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救济法行政救济法讲的是国家如何保护受到行政权侵害的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
行政相对人受到行政权侵害,有三种途径可以实施救济。
第一种是行政复议,即到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第二种是行政诉讼,即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
第三种是国家赔偿,即相对人的人身、财产受到侵害,可以申请国家予以赔偿。
行政复议一、行政复议的概念、原则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为由,依法向有行政复议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受理申请的复议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裁决的活动。
行政复议制度是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纠正错误的一种监督机制。
公开、公正、及时、便民。
复议机关只是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和适当进行审查。
二、受案范围受案范围是指复议机关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即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机关审查处理一定范围内具体行政行为的权限。
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三)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下列行为不可以复议人事处理决定,应该依照公务员法有关申诉控告的规定,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
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的处理。
如公安机关就人身伤害违法行为的民事赔偿部分可以调解,其调解结果不能复议。
三、行政复议机构和复议参加人四、行政复议申请机关这个问题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是一般情形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
对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行为不服的。
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
第二种是特殊情形,即对于派出机关等的行为不服的向哪里复议。
五、复议审查中的几个问题第一,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问题第二、关于对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处理问题行政诉讼行政诉讼在国外叫司法审查,是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法律制度。
因此,行政诉讼主要是围绕行政行为而展开的。
一、行政诉讼的特点(一)主体恒定。
(二)对象恒定。
(三)内容恒定。
(四)判决方式恒定。
(五)举证责任恒定。
二、行政诉讼的程序行政诉讼的程序分为一审和二审。
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
诉讼程序有四个步骤。
分别为起诉、受理、审理、执行。
起诉第一是起诉人的原告资格问题。
第二是起诉期限问题。
受理受理,标志着法院已经立案,并对此纠纷享有审判权力和义务。
审理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司法权审查行政权的实质过程。
审理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审理组织。
第二,审理内容。
即事实、程序、法律、职权四个方面。
先讲第一个方面,即事实方面。
行政机关要向法院提交证据证明其作出的行为认定事实是清楚的。
因此,如何提交合法的证据尤为重要。
一、对各种证据的要求1、书证。
一般是原件。
对询问笔录、陈述、谈话等笔录,应当有执法人员、被询问人、陈述人、谈话人的签名或者盖章。
如果当事人拒绝签名的,如果有其他在场的情况下,应当由其他在场人签名。
如果没有在场人,或在场人也不签名的,应有2个以上的执法人员签名并作出说明。
能签名的尽量签名,盖章的证明力不强。
2、证人证言。
应当写明证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等基本情况。
要签名,不能签名的,盖章。
注明出具日期。
附有身份证复印件。
3、现场笔录及勘验笔录。
要签名,拒绝的,同上。
要有日期、地点、事件等内容。
二、主要证据不足认定事实要靠证据。
一个具体行政行为认定多个事实,每个事实中有关权利义务的基本事实,均要有证据加以证实。
如果有的事实中有关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事实有证据加以证实,有的没有证据或者缺乏证据证实,对证实的事实应当认定主要证据确实、充分,对没有证据或者缺乏证据证实的事实,应当认定主要证据不足。
例如,某工商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中,认定某公司倒卖香烟400箱,倒卖汽车20台。
该工商机关只提交有关倒卖汽车的证据,提供不出倒卖香烟的证据。
据此,法院应当认定工商机关的处罚决定中认定倒卖汽车的事实成立,认定倒卖香烟的事实不成立。
主要证据不足的表现形式根据审判实践经验反映出来的情况,具体行政行为证据不足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一、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事实不清或者没有认定事实。
行政机关作出确定、改变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关系,限制行政相对人权利行使的决定,必须要有一定的事实做前提。
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事实不清或者没有认定事实,也就是说,缺乏作出决定的前提提交,即使行政机关在诉讼中提出有关证据,但这些证据不能证明就是该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事实。
应按证据不足处理。
例如,某市卫生局的处罚决定中认定某医院销售假药,决定给予罚款5万元的处罚,但没有认定该医院销售了多少假药,非法获利多少等主要事实和情节,这一处罚决定即认定事实不清。
又如,某县林业局以某企业滥伐林木为由,决定给予企业罚款19万元,但该决定没有认定该企业在何时、何地、采取什么方式滥伐林木以及滥伐林木数量的基本事实。
林业局的处罚决定就属于没有认定事实的情况。
有些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事实很复杂,在处理决定上表述比较原则,但该决定附有一些附件,附件中所认定的事实,应当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事实。
例如,某畜牧局的处罚决定书上认定,某公司1992年1月到5月,销售假药1000箱,非法获利10万元。
其附件上注明,其销售某一笔假药的种类、数量、获利额。
附件上认定的事实,就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事实。
