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设计说明书 3一、主要流程及构筑物 31.1 泵站工艺流程 31.2 进水交汇井及进水闸门 31.3 格栅 31.4 集水池 41.5 雨水泵的选择 61.6 压力出水池: 61.7 出水闸门 61.8 雨水管渠 61.9 溢流道 7二、泵房 72.1 泵站规模 72.2 泵房形式 72.3 泵房尺寸 9设计计算书 11一、泵的选型 111.1 泵的流量计算 111.2 选泵前扬程的估算 111.3 选泵 111.4 水泵扬程的核算 12二、格栅间 142.1 格栅的计算 142.2 格栅的选型 15三、集水池的设计 163.1 进入集水池的进水管: 163.2 集水池的有效容积容积计算 16 3.3 吸水管、出水管的设计 163.4 集水池的布置 17四、出水池的设计 174.1出水池的尺寸设计 174.2 总出水管 17五、泵房的形式及布置 175.1泵站规模:175.2泵房形式185.3尺寸设计185.4 高程的计算19设计总结20参考文献21设计说明书一、主要流程及构筑物1.1 泵站工艺流程目前我国工厂及城市雨水泵站流程一般都采用以下方式:进入雨水干管的雨水,通过进水渠首先进入闸门井,然后进入格栅间,将杂物拦截后,经过扩散,进入泵房集水池,经过泵抽升后,通过压力出水池并联,由两条出水管排入河中。
出水管上设旁通管与泵房放空井相连,供试车循环用水使用。
1.2 进水交汇井及进水闸门1.2.1 进水交汇井:汇合不同方向来水,尽量保持正向进入集水池。
1.2.2 进水闸门:截断进水,为机组的安装检修、集水池的清池挖泥提供方便。
当发生事故和停电时,也可以保证泵站不受淹泡。
一般采用提板式铸铁闸门,配用手动或手电两用启闭机械。
1.3 格栅1.3.1 格栅:格栅拦截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较大的漂浮物及杂质,起到净化水质、保护水泵的作用,也有利于后续处理和排放。
格栅由一组(或多组)平行的栅条组成,闲置在进站雨、污水流经的渠道或集水池的进口处。
有条件时应设格栅间,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清捞格栅上拦截的污物,可以采用人工,也可以采用格栅清污机,并配以传送带、脱水机、粉碎机及自控设备。
新建的城镇排水泵站,比较普遍的使用了格栅清污机,达到了减轻管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改善劳动条件的效果。
格栅通过设计流量时的流速一般采用0.8-1.0m/s;格栅前渠道内的流速可选用0.6- 0.8m/s;栅后到集水池的流速可选用0.5-0.7m/s。
1.3.2 栅条断面:应根据跨度、格栅前后水位差和拦污量计算决定。
栅条一般可采用10mm×50mm~10mm×100mm的扁钢制成,后面使用槽钢相间作为横向支撑,通常预先加工成500mm左右宽度的格栅组合片。
1.3.3 栅条间隙:雨水格栅间隙≥40mm ;按照水泵类型及口径D,应小于水泵叶片间隙。
一般轴流泵<D/20,混流泵和离心泵<D/30。
格栅间隙总面积应根据计算确定。
当用人工清渣时,应不小于进水管渠有效断面的2倍,机械清除时应不小于1.2倍。
1.3.4 流速:格栅通过设计流量时的流速一般采用0.8~1.0m/s,格栅前渠道内的流速可以采用0.6~0.8m/s,栅后到集水池的流速可以采用0.5~0.7m/s。
1.3.5 格栅倾斜角度:格栅倾斜角度为45°—75°,一般机械清污时≥70°特殊情况也采用90°垂直格栅,人工清污时≤60°1.3.6 机械格栅:城镇雨水泵站应尽量采用机械格栅清污机。
目前国内常用的常用的格栅形式按栅条分为直条、弧形和回转式。
