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三角形的认识》五年段陈木发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是学习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画高等内容。
郭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展开教学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你看到的最多的图形是什么?”郭老师通过播放图片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生活中的数学。
发现图形之美。
在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时,图9 小学生很难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怎样图形是三角形,郭老师又引领学生将图9 怎(转载于: 认识三角形评课稿)样围才能围成三角形,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
引导学生将话讲准确。
这些看似普通的环节,无不体现着郭老师的数学思想。
二、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
郭老师在教学中多次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 )、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 )、通过比较,揭示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特性,而直角和钝角三角形也有锐角,但只有一个是直角和钝角。
还有如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学具,让学生拉一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四边形易变形,而三角形不易变形。
(3)、通过比较,也可以揭示某些事物之间的联系。
郭老师在教学了三角形的分类后,通过猜角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一下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角的特点,学生不难明白: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以及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的道理。
三、动手动脑化解教学的重难点课从生活中来,还到生活中去。
三角形的高是个抽象的概念,只有将其还原,将其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才是真正的学习。
接下来,郭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消化三角形的高,通过自学书本、动手操作使各种三角形的高在学生头脑中更鲜明。
通过课件直观演示,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特别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各条高的认识和画法,让学生有了清楚的表象。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应当都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应当给学生提供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的机会,作为教师需要的是加以适当的点拨。
三角形的分类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郭老师提供一组三角形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交流,再根据角的情况进行分类,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五、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郭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电线杆、篮球架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时操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四边形脚的椅子,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篇二: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今天去白象一小听了倪万富老师的一节关于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受益匪浅,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是学习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画高等内容。
倪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展开教学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你看到的最多的图形是什么?”倪老师通过播放图片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生活中的数学。
发现图形之美。
在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时,图9 小学生很难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怎样图形是三角形,倪老师又引领学生将图9 怎样围才能围成三角形,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
引导学生将话讲准确。
这些看似普通的环节,无不体现着倪老师的数学思想。
二、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
倪老师在教学中多次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通过比较,揭示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特性,而直角和钝角三角形也有锐角,但只有一个是直角和钝角。
还有如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学具,让学生拉一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四边形易变形,而三角形不易变形。
(3)、通过比较,也可以揭示某些事物之间的联系。
倪老师在教学了三角形的分类后,通过猜角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一下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角的特点,学生不难明白: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以及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的道理。
三、动手动脑化解教学的重难点课从生活中来,还到生活中去。
三角形的高是个抽象的概念,只有将其还原,将其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才是真正的学习。
接下来,倪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消化三角形的高,通过自学书本、动手操作使各种三角形的高在学生头脑中更鲜明。
通过课件直观演示,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特别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各条高的认识和画法,让学生有了清楚的表象。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应当都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应当给学生提供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的机会,作为教师需要的是加以适当的点拨。
三角形的分类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倪老师提供一组三角形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交流,再根据角的情况进行分类,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五、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倪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电线杆、篮球架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时操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四边形脚的椅子,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刘杰2014 年4 月10 日篇三: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评《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的起点与基础,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如三角形的初步认识,线段、角,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徐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实践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是一堂充满活力的课,也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课。
下面具体谈谈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个方面:一、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展开教学.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徐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充分展现概念生成的过程。
1 .徐老师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既唤醒了学生对三角形的已有认识,也为学生感知三角形的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 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三角形,可以使表象清晰化。
3. 再选用学具袋中的材料,用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摆一摆、指一指、比划一下,自己创造三角形,逐步使头脑中的三角形表象外化。
4. 然后调动观察、想象、操作过程中的体验,建立三角形的概念,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5. 最后,通过练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
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这些看似普通的环节,无不体现着老师的精心设计。
二、抽象概念形象化,化解教学的重难点三角形的高是个抽象的概念,只有将其还原,将其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才能更好地突破这个难点。
接下来,徐老师通过课件微视频积木山的直观演示,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动手操作、尝试画高,在辨析交流、学生演示和再尝试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画三角形的高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拿着三角板转过来转过去,不知如何放。
但徐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却画得得心应手。
究其原因,是因为徐老师已经通过微视频和几次尝试练习将教学难点分散和各个突破了。
1. 画三角形的高,实际上与学生已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段一样。
因此,在学生通过微型视频理解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后,徐老师安排了两次画高的活动。
第一次:学生尝试画高后,展示出他们的作品,并引导学生辨析,在辨析交流中,与已学过的旧知建立联系,掌握画高的方法。
第二次:旋转三角形后,画出其它的高,使学生认识到任意三角形都有3 条高。
2. 徐老师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高与底,并建立高与底的概念,再模仿画高,在讨论辨析,纠正中逐步形成画高的技能。
从锐角三角形,到直角三角形,再到钝角三角形,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把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相关知识迁移过来,学生学得非常顺利,丝毫没觉得困难。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本堂课,从一开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到三角形定义的概括和三角形特征的研究,再到底和和高的学习,最后到本课的难点,画高。
徐教师总是把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而且还获得了学习能力的提升。
这堂课,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