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程度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但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高度,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作用,有效解决初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因此,加强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体系构建对策的研究,对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拓展初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空间,促进初中生综合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现状
近年来,虽然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因实践探索尚处于浅层阶段,还存在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具体包括:(一)思想上的偏差。
客观来讲,我国初中德育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以政治理论、思想品德、形势与政策、传统文化等为主,很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这就造成了初中生缺乏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途径,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思想上的轻视。
目前,许多初中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咨询,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接受这方面的教育,甚至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相混淆,用有色眼镜去看待那些去心理咨询的学生。
(二)体制上的欠缺。
相比于成熟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广大初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度和投入度都非常有限,甚至许多学校还没有理顺其管理体系、价值诉求等。
尽管部分初中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其更多承担的是心理干预职能,忽视了
心理教育职能。
另外,许多笃信西方心理教育理论的工作者缺乏对传统德育教育的理解和认同,缺乏对初中德育工作的接纳和正视,甚至出现自我封闭的趋势,导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动力不够,对双方的发展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协调上的缺位。
目前,有关德育和心理教育整合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性的探索和操作少之又少,尤其是协调平台的缺位,造成具体整合平台建设的滞后,最终严重制约了两者的整合发展,成为了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一大困境。
对此,构建双向互动、高效协调的平台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通过平台对话机制的交流,可促进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交流、理解,进而为实现两者深度整合奠定坚实基础。
二、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原则
在明确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现状的基础上,要想实现两者整合的高效性,还必须明确整合原则,具体分析如下:(一)主体性原则。
所谓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者主体性作用,并结合实际及时转变角色,帮助学生达到应有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要尊重初中生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两者的整合真正回归于育人这一根本功能上来。
(二)因材施教原则。
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既不能远远走在学生前面,也不能与学生实际相差太多,同时要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教育。
简单来讲,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差异、思维差异等,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人尽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