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Ⅰ前言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一门学科。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等专业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和临床医学,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医学美容、眼耳鼻喉、临床心理学、急救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麻醉学、法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

先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以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有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为了便于学生有重点的学习,将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即掌握内容以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以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划线) 三部分。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68学时,其中理论课44学时,实验课24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2:1。

四教材:《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周正任,6版,2003年。

Ⅱ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在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基础上,学习微生物的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和微生物的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与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

(二)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三)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 Louis Pasteur、Robert Koch、Edward Jenner、Alexander Fleming、ИВАНОВСКИЙ、汤非凡及朱既明等国内外科学家对微生物发展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一)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分布;(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病原微生物概念;(三)医学微生物及其发展简史;(四)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目的。

第一篇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一教学目的在认识细菌、病毒和真菌形态的基础上,学习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及其功能,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差异,细菌的理化性状与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和培养;学习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增殖,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学习真菌的繁殖与培养,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细菌的形态、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质粒概念;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功能;细菌L型的概念;病毒的大小(测量单位)与结构(模式图)、复制周期的五个阶段、异常增殖现象;真菌的形态结构及培养特性、繁殖方式。

(二)熟悉: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细菌新陈代谢的特点和生长繁殖规律;细菌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的吸收及营养类型;培养基的分类;病毒的化学组成;理化因素对细菌和病毒的影响;真菌的分类与抵抗力。

(三)了解:细菌的分类方法;病毒的分类原则;病毒核酸的几种复制的方式;真菌孢子的类型;真菌的变异。

三教学内容(一)细菌的概念、大小(测量单位)、形态;(二)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组成与功能;L型细菌的形成、特性及在医学上的意义;(三)细菌细胞膜、中介体、细胞浆、核蛋白体、质粒、核质的组成与功能。

(四)细菌特殊结构、功能及意义;(五)细菌的理化性质;细菌的新陈代谢、厌氧的原理与能量的转换;(六)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繁殖方式、速度与规律(生长曲线);(七)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基及其类型与用途,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菌落的概念。

(八)细菌的分类和命名;(九)病毒的概念;(十)病毒的大小(测量单位)与形态;病毒的基本结构、化学组成;(十一)病毒的增殖周期及病毒的异常增殖现象;(十二)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分类;(十三)真菌的概念和分类;真菌的基本结构;菌丝和孢子的分类;(十四)真菌的繁殖与培养;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第三和第四章感染与抗感染免疫一教学目的分别学习细菌与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传播及感染的类型,讨论真菌的致病性和感染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认识机体抗感染的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机制,学习抗菌免疫、抗病毒免疫和抗真菌免疫。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感染的概念;细菌的毒力:侵袭性和毒素;外毒素的定义、种类及特点;内毒素的结构组成及生物学活性;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侵入机体的方式及传播途径,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病毒感染的类型;真菌感染的几种方式;干扰素的定义、分类、诱生和抗病毒作用机制。

(二)熟悉:细菌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细菌感染的类型;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的组成;抗病毒免疫持续的时间;真菌感染的表现。

(三)了解:吞噬作用的机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方式;胞内感染和胞外感染的机制;抗真菌免疫的机制。

三教学内容(一)感染的概念;(二)细菌的致病物质的组成,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的组成物质和作用方式;细菌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定义、组成、作用特点;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三)细菌性感染的来源、传播途径、感染的类型;(四)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感染的类型;(五)真菌感染的表现;(六)抗感染免疫的组成: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七)抗胞外菌的感染;抗胞内菌的感染;抗病毒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八)抗真菌免疫。

第五章遗传与变异一教学目的在认识遗传与变异原理基础上,学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和变异,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细菌的遗传物质:染色体、质粒;噬菌体的概念;形态结构;毒性噬菌体和溶原性噬菌体的概念及与宿主的关系;转座子的概念;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的几种方式,包括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和机制。

