的高超。
(2名生说体会,指名读)
(2)这两个“普普通通”这么一用,这么一读,就一点儿都不普通了,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
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姥姥剪纸技艺十分高超?
3、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课件出示)
(1)(生读句,说体会)点出“神”。
一个“神”字高度凝练地说明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好一个“神”字!(板书:神)(2)谁知道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夸张)哪里夸张了?对啊,剪出的“母鸡能下蛋”,可能?(这不可能)剪出的“公鸡能打鸣”,可能?(也不可能。
)
(3)明知不可能,但听起来又不像是在说假话,在夸张的手法中让我们对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极为深刻!这就是夸张的魅力所在!
(4)指导朗读:
※乡亲们夸赞的语言读起来也特别有意思,自由读一读,感受感受。
※问:读起来感觉怎么样?
……
※这样的语言都是乡亲们的大俗话,乡土味很浓,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生动有趣!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齐渎)
(5)说话:咱们能不能学着乡亲们的样子,来夸一夸姥姥的剪纸呢?
……
※不错。
但老师觉得乡亲们更会夸人,回过头来再细看这句话,有没有新的发现?(提示:猫虎公鸡母鸡)※为什么选择在形态上非常相似的物体来夸姥姥?
姥姥能将这些形态相似的物体,用小小的剪纸准确地区分开来,更能说明姥姥的剪纸很“神”!
※我们再来试着夸一夸姥姥。
首先要找到相似的动物:鸭
马孔雀狗……小组之间先讨论讨论,再来夸夸姥姥。
(学生讨论,指名说)
※真是细微之处见真功!
※我们刚才探讨的两句话,,一句是对剪纸作品的描写,一句是写乡亲们的啧啧赞叹,都让我们体会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读一读(课件出示)
生回答,相机点击课件(课件点击正面、侧面。
)
师小结:是的,作者正是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姥姥剪纸技艺之神。
继续交流
4、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生自由交流
——死死地捂住难度高
——功夫不大时间短
(1)捂住眼睛,难度高了,但姥姥却在很短的时间里剪出了喜鹊登枝,不简单。
(2)来,欣赏一下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剪出的喜鹊登枝!谁读读这句话。
(点击课件)这幅喜鹊登枝剪纸怎样?(生自由发言)(3)指导朗读:从这个“嗬”字和感叹号中,你们能体会到什么?(惊讶赞美叹服)
(4)评价:读书就要这样,要读出自己独特的体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4、学到这儿,我不禁想问,姥姥如此高超的剪纸技艺是如何练就的啊?
(课件出示)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几个剪?再看看——发现了吗,他们都是成对出现的,有几对剪?师生配合朗读.
※仅仅只有六个剪?从这么多的剪中,你知道了什么?
※姥姥就是因为不断地剪,长时间的剪,所以想剪什么就剪什么,剪什么就像什么。
用姥姥的话说就是——(课件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能理解这句话?
由此,我想到了俗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你还想到哪些?
过渡:小小的剪纸里蕴藏着的深刻的道理也被我们读出来了,不简单!奖励你们欣赏姥姥的剪纸,怎样?好,让我们一睹为快!
4、欣赏剪纸作品
(出示课件欣赏)
这些剪纸作品怎么样?用一个成语说一说。
过渡:(指着板书)难怪乡亲们都说姥姥的剪纸真神!其实,姥姥的剪纸不仅“神”在剪纸技艺上,更“神”的是它还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谁来读读这句话?
二、体味情意之“深”
(出示课件)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1)这句话中哪一个字传神地表现出了姥姥剪纸的另一种“神奇”?(板书:拴)
(2)“拴”原来的意思是什么?这里的“拴”应该怎样理解?
过渡:牢牢拴住“我”的都有哪些剪纸呢?让我们走进活动二。
(出示课件)谁来读活动要求
活动二:体味情意之“深”
大声朗读课文7—12自然段,思考:
(1)文中具体描写了几幅牛兔图?用“——”画出。
(2)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交流预设:
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1、两幅剪纸都有老牛和兔子,老牛是谁?兔子呢?
2、是呀,我骑在姥姥背上,姥姥和我在一个锅里吃饭,这些剪纸其实都来源于哪里呢?
3、还有那些生活画面也会定格在姥姥的剪纸中呢?
姥姥用温暖的背驮着“我”,一边干农活,一边给“我”讲故事。
姥姥牵着“我”的小手,带“我”到田地里玩。
4、这样的生活画面让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温馨幸福疼爱)
过渡:是呀,这一幅幅剪纸里有“我”多彩的生活、幸福的童年和姥姥对“我”无尽的疼爱啊!多么神奇的剪纸啊!后来呀,
“我”上学了,越走越远了,姥姥的剪纸仍一直牢牢地拴着“我”。
这张剪纸就是最好的见证。
谁来读
活动三:写话,深化祖孙情
(出示)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直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接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1、读懂这幅剪纸了吗?
是啊,姥姥是个明白人。
她知道,孙儿终究要长大,离开疼他爱他的姥姥,离开生他养他的小屯,就算是无所不能的剪纸也不能拴住孙儿去寻找梦想的脚步。
想一想,姥姥对“我”有着怎样的期待呢?“我”读懂姥姥的剪纸了吗?又会对姥姥说些什么呢?请任选一个角色写一写他们的心声。
出示写话画面,配乐,写话(写好了向我示意,谁来读一读姥姥的话?我的心声谁来倾诉?让我们一起用心聆听他们的表白)
2、总结:掌声感谢他们深情的对白。
是呀,“我”怎能忘记姥姥的恩情、姥姥的期待呀!(出示课件,师读)
3、如果说童年时姥姥的剪纸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到如今,姥姥的剪纸拴住的其实是——“我”的心,我的梦。
时刻萦绕在“我”心中,出现在“我”梦中的会有些什么呢?
一定会有姥姥的剪纸。
有姥姥和“我”在一起的幸福画面。
还会有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
4、导读:是啊,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剪纸、姥姥、故乡,一想到这些。
“我”的心境与梦境就变得有声有色。
虽然“我”越走越远了,读——(课件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
”生齐读。
)
“我”怎能忘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我”的心、“我”的梦从未离开过——(课件出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生齐渎。
)
即使有一天姥姥走了,但姥姥的剪纸、姥姥的爱必将拴“我”一生,拴“我”一世一——(课件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师生齐读。
)
小结:姥姥的剪纸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姥姥的爱是一方蓝天,一片海洋。
姥姥的剪纸,梦中的故乡,值得一生珍惜!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