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行的“1999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发布暨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公布的对3562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通货紧缩的形势可望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将逐步呈现回升的态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但是,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适度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全面回升。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
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
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
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
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
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
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
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
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
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仅 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
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
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
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
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
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
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