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通信作者:廖秦平,E -mail :qinping_liao@女性生殖道感染重点专题中国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廖秦平△张岱【摘要】女性生殖道感染是中国乃至全球性的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中国生殖道感染诊治及研究均有新进展。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感染疾病协作组成立以来,先后制定了大量的疾病诊治规范,但诊治规范的普及率较低,临床诊治不当或诊治过度的现象仍十分严重;以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为代表的诊断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推广生殖道感染的诊治规范和关键技术、培训基层医师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是目前中国生殖道感染性疾病防治的主要工作。
当前生殖道感染的研究热点包括支原体致病性问题、“宫颈糜烂”的诊治问题、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盆腔炎诊治规范的制订及其中医中药治疗等。
就上述热点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殖器疾病,女(雌)性;支原体属;宫颈糜烂;盆腔炎性疾病;诊断;治疗Diagnosis ,Treatmen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 in China LI A O Qin -ping ,ZHANG Dai.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 ,Beijing 100034,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A O Qin -ping ,E -mail :qinping_liao@【Abstract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 is becoming the social and public health issue in China and even theworld.Recently,the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in China have achieved some advances.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Cooperative Grop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Subcommittee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a large number of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have been developed.But the failure of their promotion resulted in the inappropriate or excessive treatment of such diseases.Besides,the diagnosis technology rep -resented by the vaginal microflora evaluation system has not yet been widely used.Therefore,the main project for the pre -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na's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 is to promote the key technology and train the clinicians about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of such diseases.The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 the field of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including:pathogenicity of genital mycoplasmas,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ervical erosion",cervical HPV infec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 】Genital diseases ,female ;Mycoplasma ;Uterine cervical erosion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Diagnosis ;Therapy(J Int Obstet Gynecol ,2011,38:469-471,474)女性生殖道感染是全球性的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流行范围广的特点。
感染是多种疾病的源头,如果生殖道感染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可使艾滋病(AIDS )和宫颈癌的发生风险增加,以及引起不孕症、异位妊娠、流产、死胎、死产、早产、先天感染及新生儿感染、慢性腹痛等并发症,影响两代人的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布的数据表明,中国女性中有40%患有不同程度的生殖道感染,据此估算,中国每年至少有2亿女性患生殖道感染及相关疾病。
另据统计表明,妇产科门诊患者中,生殖道感染占55%以上,由此产生的医疗费用每年高达200多亿元。
中国女性生殖道感染的诊治现状生殖道感染性疾病诊治不规范是中国生殖道感染防治中的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为诊断方法不良,引起诊断不准确而导致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在治疗上,以消炎杀菌为主,不关注阴道微生态,抗生素滥用现象极为严重,造成病原微生物耐药株的产生,出现疗效差、疾病复发率高等问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及医疗费用的大幅增加。
近年,中华医学会成立了妇产科感染疾病协作组,在全国开展了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相关研究。
协作组在全国组织多个医疗单位进行了多中心的科研工作,项目包括阴道疾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 )、细菌性阴道病(BV )、滴虫性阴道炎、需·述评·氧菌性阴道炎等]、宫颈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宫颈衣原体感染、细菌感染、淋球菌感染等]及盆腔炎症等多种生殖道感染,获得了大量的循证医学数据,并将这些研究结果应用到中国临床疾病诊治规范的制定中去。
中华医学会感染协作组自2004年起推出了多项诊治规范,如2004年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诊治规范草案、2008年中国盆腔炎性疾病诊治规范草案、2011年细菌性阴道病诊治规范草案和滴虫性阴道炎诊治规范草案等。
已完成待发表的还包括宫颈炎专家共识、生殖道HPV感染专家共识、梅毒诊治规范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诊治规范2011版。
这些规范的推出,有力地指导了临床工作。
虽然诊治规范已出台多年,但全国诊治规范的普及率仍较低,在基层的普及率不足10%。
由于中国妇幼基层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较低、专业知识匮乏、诊治技术较低,而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大多发生在基层,这两种因素直接导致目前中国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难以得到控制。
因此,基层妇幼人员的培养与队伍建设是女性生殖道感染防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2008年的全国调查显示,全国妇产科从业人员已登记者约19万人,其教育背景具有很大差异,其中约10万人为中专毕业,4万人为大专毕业,其余5万人为本科及研究生毕业,而本科及研究生毕业的从业人员多在大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这些医生获得医疗知识的方式也大不相同,在三级医院工作的医生常能获得组织良好的继续教育,而大部分基层工作的医生常没有继续教育项目支持,使其专业知识得不到更新,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这种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造成基层高发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诊治不规范。
因此,推广普及现有诊治规范,制订修改适合中国国情的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治规范,建立长效推广培训机制,是提高中国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治水平的核心工作。
为此,两年来,在卫生部的支持下,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牵头,在全国进行生殖道感染诊治规范普及工作,累计进行全国巡讲近400场,培训范围覆盖全国30个省,共计3万余人次,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治关键技术和适宜技术推广普及是中国女性生殖道感染防治工作中另一薄弱环节。
这主要体现在阴道感染的诊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研究的“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等关键技术和适宜技术,对于明确诊断、合理用药、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作用。
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主要内容包括:通过描述阴道菌群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机体炎性反应、原因菌5方面,结合阴道pH值检测及阴道分泌物中各种微生物功能检测,如通过过氧化氢、唾液酸苷酶和白细胞脂酶等对阴道微生态进行客观、全面、动态评价,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剂量及时间,适时应用微生态制剂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达到治疗和预防合二为一的功效。
阴道微生态临床评价体系一方面解决了阴道微生态评价的问题,另一方面,该系统可快速诊断常见的BV、VVC和滴虫性阴道炎三大阴道炎症,减少了对患者多次取样分别诊断不同阴道炎症的繁琐操作。
该体系还能对单纯白带增多、外阴瘙痒而无特殊病原菌的阴道炎症患者进行阴道微生态功能评价,指导临床特殊治疗。
目前该技术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亟待临床推广。
中国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研究现状目前生殖道感染的焦点和研究热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支原体的致病性问题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各医疗机构开始广泛开展支原体检测,主要使用培养法进行支原体的检测。
目前国内对支原体的认识主要有两方面:①支原体检测的问题。
②对支原体致病性的认识问题。
支原体的培养是目前国内医疗机构进行支原体检测的主要手段,而且主要是使用液体培养基直接检测并同时进行支原体药敏试验。
其缺点在于此方法必须采用双向培养,大多数临床单位仅采用单向液态培养基培养,靠液态培养基变色判定结果不十分可靠,存在假阳性问题;另外,没有进行生殖支原体的检测,导致其流行病学情况不明。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国内对支原体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重视不够。
自从PCR技术问世以来,基因诊断已成为支原体感染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
因PCR仅需少量标本,且无需提纯标本DNA,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DNA探针杂交法,因此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
目前PCR检测已成为国外支原体研究的首选方法,国内开展支原体PCR检测的单位很少,且大多不做生殖支原体检测,因此,尚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