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一)九年级是初中的最后阶段,继续学好记叙文、说明文外,重点学好议论文,并全面复习归纳各种知识,进一步培养、提高语文的各种能力,拓宽语文眼界。
关于“雨”的诗词: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梁启超《太平洋遇雨》: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
九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二)
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九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三)
鲁迅论短篇小说:“在巍峨灿烂的巨大的纪念碑底文学之旁,短篇小说也依然有着存在的充足的权利。
不但巨细高低,相依为命,也譬如身入大伽蓝中,但见全体非常宏丽,眩人眼睛,令观者心神飞越,而细看一一雕栏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因此那些终于为人所注重了。
”(《〈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
九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四)
议论文在我国有很久的历史,先秦诸子散文就是议论文。
《文心雕龙·论说》专门论述了议论文的特点和要求:“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
……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
……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古代文体中有论(《过秦论》)、说(《马说》)、议(《毁庙议》)、辩(《讳辩》)、驳(《驳复仇议》)、原(《原道》)、解(《进学解》)等议论文体。
议论文有论题(论述的问题)、论点(对论题赞成或反对的观点)、论据(证明论点的依据)、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九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五)
1、我国古代小说的概况:古人小说的概念与今天不同,是把“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东西作为“小说”,与“大道”相对,所以,古代小说以希奇古怪的内容为主,另外,小说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最早的小说是魏晋时的志怪小说(以《搜神记》为代表)和志人小说(以《世说新语》为代表),到唐代发展为“传奇”,这形成了文言小说的一条线索(又叫笔记体小说)。
到宋代出现了“话本”(说故事的文字本子,即白话短篇小说),发展至元末明初,出现“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和“拟话本”的白话短篇小说。
2、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古代科举考试分四级,首先是县(府)试,考中的为秀才(又称诸生,未中的为“童生”)。
秀才有资格参加省试(乡试),考中的称“会元”(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举人有资格
参加会试(京试),考中的称进士(贡士)。
进士的前三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考中进士又叫“及第”,未中叫“落第”。
九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六)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被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世》一表真名世,千秋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