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h e X u e Y a n j i u☆哲学研究☆今天,哲学处在相对低迷时期,人们看不到哲学大师的出现,也发现不了哲学思想的伟大光焰,甚至哲学家园一片空寂、荒芜。
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仔细研究罗素的哲学观,对我们拨去哲学的迷雾,破解哲学的难题,领会哲学的真谛,从而最终恢复哲学在我们中华民族中应有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一个优秀的民族不能没有哲学,这就像黑格尔所说的,如果没有了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1]1.哲学是介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一种东西。
一触及到哲学,我们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在哪个领域去寻求哲学?对此,罗素给哲学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他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到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它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
”[2]这也就是说,由科学证明无误的问题,由神学妄断的问题,都不属于哲学,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一切问题都属于哲学,只有在这个领地,我们才能从事真正的哲学活动。
2.哲学起源于满腹狐疑。
既然哲学介乎科学与神学之间,那么在科学与神学之间剩下的就是那些让人们充满疑窦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就是哲学产生的土壤。
如果说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一切问题都明白无误了,那么哲学的存在就没有必要了。
所以,罗素说:“有许多问题是有思想的人迟早会扪心自问的,这些问题都是科学家无法解答的,而那些尝试自行思考的人又不愿意听信占卜者所提供的现成答案,哲学任务就是去发掘这些问题并处理它们。
”[3]“对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学都曾宣称能够做出及其确切的答案,但正是他们的这种确切性,才是近代人满腹狐疑地去观察它们。
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是对于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使命了。
”[4]可见,哲学就从令人们充满疑窦的问题开始,哲学始终针对的也是这些令人们充满疑窦的问题。
3.哲学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而从事的一种观光的冒险。
马克思说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5],是“现世的智慧”[6]。
人们在满腹狐疑的领域进行哲学活动,并不是要永久性的解除人们的狐疑,相反,是在试图解除这些狐疑的过程中显现他们的智慧,让后来者领略他们的智慧,并激发新的智慧。
这样,哲学就是智慧性的探险,它允许探险者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独有的哲学风光,而不是对人们满腹狐疑的问题做出教条式的、唯我独尊的解答。
所以,罗素说:“所有知识领域都和一块围绕着它们的未知领域接界。
当一个人进入了边界地区又往前跨越时,他便是离开了科学而进入思辨的领域;这思辨的活动就是一种探险,而且在各种事物中,这就是所谓的哲学。
”[7]“就本质上而言哲学既不是为我们解决麻烦,也不是为拯救我们的灵魂。
正如希腊人所认为的,它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而从事的一种观光的冒险。
因此,即使个别的哲学家可能作者简介:吕朝䶮(1965-),男,甘肃庆阳人,陇东学院政法系副教授,兼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哲学和伦理学的教学与研究。
罗素的哲学观吕朝䶮(陇东学院政法经管系,甘肃西峰745000)摘要:任何一个从事哲学活动的人,都必须首先思考哲学是什么的问题。
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哲学的真知灼见。
这些真知灼见对于我们今天重新审思、定位哲学,促进、繁荣哲学,使哲学走出目前的困境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罗素;哲学;哲学观中图分类号:B 0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9—0007—027Th e o ry Re s e a rc h 学论理被证实是冥顽独断的,但原则上,哲学中没有教条、仪式或任何种类的神圣实体。
”[8]4.欲了解哲学是什么的唯一方法便是从事哲学活动。
如果我们承认哲学是一种智慧性的探险,那么有多少哲学家就会有多少哲学思想,有多少哲学思想也就会有多少哲学家。
在历史上,正是不同的哲学家及其相应的哲学思想才构成了丰富的令人敬仰的闪闪烁烁的哲学星空。
同时这也无可辩驳地说明,我们在哲学中根本找不到一个统一的尺度,使他们对哲学有一个大致相同的看法,而这恰恰就是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在罗素看来,“对于任何一种具有确定的知识体系存在的学科范围”,“我们都可以给它下一个学科上的定义”,“这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不会有什么争议的说法”。