按安装形式分为有固定式和移动式;按驱动齿耙方式分为臂式、链式和钢索牵引式。
格栅宽度不大于3m时,使用固定式清污机,大于3m ,宜使用移动式或多台固定式清污机;格栅深度不大于2m宜采用弧形格栅清污机,大于7m,宜采用钢丝绳清污机。
为了保证来水全部经过栅条,栅条的高度应不正常水位高出不小于1.0m。
在使用机械清污的同时,要尽量考虑人工清污的可能性,以便在清污机故障时,维持泵站运行1.4 集水池1.4.1 集水池容积:一般指死水容积和有效容积两部分。
死水容积是最低水位以下的容积,主要由水泵吸水管的安装条件决定。
死水容积不能作为集水池的有效容积。
集水池的容积可以调蓄变化的进水量,提供水泵机组稳定运行的条件。
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其布置应满足调蓄容积和水泵吸水管安装的工艺要求集水池容积要满足水工布置,安装格栅、安装水泵吸水管的要求不,而且在及将来水抽走的基础上,既要避免水泵启闭过于频繁,又要减小池容,以降低运行合施工费用,减轻杂物的沉积和腐化。
1.4.2 集水池的水位:1)集水池的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集水池水位是指进水干管设计水位减去过栅损失至集水池的水位。
2)最高水位:在正常运行中,进水达到设计流量时,集水池中的水位。
雨水按进水干管满管流的水位。
雨水泵站集水池的设计最高水位,应与进水管管顶相平。
当设计进水管道为压力管时,集水池的最高设计水位可高于进水管管顶,但不得使管道上游地面冒水。
3) 最低水位:最低水位取决于不同类型水泵的吸水喇叭口的安装条件及叶轮的淹没深度。
集水池的设计最低水位,应满足所选水泵吸水头的要求。
自灌式泵房尚应满足水泵叶轮浸没深度的要求。
确定的最低水位应该同时满足不高于按照集水池最高水位和集水池有效容积推算的最低水位,以及根据管道、泵站养护管理需要的最低水位。
一般雨水按相当于最小一台水泵流量时进水干管充满度的水位。
4)集水池有效水深: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之间的水深。
1.4.3 有效容积1)雨水泵站的集水池容积,一般采用不小于最大一台水泵30s的出水量。
可参考以上规定,但尽量不采用最小值。
2)水池宽度不得过大,但也不得小于1.2m。
1.4.4 集水池的布置:1)采用正向进水。
当进水来自不同方向时,应在站前交汇,再进入集水池,直线段的长度应尽量放长,不宜小于5-10倍进水管直径。
2)进入集水池的水流要平缓地流向各台水泵,进水扩散角不宜大于45度,流速变化要求均匀,防止出现旋流、回流。
3)集水池进水管管底与格栅底边的落差不得小于0.5m。
池底应作成0.01-0.02的坡度,坡向吸水坑,吸水坑的深度一般采用0.5-0.6m。
4)泵站集水池前,应设置闸门或闸槽;泵站宜设置事故排出口。
5)雨水进水管沉沙量教多地区宜在雨水泵站积水池前设置沉砂设施和清砂设备。
6)集水池池底应设积水坑,倾向坑的坡度不宜小于10%。
7)集水池与应设冲洗装置,宜设清泥设施。
1.4.5 吸水管布置:为得到较好的吸水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1)流向集水池的流速最好平均为0.5~0.7m/s,不大于1.0m/s。
2) 因集水池过宽也会产生涡旋,为防止水发生偏流和回流,应设置整流板(导流板)。
3) 加深吸水管的淹没深度,其最小尺寸可查表或者为吸水管管径的1.5倍。
吸水管喇叭口至集水池底距离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否则效率会降低,一般为0.8D或1.0D.1.5 雨水泵的选择雨水泵的特点是出水量大而扬程小。
