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特征总体特征:从民国成立至国民革命失败(1912~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深入发展时期。
政治上:新制度的创建,新道路的开辟。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世界被扫荡,新的制度创建起来。
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
经济上:三者并存,多元发展。
中华民国时期,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同时,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调整土地政策。
思想上:三民主义在当时历史条件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反映了中国人民力求使中国由贫弱变为富强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中国人民力图使中国快速近代化、快速融入人类世界主流文明的迫切要求。
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逐步中国化,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胜利。
第16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五四运动1.背景: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
2.经过(1)初期:运动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
(2)后期:从6月初开始,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4.成果(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
(2)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意义(1)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条件:五四运动的实践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3.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国民革命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背景①工人运动的挫折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②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2)标志: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影响: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北伐战争(1)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2)成果:北伐军连克武昌、九江、南昌,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27年初直捣南京、上海。
3.国民革命的失败(1)标志: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2)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②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4.历史意义(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2)作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考点一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彰显的新的时代潮流(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
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2.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
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1.论从史出五四运动的特点史料一沪埠自青岛问题发生后,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以抵制日货、取消密约为名义,开会演说,发布传单,纷扰业已多日……本日因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沪,晨间学生结团出发,先在南市要求商号罢闭……于是顷刻之间,南市一律罢闭……(10日)有火车、轮船机工及钱业大司务均罢工之事,人心大慌。
——上海交通银行1919年6月5日、10日电函结论史料反映了五四运动是由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引发的,体现了群众性、联合性。
反映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出巨大力量。
史料二结论史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革命性、爱国性与彻底性。
2.史由证来分析史料,论证感性爱国与理性爱国的统一性。
史料五四学生运动,可分为以傅斯年、梁实秋为首的理性爱国者和以杨晦、匡互生为主的以情感宣泄为主的暴力爱国者。
对于杨晦、匡互生这样的火烧赵家楼,并且痛打所谓“卖国贼”的学生,许多学者认为他们表现了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
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的重要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
……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
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
”——摘编自黄广明、杨潇《启蒙是最好的爱国——新文化运动健将的觉悟》等论证:答案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当民族利益受到严重危害,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是一种爱国行为。
山东问题发生后,爱国学生奔走相告,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抗战时期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他们都是爱国英雄。
同时,激情爱国往往又极不理性,导致无政府主义倾向加剧。
五四运动中,学生用暴力惩治了他们眼中的“汉奸”。
这样的结局就是暴力赢了,文明输了,情感赢了,法律丢了。
激情爱国往往破坏了社会理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考点二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国民大革命1.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2.国民革命的历史功绩(1)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从材料中找出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怎样的新特点。
材料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
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
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主要信息:答案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国共两党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1.五四运动彰显新的时代潮流当这些和平的缔造者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的时候,这些希望破灭了。
这一决定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充当先锋的是中国城市的学生和知识分子。
这一运动唤醒了这个国家,唤起这个国家的各个阶层反抗外国尤其是日本人的干涉。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五四运动中民族意识觉醒,作者认识到这一点难能可贵。
命题角度五四运动与时代潮流;对五四运动的再认识。
2.时评的政治倾向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
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
”《鲁迅日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
”发现问题北京《晨报》的时评与《鲁迅日记》对当日天气的说法不尽相同。
命题角度史料使用与甄别,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的关系;个人主观观点与政治倾向的关系。
3.军歌中的国民革命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歌词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国民革命的含义。
命题角度国民革命的特点;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1.命题点:民国初期的政治状况(2015·课标全国Ⅰ,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答案 D解析由题干“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等信息,说明此时地方军阀正在混战,从而判断为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选D项。
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2.命题点: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选择(2012·课标全国)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奈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答案 C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认为,要改造中国社会,必须采用俄国式革命——暴力革命的方式,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