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矾的制备及其单晶的培养

明矾的制备及其单晶的培养

明矾的制备及其单晶的培养
1 实验目的
( 1 )学会利用身边易得的材料废铝制备明矾的方法;
( 2 )巩固溶解度概念及其应用;
( 3 )学习从溶液中培养晶体的原理和方法。

2 实验原理
( 1 )明矾的制备
将铝溶于稀氢氧化钾溶液制得偏铝酸钾:
往偏铝酸钾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能生成溶解度较小的复盐明矾
[KAl(SO 4)2·12H 2O] 反应式为:
不同温度下明矾、硫酸铝、硫酸钾的溶解度( 100gH 2O 中)如下表所示:
( 2 )单晶的培养
要使晶体从溶液中析出,从原理上来说有两种方法。

以图1的溶解度曲线的过溶解度曲线为例,为溶解度曲线,在曲线的下方为不饱和区域。

若从处于不饱和区域的 A 点状态的溶液出发,要使晶体析出,其中一种方法是采用
的过程,即保持浓度一定,降低温度的冷却法;另一种办法是采用 的过程,即保持温度一定,增加浓度的蒸发法。

用这样的方法使溶液的状态进入到 线上方区域。

一进到这个区域一般就有晶核产生和成长。

但有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虽处于这个区域,溶液中并不析出晶体,成为过饱和溶液。

可是过饱和度是有界限的,一旦达到某种界限时,稍加震动就会有新的,较
多的晶体析出(在图中,表示过饱和的界限,此曲线称为过溶解度曲线)。

在和之间的区域为准稳定区域。

要使晶体能较大地成长起来,就应当使溶液处于准稳定区域,让它慢慢地成长,而不使细小的晶体析出。

(3 )制备工艺路线
3 仪器和试剂
(1 )仪器
100cm3烧杯,玻璃漏斗,漏斗架,布氏漏斗,抽滤瓶,蒸发皿,表面皿,玻璃棒,试管,台秤,电加热套,温度计。

(2 )试剂
废铝(可用铝质牙膏壳、铝合金罐头盒、易拉缺勤、铝导线等),KOH (1.5mol·dm-3),NH3 · H2O (6mol·dm-3),H2SO4(9mol·dm -3),HAc (6mol·dm-3),KAl(SO4)2·12H2O 晶种,BaCl2(1mol·dm-3),Na3[Co(NO2)6]溶液,铝试剂,pH 试纸,涤纶线。

4 实验内容
(1 )KAl(SO4)2·12H2O 的制备
取50cm3 1.5mol · dm-3 KOH 溶液,分多次加入2g 废铝(反应激烈,防止溅入眼内),反应完毕后用布氏漏斗抽滤,取清液稀释到100cm3,在不断搅拌下,滴加9mol·dm-3H2SO4(按化学反应式计量)。

加热至沉淀完全溶解,并适当浓缩溶液,然后用自来水冷却结晶,抽滤,所得晶体即为KAl(SO4)2·12H2O 。

(2 )产品的定性检测
鉴定产品为硫酸盐、铝盐及钾盐。

取少量产品溶于水,加入HAc 溶液(6mol·dm-3)呈微酸性(pH=6~7 ),分成两份。

一份加入几滴Na3[Co(NO2)6]溶液,若试管中有黄色沉淀,表示有K +存在;另一份加入几滴铝试剂,摇荡后,放置片刻,再加NH3·H2O(6mol·dm-3) 碱化,置于水溶上加热,如沉淀为红色,表示有Al3+存在。

(3 )明矾单晶的培养
KAl(SO4)2·12H2O 为正八面体晶形。

为获得棱角完整、透明的单晶,应让籽
晶(晶种)有足够的时间长大,而晶籽能够成长的前提是溶液的浓度处于适当过饱和的准稳定区(图11 的区)。

本实验通过将室温下的饱和溶液在室温下静置,靠溶剂的自然挥发来创造溶液的准稳定状态,人工投放晶种让之逐渐长成单晶。

1 )籽晶的生长和选择
根据KAl(SO4)2· 12H2O 的溶解度,称取10g 明矾,加入适量的水,加热溶解。

然后放在不易振动的地方,烧杯口上架一玻棒,在烧杯口上盖一块滤纸,以免灰尘落下。

放置天,杯底会有小晶体析出,从中挑选出晶型完善的籽晶待用,同时过滤溶液,留待后用。

2 )晶体的生长(本实验教师同意,可课下操作)
以缝纫用的涤纶线把籽晶系好,剪去余头,缠在玻棒上悬吊在已过滤的饱和溶液中,观察晶体的缓慢生长。

数天后,可得到棱角完整齐全、晶莹透明的大块晶体。

在晶体生长过程中,应经常观察,若发现籽晶上又长出小晶体,应及时去掉。

若杯底有晶体析出也应及时滤去,以免影响晶体生长。

5 思考题
(1 )复盐和简单盐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2 )如何把籽晶植入饱和溶液?
(3 )若在饱和溶液中,籽晶长出一些小晶体或烧杯底部出现少量晶体时,对大晶体的培养有何影响?应如何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