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材分析【知识结构】本章知识主要分为集合、简单不等式的解法(可看做集合的化简)、简易逻辑三部分:【知识点与学习目标】【高考评析】集合知识作为整个数学知识的基础,在高考中重点考察的是集合的化简,以及利用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知识来指导我们思维,寻求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学习指导【学法指导】本章的基本概念较多,要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数学思想】1.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2.求补集的思想;3.分类思想;4.数形结合思想.2【解题规律】1.如何解决与集合的运算有关的问题?1)对所给的集合进行尽可能的化简;2)有意识应用维恩图来寻找各集合之间的关系;3)有意识运用数轴或其它方法来直观显示各集合的元素.2.如何解决与简易逻辑有关的问题?1)力求寻找构成此复合命题的简单命题;2)利用子集与推出关系的联系将问题转化为集合问题.引言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目的是为了引出本章的内容。
1、分析这个问题,要用数学语言描述它,就是把它数学化,这就需要集合与逻辑的知识;2、要解决问题,也需要集合与逻辑的知识.在教学时,主要是把这个问题本身讲清楚,点出为什么“回答有20名同学参赛”不一定对.而要进一步认识、讨论这个问题,就需要运用本章所学的有关集合与逻辑的知识了.§1.1集合〖教学目的〗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小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1、集合的概念:在初中代数里学习数的分类时,就用到“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等此外,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2x一1>3,所有大于2的实数都是它的解.我们也可以说,这些数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初中几何里学习圆时,说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几何图形都可以看成点的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集合则是集合论中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例如,“我校篮球队的队员”组成一个集合;“太平洋、大西洋、印度3洋、北冰洋”也组成一个集合.我们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上面的两个集合就可以分别表示成4我校篮球队的队员)与4太平洋。
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为了方便起见,我们还经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例如,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B={1,2,3,4,5}.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例如,“地球上的四大洋”这一集合的元素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集合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
2、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这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7。
例如,给出集合(地球上的四大洋),它只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个元素.其他对象都不是它的元素.又如。
“我国的小河流”就不能组成一个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对象是不确定的。
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
这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重复现象的,任何两个相同的对象在同一个集合中时,只能算作这个集合的一个元素.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序的。
这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排列与顺序无关。
3、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称正整数集,表示成N *或N+;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整数集,记作Z;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有理数集,记作Q;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实数集,记作R.★(教科书中给出的常用数集的记法,是新的国家标准,与原教科书不尽相同,应该注意以下两点:(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N *或N+。
新的国家标准定义自然数集N含元素O.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推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国际标准,以便与之早日相衔接;另一方面,o还是十进位数{0,1,2,…,9}中最小的数,有了0,减法运算a—a仍属于N,其中a∈N.)4、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和描述法:列举法是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例如,由方程2x—1=0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又如,由所有大于0巳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3,5,7,9}。
描述法是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例如,不等式x-3>2的解集可以表示为{x ∈R|x-3>2};★(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无限集,4不宜采用列举法,因为不能将无限集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而没有列举出来的元素往往难以确定.)5、集合的分类:一般地,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一般地,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不含任何一个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φ。
6、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记作a∉A(或a∈A).例如,设B={1,2,3,4,5},那么5∈B,8∉B.7、练习:①P5与P6练习。
②P7习题1.1第1题、第2题的⑴、⑵。
