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考点梳理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1)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自强 运动)。 (2)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3)积极性: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 中备国考③点_民拨__族:__本__考_资点本几主乎义每的年产中生考和命发题展都,有对涉外及国,资也本曾的多 入次侵出也现起在到材了料一题定。的备④考_时_抵_要_制_思__考_作洋用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的 习(新结4西)变 合局方化日限技和本性术失 的:,败 明洋拒的 治务绝原 维派学因 新坚习,进持西其行“方进对中的步比学政性了为治和解体制局。,度限西;性学创各为办是用的什”企么,业,只官并学 僚主义盛行,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效益低下。最终没有 使中国富强起来。
6.台湾人民的保台抗日斗争: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后,
台湾人民不甘作亡国奴,奋起抵抗,谱写了中国近代反侵
略的悲壮篇章。
大大加深
7.《马关条约》的影响:⑥_______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帝国主义在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
重,中国群体性的民族意识觉醒了。
备考点拨:甲午战争是改变近代中国国运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后, 大清帝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日本开始主导东亚秩序,除识记基本知
战争
程度
八国联军 1900—1901 《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
侵华战争
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备考点拨:结合条约内容深刻理解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深刻理解在世纪之交(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面临的 时代困局。
1.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 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 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 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你知道中国近代 与第二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吗? 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过程:
西方
欧美 思想 经济
政治
文艺复兴 新航路 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 经济 政治 思想
中国的近代化
经济 政治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思想 新文化运动
Hale Waihona Puke 背景 目的 时间 口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自强 求富
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阶段,不同的政治派别扮 演了重要角色。“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 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 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 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以上 言论应出自哪一个政治派别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结果 失败(戊戌政变)
又称 103天。百日维新
影响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备考点拨: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开启了 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备考时注意区分维新 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考点梳理
考点6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 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 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1.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北方兴 起的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1900—1901年。 3.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镇压①_义__和__团___反帝爱国 运动。 4.战争结果: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并洗劫北京。② ____1_9_0_1_年(旧历辛丑年)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辛丑条 约》。 5.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1)经济上: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史 称“庚子赔款”)。危害: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清政 府的税收受列强控制
4.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对本国历史进程产生 了重要作用,其作用的相同之处是 A.摆脱了民族危机 B.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逐步实现了国家富强
5.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阶段,湖北走在前 列。下列四幅图片中哪一幅体现了当时湖 北近代化建设的成就: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江南制造 福州船政局 总局
6.右图所示机构的建立是北京大学 的前身,该机构设立于 A.洋务运动期间 B.百日维新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考点梳理
(2)赔款:④__2_亿__两__白银。危害:进一步增加了人民的负
担和清政府的财政危机。(3)开放通商口岸:沙市、重庆、
苏州、杭州。危害: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
工厂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⑤_______等。危害:反映了
西方列强经济掠夺方式由商品输出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对中国的影响最为严重。
背景 兴起 发展
《马关条约》签订,加深民族危机
1895 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运动 的序幕 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中外纪闻》)
组织强学会
代表
人物
康有为
梁启超
资产阶级维新派
时间 领导者 内容
1898年6月到9月 光绪帝
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员 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 传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训练新式军队
考点梳理
(2)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③ ____反__帝__活动。危害: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 具,沦为“洋人的朝廷”。 (3)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 从北京到④_山__海__关___铁路沿线要地。危害:战略要地被控 制,后患无穷。 (4)外交上:划定北京⑤_东__交__民__巷_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 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 部之首。危害: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 的大本营。 6.《辛丑条约》的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 中国的工具,中国⑥__完__全____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 又以制器为先。”洋务运动的内容中能体 现“制器为先”的是 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 C.兴办新式学校 D.派留学生出国
2.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 D维护清朝统治
3.“洋务运动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开端”,对 它的本质含义的理解应该是 A.它是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B.它促进了官僚资本的发展 C.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D.它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央 恭亲王 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要内容 安庆内军械所
前期 自强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军事工业
轮船招商局
后期 求富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民用工业
新式陆军 创建新式洋枪队 与塞防 左宗棠收复新疆;沙俄归还伊犁
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
新式海军 与海防
北洋、南洋、福建 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 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
开办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 第一所
(注意:1898年维新派创办京师大学堂,开 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 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 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 们能看出洋务运动是 A.一次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 B.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C.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考点梳理
1.甲午战争时间:1894(旧历甲午年)—1895年。 2. 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征 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 3.主要战役与事迹:在黄海战役中,致远舰管带① ___邓__世__昌率全舰战士壮烈牺牲。威海卫战役中②____北__洋_舰 队全军覆没。 4.战争结果:中国失败。1895年,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 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5.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1)割地:割辽东半岛(最后三国干涉还辽)、③__台__湾___全 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危害: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考点梳理
战争名称 时间
签订的条约 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 《南京条约》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 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 1856—1860 《天津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
片战争
《北京条约》加深
甲午中日 1894—1895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② 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镇 压了戊戌变法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道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戊戌变法期间,一个英国外交官来到中国, 此时他不可能了解到的情况是 A.英国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 B.沙俄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外国商人在上海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D.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有外国军队驻扎
2.19世纪60年代发生的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在 工业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比较它们的相同 点,正确的是 A.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都阻碍了资本主 义的发展 C.都使本国迅速强大起来
3.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 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 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
近代化的探索
时空定位
考纲解读
A. 识记 洋务派,甲午中日战争, 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 联军侵华 B. 理解 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C. 运用 结合《马关条约》《辛丑 条约》的内容,分析不平等条约与 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及影响
1.何为“近代化”?
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 法制化、民主化,思想上的人性化、科学化, 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