适合这一要求的水泵为轴流泵和混流泵。
泵站的设计流量为入流管道流量的120%。
水泵的选型首先应满足最大设计流量的要求,同时还必须考虑雨水径流量的变化,因为大雨时的径流量与小雨时的径流量的差别很大。
1) 雨水泵的台数,一般不应少于2台,不宜大于8台,且最好选用同一型号。
当水量变化很大时,可配置不同规格的水泵,但不宜超过两种,或采用变频调速装置,或采用叶片可调式水泵。
由于雨水泵可以旱季检修,可不设备用水泵。
2)选用的水泵宜满足设计扬程时在高效区运行。
2台以上水泵并联运行合用一根出水管时,应根据水泵特性曲线和管路工作特性曲线验算单台水泵工况,使之符合设计要求。
3)水泵吸水管设计流速宜为0.7~1.5 m/s 。
出水管流速宜为0.8~2.5m/s。
1.6 压力出水池:汇集各台水泵的出水,调节出水压力,通过出水总管排除泵站。
分为封闭式和敞开式两种,敞开式高出地面,池顶可以做成全敞开或半敞开。
1)在出水总管长,水头损失大,估计水位升高值困难时,工程设计中采取的方法是将出水池局部做成敞开的高型井,井内设溢流设施的方法。
2) 在出水总管不长,水头损失不大时,出水池一般作成封闭式。
池顶设防止负压的空气管和用于维护检修的压力人孔。
池底安装泄空管。
1.7 出水闸门:防止在水泵停止运转时受纳水体或下游排水系统通过出水总管向泵站倒流,并且为水泵的检修维护提供方便。
1.8 雨水管渠1)重力流管道按满流计算,井应考虑排放水体水位顶托的影响。
2)管道满流时最小设计流速一般不小于0.75m/s,如起始管段地形非常平坦,最小设计流速可减小到0.60 m/s3) 最小管径和最小坡度:雨水管与合流管不论在街坊和厂区内在街道下,最小管径均宜为300mm,最小设计坡度为0.003。
雨水口连接管道管径不宜小于200mm,坡度不小于0.01。
1.9 溢流道1) 凡是有溢流条件的泵站,应该设置溢流道;并设溢流闸门控制.2) 有条件时应尽量设置事故排出的管道及闸门,平时闸门关闭,排放要取得当地卫生监督机关同意。
二、泵房2.1 泵站规模:一般根据设计流量大小确定,单位是m3/s、m3/h或m3/d,已建成泵站的规模也可以用装机总容量表示2.2 泵房形式2.2.1 干式泵房湿式泵房1、干式泵房:积水池和机器间用隔墙分开。
只有水泵的吸水管和叶轮淹没在水中。
机器间能保持干燥,也避免了污水的污染。
具有养护、管理条件好,便于进行机组检修的优点。
已成为城镇排水泵站普遍采用的形式。
2、湿式泵房:立式电动机设在上部的电机间内,水泵及管件淹没在电机间下面的集水池中。
优点是结构简单,集水池有效容积的范围大。
缺点是养护管理条件差,设备直接接受污水腐蚀。
适合在半永久雨水泵站使用。
潜水泵由于电动机、水泵特有的潜水功能,设置成湿式泵房是完全符合2.2.2 合建式泵房和分建式泵房主要指集水池与机器间是合建在一起,还是分成两个独立的构筑物。
1、合建式泵房:机器间与集水池合建在一座构筑物里,或上、下设置。
使用立式轴流泵、立式混流泵时,集水池设在机器间地板下面;使用卧式离心泵或混流泵时,宜用集水池与机器间前后排列,以隔墙分开的形式。
合建式泵房大多采用自灌式启动水泵。
合建式泵房还可以将进水闸井、格栅井、集水池、机器间、出水池等部分或全部合建在一座主体构筑物里面,使得布置更加紧凑合理。
但是由于出水池的埋深浅,同集水池底板的高差大,要采取措施防止不均匀沉降,如将出水池底板降低同集水池底板拉平。
或将连接处加柔性止水带。
合建式泵房的优点是布置紧凑、占地少、水头损失小、管理方便。
2、分建式泵房:机器间和集水池分建为两个独立的构筑物。
机器间可以尽量抬高,减小地下部分的深度,地下式的集水池多为圆形或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