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后练习(含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后练习(含答案)

巩固检测|总第20181102期始得西山宴游记班级:姓名:一、基础检测1.一词多义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始指异之(才)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表修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表承接)觉而起,起而归(表承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表转折)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始指异之(代词,代西山)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结构助词,的)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结构助词,的)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得西山宴游记宴:举行宴会B.穷回溪穷:走到尽头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至D.攒蹙累积攒:聚集【解析】A项,宴:安逸,快乐。

【答案】A3.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自余为僇人B.梦亦同趣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解析】A项,“僇”同“戮”;B项,“趣”同“趋”;C项,“知”同“智”。

【答案】D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到则披草而坐披:分开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边际C.洋洋乎与造物者游洋洋乎:广大的样子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引:拿起【解析】际:交会。

【答案】B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故为.之文以志不足为.外人道也C.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是岁,元和四年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B项,写作;对,向。

A项,从前。

C项,沿着。

D项,用在句末,表判断。

【答案】B6.下列有关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在记叙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

B.文章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作者高洁的人格,同时也隐含作者急于回到朝廷,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心态。

C.作者宴游西山之后写下这篇文章,别出心裁,冠以“始得”二字,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

D.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收笔。

【解析】文中无隐含作者想重回朝廷,施展抱负之意。

主要是表现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和傲世的情怀。

【答案】B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隙:空隙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至C.外与天际际:交会D.故为之文以志志:记解析:选A A项,隙:公务之暇。

8.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为其然.也岈然.洼然,若垤若穴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C.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解析:选C A项,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连词,表转折,但、却/连词,表顺承关系;C项,都是连词,和,同;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助词,无实义。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望西山,始指异.之A.入深林,穷.回溪B.而耻.学于师C.无远.不到D.箕.踞而遨解析:选B A项,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B项,意动用法,以……为耻。

与例句相同。

C项,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

D项,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10.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是岁,元和四年也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居是州解析:选A A项,定语后置句,与例句相同;B项,判断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省略句。

11.对这篇文章的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了西山以外的山水,是陪衬的写法,是为突出西山做铺垫。

B.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乐以忘忧,是摆脱“惴栗”的阴影的表现。

C.文章描写并赞美西山,因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正是作者高尚品格的人生理想的体现,也是傲世蔑俗的写照。

D.这篇文章与《醉翁亭记》一样,都反映了作者失意之后寄情山水的心态。

解析:选B B项,从第一段的内容来看,作者因忧而游,但此时并未达到“乐以忘忧”的程度。

所以B项说法不正确。

12.下列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自余为僇人”开局实含受辱与被害的悲愤。

居于永州而一直感到忧惧,一“恒”字深刻表现了被贬后的心态。

B.从本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乐以忘忧,是摆脱“惴栗”的阴影的表现。

C.本段写“未得”西山之前的“漫漫而游”,看似与写西山无关,实则是为引出下文的西山之景。

D.本段中作者游览没有目的性,借饮酒和入梦将压抑之愁寄于山水之中的率性表现,正是作者心灵孤寂苦闷不知所往的反映。

解析:选B 作者因忧而游,但此时并未达到“乐以忘忧”的程度。

13.以下属于“游于是乎始”原因的一项是( )①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③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④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⑤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⑥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④⑥D.③⑤⑥解析:选D “游于是乎始”意指真正的游览是从西山开始,所以表现作者游西山的感受才是备选项。

①②④均不符合要求。

1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段的“高下之势、尺寸千里、外与天际”三组画面,生动、准确地描绘出西山的“怪异”之景。

B.在表现手法上,文段采用了“从对面着笔”的描写手法(即衬托),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C.文段中的“过、缘、斫、焚”四个动词,领起四个短语,构成一种急促之势,说明作者老而不稳的性格。

D.在主题上,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

解析:选C “说明作者老而不稳的性格”不当,应是表现作者急于欣赏西山美景的迫切心情。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的意思B.入深林,穷.回溪穷:穷尽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兴趣D.居是州,恒惴栗..惴栗:忧惧不安16.与例句中的“而”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到则披草而坐A.则施施而行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倾壶而醉D.蟹六跪而二螯17.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西山“怪特”的一组是(C)①斫榛莽,焚茅茷②岈然洼然,若垤若穴③尺寸千里,攒蹙累积④外与天际,四望如一⑤悠悠乎与颢气俱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⑤⑥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B)A.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之中,通过恰当的比喻,映衬出西山的高峻。

写景传神,文笔幽丽,用词精致。

B.作者以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特立不俗的志向与鄙弃官场的情绪。

C.作者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归,表明作者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之中。

D.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合,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

B项鄙弃官场不对19.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C )A.①白露..横江(白色的霜露)②侣鱼虾而友.麋鹿(使……成为朋友)B.①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旷明朗)②倚歌而和.之(伴奏)C.①舳舻..(互相劝酒)..千里(首尾相接的船只)②举匏樽以相属D.①入深林,穷.回溪(穷尽)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适应)20.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B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A.句读之不知B.凌万顷之茫然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徘徊于斗牛之间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D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望美人..兮天一方D.居是州,恒惴栗..22.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C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B.自余为僇人,居(于)是州,恒惴栗(《始得西山宴游记》)C.挟飞仙以(之)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D.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至B.缘.染溪,斫榛莽缘,沿着C.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际,边际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颓然,跌倒的样子2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C.而未知西山之.怪特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D.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A.以为凡是..而登..州之山水有异态者B.攀援C.攒蹙累积..乎始..D.游于是26.下列各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 )A.《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首,在文中作者着力描写西山的“怪特”,这与作者高傲的志趣相互映照,象征了他特立不屈的人格。

B.赋是中国古代一种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特殊文体,讲究文采、韵律,侧重于写景,并借景来抒情或议论,如苏轼的《赤壁赋》。

C.《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作者以“始得”的惊奇反衬出“未得”的遗憾。

D.苏东坡的一生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

在《赤壁赋》中可读到儒、道、佛思想在他心灵中产生的混合人生观,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冲突。

2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A.第一段交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宴游西山之前的生活和心情。

其目的为了表现自己被贬后能够游山玩水忘却忧愁的愉快心境。

B.第二段中写出了偶遇西山,远望怪特,从而有了宴游西山的艰难过程。

C.文章末尾道出宴游之乐,自然与心灵的合一,精神的顿时解脱。

D.作者通过对比和衬托手法,写出了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高远。

28.以下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B.《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风气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C.《始得西山宴游记》以“始”字贯穿全文,将作者的“情”与西山的“景”完全融为一体,最后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D.《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作者由初游西山之抑郁转而再游西山之愉悦,将西山之怪特美和自己受挫不甘沉沦的人格美相互照应,以此寄托真情。

29.重点语句翻译(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