(二)熟悉:遗传变异的原理;前噬菌体的概念;细菌的变异现象;病毒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整合和表型混合的概念。

(三)了解:细菌基因突变的规律;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一)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二)遗传与变异的原理;(三)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变异的物质组成及功能;细菌基因突变的机制;(四)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的机制;包括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5种变异方式的概念,机制;(五)病毒的基因组成;病毒的基因突变;病毒的基因重组和重配;病毒的基因整合及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六)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六章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一教学目的在认识正常菌群基础上,学习微生态平衡影响因素与失调的主要原因及失调的防治,学习机会感染的致病菌类型与主要特点,学习医院感染的概念、分类、以及引起感染的微生物、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掌握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微生态平衡的概念;机会性感染的概念;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医院感染的微生物以及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二)熟悉:正常菌群的分布;微生态平衡的因素;医院内感染的来源。

(三)了解: 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微生态失调的防治;机会性病菌的特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三教学内容(一)微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二)正常菌群的概念和分布情况;正常菌群的生理学作用;(三)人体各个部位的微生态系;(四)微生态平衡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微生态失调的防治;(五)机会性致病菌及其主要特点;(六)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和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和危险因素;(七)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第七章消毒与灭菌一教学目的在认识消毒、灭菌、抑菌、防腐和无菌几个基本概念基础上,学习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的类型与特点,掌握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的概念;巴氏消毒法的方法和温度;高压蒸汽灭菌的方法和温度;紫外线灭菌的原理和特点;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影响消毒和灭菌效果的因素。

(二)熟悉:湿热灭菌的优点;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和方法;真空干燥发保存菌种的方法;化学消毒剂的种类。

(三)了解:干热灭菌的方法;超声波消毒法的原理;各种化学消毒剂的作用特点和适用范围;三教学内容(一)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的概念和区别;清洁和净化的概念;(二)干热灭菌法的种类;湿热灭菌法的种类;辐射杀菌法;(三)滤过除菌法;超声波消毒法;干燥和低温抑菌法;(四)化学消毒剂杀菌的机制;化学消毒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制,适用范围;(五)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八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一教学目的认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的诊断程序:标本采集、形态检查、分离培养与鉴定、血清学诊断及核酸检测,学习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学习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及真菌感染的治疗。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病原菌检查的程序;细菌标本的采集原则;病毒培养的方法;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指标;疫苗的概念;死疫苗和活疫苗的区别;类毒素的概念和特点;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二)熟悉:细菌形态学检查的方法有哪些;血清采集和血清学诊断的方法;病毒标本采集的方法和原则;病毒分离的方法;病毒血清学检查的方法;真菌的培养方法和形态学检查方法;抗菌药物的种类;(三)了解:细菌的免疫学诊断技术;病毒的快速诊断方法;真菌的快速诊断;亚单位疫苗和DNA 疫苗;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病毒感染的治疗;真菌的治疗。

三教学内容(一)病原菌标本的采集;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检查;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病原菌抗原的检测;(二)细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查方法和代谢产物、酶类、核酸及噬菌体检查方法;(三)病毒感染标本的采集和送检;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四)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五)真菌感染的标本采集;病原性真菌的检查与鉴定;真菌的快速诊断;(六)人工主动免疫的主要物质及作用;(七)人工被动免疫的主要物质及作用;(八)抗菌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九)抗病毒化学制剂及作用机制;(十)真菌的治疗。

第九章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一教学目的在认识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基础上,学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明了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细菌耐药性的概念;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二)熟悉: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概念;耐药性的基因控制。

(三)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三教学内容(一)细菌耐药性概念;(二)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三)细菌耐药性基因的控制;(四)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钝化酶的产生;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细胞通透性的改变和外排机制;(五)抗菌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的关系;细菌耐药性控制的策略。

第二篇细菌学第十章化脓性细菌一教学目的在认识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基础上,学习这几种细菌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