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苏轼及其词作品赏析

3苏轼及其词作品赏析


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 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
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散文: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 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已心灰意懒,公 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这时
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 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幼儿不幸夭折。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不去 汝州,先到常州居住,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苏轼及其作品赏析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南宋时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 (即今四川眉州)人,苏洵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父 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 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
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
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 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 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 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 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 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 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 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 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 掠予舟而西也。

这首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第二年。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
半醒半醉问诸黎, 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
家在牛栏西复西。

可爱动人的醉翁回归图,表现了其豁达乐观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诗中的精品,很多是哲理、意象、情感这
三个要素的结合体。苏轼能把理学思想中精 致深刻的哲理融会贯通到生动形象,一咏三 叹的意象之中。 《宋诗精华录》:“寓物说理而不腐”,是 对苏诗哲理的最好评价。
苏轼词
苏轼在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成就及创新:
p206 一是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二是提高了词境 ,变革了传统词风。 三是发展了词的表现技法。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家 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苏轼与欧阳 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 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 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 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
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 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时之需。"
起: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 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 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
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 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 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
苏轼的词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 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 ‘大江东去’耶?‛

《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 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指秋霜)初至,落木萧萧, 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 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 ‘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 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 妆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 身不复听此词。‛

苏轼轶闻
吟诗赴宴:“姜子牙渭水钓鱼”;“秦叔宝
长安卖马”;“苏子卿贝湖牧羊”;“张翼
德涿县卖肉”;“关云长荆州刮骨”;“诸
葛亮隆中种菜”;“秦始皇并吞六国”
“尸骨”未寒
:“狗啃河上骨”;“水流东
坡诗”
苏轼的精神
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 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 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 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 ‘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 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 ‘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 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 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 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 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 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 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 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
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 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 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 “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Hale Waihona Puke 惬意,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
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 (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
绘画:苏轼擅画墨竹,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 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 逐节生?” 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 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 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 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 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 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 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 湘竹石图卷》也系他的作品。
苏轼诗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
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 道路。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 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
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作品风格演变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由少年般的无端 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 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 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 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 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黄州贬谪生活,使他 “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 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 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苏轼的人生起伏

起: 幼年随父发奋读书。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一的苏 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参加礼部的 考试,高中进士第二名。嘉佑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考 试,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 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 仍授本职。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 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汉书· 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 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 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 ‚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 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楚辞· 九歌· 东君》:‚长矢 兮射天狼。‛《晋书· 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 掠。‛

伏:
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不容 于朝廷,被迫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文字毁谤君相” 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被砍头。幸
亏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