8、小结:(略)。
9、作业:①P7习题1.1第2题的⑶、⑷。
②练习册:§1.1集合的内容。
§1.2子集、全集、补集〖教学目的〗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集合的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3)理解补集的概念;(4)了解全集的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小节的重点是子集、补集的概念,难点是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本小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子集,第二部分讲全集与补集.第一部分先介绍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并引出于集的概念,然后,对比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得出真子集的概念以及子集与真子集的有关性质.第二部分是在子集概念的基础上讲述补集的概念,并介绍了全集的概念.1、子集的定义:先看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设A={1,2,3},B={1,2,3,4,5},集合A是集合B的一部分,我们就说集合B包含集合A。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这时我们也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B(或B⊇A).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台的子集。
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集合A,有φ⊆A。
2、集合与集合的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
记作A=B。
3、真子集的定义: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A⊆B,并且A≠B,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5记作A ⊆B(或B ⊇A)。
★(关于子集与真子集的记法,教科书中采用的是新的国家标准,与原教科书不尽相同,应该注意;在开始接触子集与真子集的符号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符号的方向不要搞错.)4、性质:①A ⊆A (任何一个集台是它本身的子集);②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③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B ⊆C ,那么A ⊆C .同样可知,如果A ⊆B ,B ⊆C ,那么A ⊆C .④对于集合A ,B ,如果A ⊆B ,同时B ⊇A ,那么A =B .5、一些容易混淆的符号的区分:① ∈与⊆的区别:∈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因此,有1∈N , —1∈N 等;⊆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因此,有N ⊆R ,φ⊆R 等.②a 与{a }的区别:一般地,a 表示一个元素,而{a }表示只有一个元素的一个集合.因此,有1∈{1,2,3},0∈{0},{1}⊆{1,2,3}等,不能写成0={0},{1}∈{1,2,3}.③{0}与φ的区别:{0}是含有一个元素的集合,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因此,有φ⊆{0},不能写成φ={0}、φ∈{0}.④{φ}与φ的区别:{φ}是含有一个元素φ的集合,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因此,有φ⊆{φ}、φ⊆{φ}、φ∈{φ},不能写成φ={φ}.6、补集和全集的定义:一般地,设S 是一个集合,A 是S 的一个子集(即A ⊆S ),由S 中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 中子集A 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A C S ,即A C S ={x |x ∈S ,且x ∉A}.如果集合S 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U 表示.例如.在实数范围内讨论问题时,可以把实数集R 看作全集。
有理数集Q 的补集U C Q 是全体无理数的集合。
★ (关于补集,新的国家标准规定。
与补集相关的概念是集合的差,教科书中没有这个概念.集合A 与集合B 之差或集合A 减集合B 记作A \B ,即A \B ={x |x ∈A ,且x ∉A}. 要注意,上式等号右边与补集定义中的式子类似,但意义不同.在B C A 中,要求B 是A 的子集; A \B 中,B 可以不是A 的子集.当B 是A 的子集的时候,也可以写成B C A =A \B .)7、 补集性质:6C U U=φ,C Uφ=U,C U(C U A)=A。
8、例题:例⑴写出集合{a、b}、{a、b、c}的所有的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并总结出集合中的元素个数与它的子集数、真子集数之间的关系。
解:(略)。
例⑵解不等式x-3>2,并把结果用集合表示.解:x>5,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x>5}.9、练习:①P9与P10练习。
②P10习题1.2第1题、第2题。
10、小结:(略)。
11、作业:①P10习题1.2第3题、第4题、第5题。
②练习册:§1.2集合的内容。
§1.3 交集、并集〖教学目的〗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2)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小节的重点是交集与并集的概念,难点是弄清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习本小节,关键是要能达到会正确表示一些简单集合的目标.〖教学过程〗★本小节首先结合表示两个集合的图,引出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然后在完成一些练习的基础上,介绍了交集与并集的简单性质.1、交集、并集的概念: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B∈.由所有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Bx∈.“x∈∈B”—→⎪⎩⎪⎨⎧∈∈∉∈∉∈BxAxAxBxBxAx,,,2、交集、并集的性质:①A∩A=A,A∩φ=φ,A∩B=B∩A;②A∪A=A,A∪φ=A,A∪B=B∪A;7③ A ∩B ⊆A ⊆A ∪B 、A ∩B ⊆A ⊆A ∪B ;④ A ⊆ B ⇔ A ∩B =A ⇔A ∪B=B ;⑤ C U A ∩A=φ,C U A ∪A=U ;⑥ C U (A ∩B )=( C U A )∪( C U B ),C U (A ∪B )=( C U A )∩( C U B );⑦ A ∩(B ∪C )=(A ∩B )∪(A ∩C );A ∪(B ∩C )=(A ∪B )∩(A ∪C );3、 例题:例1、设A ={x | x > -2},B ={x | x < 3},求A ∩B .解:A ∩B ={x | x > -2} ∩{x | x < 3} ={x | -2 < x < 3}.★(解决有数集的运算问题,往往借助数轴进行数形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