二、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事实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
行政机关不向法庭提交证据,或者提交的证据不能证实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事实,该具体行政行为就属于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的情形。
例如,某县工商局认定某公司1996年3月到9月销售50吨劣质化肥,非法获利50万元。
县工商局提交的鉴定结论与原告提供的鉴定结论相反,在诉讼中,法院组织重新鉴定,结果该鉴定结论为该批化肥合格,据此,法院以证据不足为由,予以撤销。
又如,卫生局认定个体饭店厨房不符合卫生标准,但向法庭提交不出该饭店厨房不合格的证据,据此,法院以证据不足为由,撤销该决定,并令卫生局2个月内重新作出决定。
三、证明标准问题法院对不同的行政行为所要求的事实清楚方面的证据标准是不同的。
严格证明标准要做到以下几点:●●用于定案的所有证据都符合证据的特征;●●所有的待证事实具有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证据之间及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协调一致没有矛盾;●●对全案证据综合分析判断,只能得出唯一结论。
对于下列行政行为,法院采用严格证明标准,对其提交的证据进行司法审查:●●劳动教养、行政拘留等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行为。
●●涉及土地、房产、矿产资源等使用权、所有权的行政行为。
●●适用听证程序做出的行政行为。
●●适用一般程序做出的行政行为。
有的案件不需要严格证明标准,也可以适用优势证明标准。
优势证明标准,指的是行政机关提交的证据所证明的事实占真实性的盖然性很大,就可以达到认定行政行为的事实清楚的标准。
优势证明标准,要做到:●●优势必须具有一定的幅度;●●优势足以使法官形成有利于本方当事人的确信,而不是微弱的优势。
下列行政行为,法院采用优势证明标准,对行政机关提交的证据进行审查:●●行政机关适用简易程序作出的行政行为。
●●行政裁决行为。
●●行政机关采取临时保全措施的行为。
●●行政机关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的强制措施行为。
四、采集证据时要注意:第一,取得证据的方式;取得证据的时间;证据的形式;证据的内容;证据的存在状态。
这几方面要注意固定好。
第二,一般情况下,证据的证明力应当按照以下原则排列:物证、档案、正式有效的公文、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笔录、经公证或者登记的书证等,其证明力一般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原始证据的证明力高于传闻证据;直接证据的证明力高于间接证据;与当事人无亲属关系的证人所作的证言的证明力,高于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与案件处理结果无利害关系的证人所作的证言的证明力,高于与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证人所作的证言。
第三,非法证据法院不予采纳。
如:采取引诱、胁迫、非法扣留、关押、扣押等非法手段调取的证据;超越法定职权调取的证据;违反行政程序规则收集的证据;内容上违法的证据;但下列非法证据可以采纳:证据是书证或者物证;通过合法手段最终可以获得的证据。
第四、下列证据不能单独认定行政行为事实:限制行为能力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当的证言;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与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证人所作的证言。
第五,下列证据不能作为认定行政行为事实的依据:无行为能力人所作的证言;证人根据自己的经历所作的判断、推测;行政行为作出后收集的证据。
总之,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采集所需的证据,及采集到何种程度是实践中的难点。
第二个方面,程序合法。
行政程序原则一、合法原则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要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规定的方式、步骤、顺序、时限进行,不得违反规定,另行一套。
2、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行政程序的情况下,行政行为必须按照合理、公正的方式进行,不得违背程序公正原则。
3、违反法定程序和程序基本原则的行为,属于无效行为,有关机关应依法予以撤销。
4、行政机关违反法律规范规定的程序的行为,造成相对人财产权、人身权损害的,行政机关要承担赔偿责任。
二、行政相对人参与原则参与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要在行政程序上保障相对人知晓并参与的权利实现。
具有三方面的内容1、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除法律规定需要保密的除外,一律应当公开。
特别是有关社会重大问题的决策之前,应当向人民群众公开介绍有关情况和决策方案,经人民群众讨论和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后,再作出决定。
2、行政机关做出不利于行政相对人的决定时,应当首先通知有利害关系的相对人,告知其权利义务,允许其查阅或抄录有关公文案卷和收集有关证据,听取相对人的陈述和辩解,不能因相对人为自己辩解,做出对其更不利的处理决定。
3、行政机关做出处理决定后,允许人民群众提意见,允许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人以申诉或者复议等方式取得救济。
三、程序公正原则程序公正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程序上平等的对待行政相对方,合理地处理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
其宗旨是真正体现公平正义。
具有三方面的内容1、为防止偏私,排除偏见,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人,不得与被处理人或者有利害关系或者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其他关系,如实行回避,职能分离等。
2、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时,应兼顾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使个人利益少受或者不受损失。
3、行政管理时,要平等对待所有人,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得歧视。
四、效率原则1、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2、相对人申诉,不停止执行。
3、对危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利益,正在妨碍或会妨碍国家秩序的人和物,可以略去正常步骤、手续等方式,直接采取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制止危害或者可能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国家秩序的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