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茶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华茶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华茶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中国茶树、利用中国茶叶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

茶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
现和利用,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
动之中的。

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传说是否可信,但
其中可见“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的“药”用之性。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
名字“茶”。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

然而,由一般
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因素,即人
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

“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
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

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

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中国人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
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唐代茶文化开始形成,宋代茶文化达于兴盛。

明、清茶文化已经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
“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
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
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
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
茶诗不计其数。

从“嚼”到“饮”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从公元前的周朝初期就开始吃茶叶了。

《诗经》云:“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东汉壹居士写的《食忌》说:“苦茶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唐代储光羲曾专门写过《吃茗粥作》。

清代乾隆皇帝多次在杭州品尝名茶龙井虾仁。

慈禧
太后则喜用樟茶鸭欢宴群臣。

云南基诺族至今仍保留着吃凉拌茶的
习俗。

从生煮羮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

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
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作方法也是重要的决定
因素。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羮饮。

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

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
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国已出现了茶叶的
简单加工,把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
萌芽。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做饼已经逐渐完善,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

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
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受到
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

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
青散茶大为盛行。

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
缺点。

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
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
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
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精、民、道、贵——四大茶门
中国人上茶馆喝茶可谓历史悠久,而四大“茶门”的说法就是对那些茶馆风气最盛的城市的简称。

东有杭州,西有成都,南有潮汕,北有北京。

类似太极茶道、老舍茶馆、圣淘沙、五福茶艺馆等大品牌,都属出自这些“茶气”极盛的城市里。

“精”
杭州的茶,喝的是精致文化。

“青梁湖山供慧眼,藤索茗话契禅心”,西湖边上的青藤茶馆,已成为杭州上千家茶馆的代表。

坐在西
子湖畔,让身穿青灰色长袍的“太极茶道”茶师沏好一壶茶,河坊
街的吆喝声与店小二手上的长嘴壶一起一落相呼应,此时此景,茶
不醉人人自醉。

“民”
成都的茶,喝的是平民文化。

成都人享受生活的较真劲儿,比起扬州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成都人喝茶,那才叫真正的“龙门阵、大
碗茶”,不讲究茶的品质,不讲究喝茶的环境。

大树荫处,凉棚底下,随随便便摆上桌凳,就可以喝上茶,追求的是喝茶之外的生活
状态。

唯独用长嘴茶壶倒茶的技法,样式繁多,有很多个门派,
“峨嵋”、“青城”等,一直也是难分高下的。

“道”
潮汕的茶,喝的是茶道文化。

潮汕“功夫茶”,名扬海内外。

功夫茶从选茶、泡茶功夫到茶具,都是十分考究的。

用水取自山泉,
榄核为炭火,用小扇煮开的水甘甜醇美,味道醇正。

茶叶以乌龙、
铁观音等为上乘。

至于斟茶“套路”更是讲究,总结下来美其名曰:“高冲低筛,淋盖刮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这样泡冲出来的
茶汤色如琥珀,味道香郁隽永。

“贵”
北京的茶,喝的是贵气文化。

皇城根下,任何东西都沾染着大气,有股富贵含在里头。

老舍茶馆泡了十多年的茶汤,与其他省份的茶
楼相比,更显得雍容华贵。

大红的灯笼挂成串,舞台上锣鼓震天响,京剧唱罢相声接台,直来直往。

在这里喝茶,服务员都好为人师,
说起茶文化是如数家珍:喝绿茶要用玻璃杯、喝花茶要用盖碗、喝
铁观音要用功夫茶具,丝毫含糊不得。

作为茶客,也乐得听一番妙
趣横生的讲解。

喝茶能喝出各地的文化来,手中的一杯茶,冲泡起
来的都是当地的民俗民风。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12万5千多家茶馆,从业人数达
到250多万人,已然成为中国休闲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

茶馆业
对各地国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

“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
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
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因此,给中国茶文化赋予了几种文化特性:
1、历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茶
叶已作为贡品。

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

战国,
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2、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

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3、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4、地区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

5、国际性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