“可是对哲学却不能如此,因为对哲学的任何一种定义都会引起争议,而且此定义本身即体现了一种对哲学的态度。
”[9]这样,罗素自然而然得出了一个结论,“欲了解哲学是什么的唯一方法便是从事哲学活动”[10]。
正因为如此,他才撰写了《西方哲学史》,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展示过去人们曾如何从事这种活动”[11]。
5.哲学的价值就是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尽管人们一层又一层地揭去了这个世界神秘的面纱,但“困惑”仍像云山雾岭一样包裹着人们,而科学又不能完全廓清这些问题。
所以,人们就不得不思想,不得不对所面对的境遇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正如罗素说:“我们并非全都有能力从事科学的研究,也不可能对所有情况都不下判断,人都必需思想,也都必需行动。
”[12]而且,在罗素看来,对人的生活和发展而言,也有一个基本事实,即:“自从人类能够自由思考以来,他们的行动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赖于他们对于世界与人生的各种理论,关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理论。
这一点在今天正像在以往任何时候是同样的真确。
”[13]在这种情况下,哲学的价值就凸现出来了,它要帮助人们破解各种疑难,给予人们对各种事物下判断的能力,提供人们很好地生活下去的各种理论,所以,罗素说:“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14]所以,在罗素看来,哲学也就是在这充满犹疑的世界中消除人们心灵上的困惑而很好地生活下去的良方。
6.哲学研究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需凡事都持相同的看法,而是要确保人类的构作切勿封闭了真理的大道。
一个叫吉尔伯特·默里的朋友曾在给罗素的信里说:“我曾解说过,与其他哲学家相比,我更喜欢你,因为他们往往试图证明某个可怕的结论———像霍布士、黑格尔、马克思等等,而你呢,我相信,如果你能真正证明2+2=4,就满足了。
”[15]这实际上就是对罗素在哲学上不妄下结论,特别是要求人们凡事不必持相同看法的一种钦佩。
实际上,罗素自始至终都反对把人们的思想禁锢在某个僵死的“理论体系”中,当他谈到文艺复兴时代时,就曾说过:“在文艺复兴时代,无论是关于古代的或地球表面的,都使人厌倦理论体系;人们感到理论体系是座心灵的监狱。
”[16]相反,他对人们的思想给予了极大的讴歌:“思想是伟大的,迅速的和自由的,是世界的光,是人类的主要光荣。
”[17]自然,他就想把人们的这种思想引导出来,激发出来,而哲学思辨就可以提供这种自由。
所以,他说:“容忍是研究风气兴盛的社会所必备的条件;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是自由社会的伟大推动力,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研究者才能唯真理所从。
”[18]这样,他才告诉人们,哲学的研究“并不意味我们必需凡事都持相同的看法,而是要确保人为的构作切勿封闭了真理的大道。
”[19]7.学习哲学可以极大地增进我们作为一个人和一个公民的价值。
罗素常鼓励不是专门学哲学的人学点哲学,因为有许多问题并不是现代科学所能解答的,但要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使其充满智慧,真正起到指导生活的目的,就需要哲学。
当然,他也不是一股脑地要求人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哲学上。
所以,他说:“当年轻的男女拿出大量的时间学习哲学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要忙于获得有价值的专业知识,但是在不影响技能学习的前提下抽出一点时间学习哲学,仍是可以极大地增进一个学生作为一个人和一个公民的价值的。
哲学可以使他们养成精确和仔细的思考习惯,这种习惯不但在数学和科学,而且在大量实际问题上也能派上用场。
哲学可以使他们以无偏的广度和范围来思考生活的目的。
哲学可以使他们正确地认识个人和社会,现在的人类和古往今来的人类,人类的全部历史和天文学宇宙的关系。
通过扩大个人的思想视野,哲学向他提供了当下的焦虑和愤怒的解药,从而使宁静的心态成为可能,而这对于我们这个充满痛苦和变数的世界上的敏感的心灵是大有用处的。
”[20]可见学习哲学,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罗素的哲学观非常有见地,他几乎对我们目前所认为的哲学做了完全不同的回答,真正让哲学回到了它本真的状态,使哲学根源于人的心灵,紧扣人的生活,关注人的现实,激发人的思想,磨砺人的思维,增加人的智慧。
因而他也使哲学一改古板、灰色、抽象的面孔,变得鲜活生动,富有人情味,让人感到可亲可爱。
这对于我们今天重新审思、定位哲学,促进、繁荣哲学,使哲学走出目前的困境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1]成云雷.趣味哲学[M].上海:上海古迹出版社,2001.[2][3][4][7][8][9][10][11][12][13][14][16][17][18][19]罗素道德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1-127.[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124.[15]罗素自传: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8.[20]翟玉章.罗素论人生[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129.(责任编辑/李璐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