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生产煤矿回采率管理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合理开发和保护山东省境内的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特殊和稀缺煤类开发利用管理暂行规定》、《生产煤矿回采率暂行规定》等有关法规规定,结合山东省生产煤矿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山东省境内所有生产煤矿,在省外建设的生产煤矿、各企业可参考执行。
第三条生产煤矿应严格执行煤炭资源开采的相关规定,加强煤炭资源管理,实现本规定要求的煤炭资源回采率。
第四条生产煤矿的矿长(公司总经理)是各生产煤矿煤炭资源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和保证煤炭资源回采率指标达到考核要求负全面责任。
总工程师负技术责任。
第五条地质测量部门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负直接监督管理责任,负责回采率指标的制定与考核;生产技术部门对回采率进行技术管理,组织采区、工作面资源回采率设计编制和审查,提出并落实保障回采率达标的具体措施,确保设计回采率达到规定要求。
第六条山东省煤炭工业局负责全省生产煤矿回采率的监督管理,各集团公司、各市煤炭管理部门负责管辖范围内生产煤矿的回采率监督管理。
第二章 回采率标准及计算方法第七条 各生产煤矿回采率的确定应当坚持安全效益分类指导的原则,各可采煤层的最低开采厚度按省煤炭工业局批准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中确定的最低开采厚度,若开采煤厚小于0.6m 的,编制专题研究,由各市煤炭管理部门、各集团公司组织进行安全技术论证后报省煤炭工业局备案。
第八条 生产煤矿各开采煤层若可采厚度、可采层数、可采面积、可采量有较大变化要及时编制生产地质报告报省煤炭工业局审批。
第九条 采区、工作面回采率必须符合下表规定。
一般煤类采区、工作面回采率标准特殊和稀缺煤类的采区回采率,在上表规定的基础上,标准各提高3%。
第十条 工作面回采率按如下公式计算:%100⨯+=工作面损失量工作面采出量工作面采出量工作面回采率 (1) 式中工作面采出量,即回采工作面内根据实测结果计算出来的采出煤量。
计算公式如下:Q 面=S 面×M 面×D -R式中Q 面—工作面采出量;S 面—工作面实际采空面积。
即工作面轨道顺槽内侧到运输顺槽内侧,开切眼内侧到工作面煤壁(或停采线)所围成的面积;M 面—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
以工作面内及相对巷道的煤厚观测资料的加权平均值为主,参考面内及附近的钻孔资料综合确定;D —煤层视密度。
采用经过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地质报告的数据。
R —工作面内实际发生的落煤损失。
(2) 式中工作面损失量,是指实际发生在工作面内的各项损失。
如煤柱资源损失量、浮煤过小断层损失量、顺槽间小煤柱。
第十一条 综放工作面由于不能精确测算工作面采出量,工作面采出量采用经过水分、灰分、矸石量改正后的统计产量。
计算公式如下:⎥⎦⎤⎢⎣⎡⨯⨯=煤样灰分矸石灰分煤样灰分原煤灰分煤样水分原煤全水分统计产量工作面采出量---1-100-100()含矸率-1⨯式中:原煤灰分—原煤空气干燥基灰分Aad ,%;煤样灰分—煤层煤样空气干燥基灰分Aad ,%;煤样水分—煤层煤样空气干燥基水分,Mad ,%。
煤层灰分、煤样水分一般取工作面内及其附近地质钻孔的煤质化验数据的平均值;在煤层顶底板岩层炭质含量低或基本不含炭质的情况下,矸石灰分取100%。
第十二条 采区回采率按如下公式计算:%100⨯=采区动用储量采区采出煤量采区回采率 (1) 采区采出煤量是指采区内所有回采工作面采出煤量与掘进煤量之和。
(2) 掘进煤量是指根据实测数据计算出来的采区巷道掘进出煤量,按如下公式计算:Q 掘=S 巷×L 巷×D式中Q 掘—采区巷道掘进煤量;S 巷—实际巷道断面平均见煤面积;L 巷—采区见煤巷道长度;运输机巷和回风巷的长度应计算到报告期未回采工作面停止的位臵。
超前掘进不能参加计算;D — 煤层视密度。
(3) 采区动用储量是指采区采出煤量与损失煤量之和。
其按如下公式计算:采区动用储量—工作面动用储量+采区巷道储量+采区煤柱等损失量式中工作面动用储量—采区内各工作面动用储量之和;采区巷道储量—采区已开采部分巷道掘进煤量与采区巷道内损失煤量之和;采区煤柱等损失量—采区煤柱等应摊销的损失量。
第三章 资源保护与回采率管理第十三条 对于内蕴经济资源量中的正常块段、各类煤柱,地质构造影响严重的煤炭资源,若要开采必须由具有煤矿开采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专题开采设计,经各市煤炭管理部门、各集团公司初审论证后报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审批。
第十四条矿产资源受法律保护,矿区范围内不得建设公用工程或者其他工程。
确需压覆煤炭资源建设的,要按照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建设项目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管理办法》(鲁国土资发﹝2012﹞161号)执行。
第十五条在可采的特殊和稀缺煤类范围内建设公用工程或其他工程的,建设单位将压矿评估报告报省煤炭工业局,经煤炭工业局许可并报国家能源局审批后,方可批准建设。
第十六条对于建下压覆的厚煤层、中厚煤层或多个可采煤层要坚持搬迁全采和充填全采的原则,若要采用条带开采方法需编制专题开采设计报山东省煤炭工业局论证批复后方可实施。
第十七条中厚、厚煤柱要尽量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对3~5m厚的煤层尽量采用高架子一次采全高的综合机械化开采方法,对于煤厚5m以上的煤层应尽量采用网下综放开采或分层综采开采,对于综放开采要不断改进放煤工艺,尽量提高放煤率。
对薄煤层也应尽量采用机械化开采。
第十八条严格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进行开采,确需反顺序开采的,需经具有相关资质单位编制开采设计并报省煤炭工业局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九条实现赋存条件好坏煤层、厚薄煤层合理配采,以及边角煤和复采煤的开采,不断完善和提升“边薄复”开采技术。
第二十条要加强对断层构造、水文条件的探查,要实现合理开拓布局和无煤柱开采,尽量减少资源损失。
第二十一条综采、综放工作面设备选型应与煤层厚度相匹配,不断创新,逐步形成适应不同条件的开采技术装备,严禁留顶煤、留底煤和留大煤柱开采。
第二十二条凡有条件的矿井对水平和采区应实现集中开拓、联合布臵,合理加大水平段高和采区、工作面的宽度、长度,尽量减少资源损失。
第二十三条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生产煤矿,须报请省煤炭工业局组织对回采率指标进行评估修正,并报国务院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备案:(一)因地质构造复杂造成的水文地质损失量分别超过可采储量20%、15%和10%的;(二)煤层赋存不稳定,经井下勘探证实采区可采范围不足采区原可采范围30%的;(三)开采“三下一上”(铁路下、水体下、建(构)筑物下和承压水体上)煤层的;(四)受冲击地压威胁严重采区各种解压措施后还未达到解压目的的资源储量。
第二十四条严格按批准的采区、工作面设计进行开采。
若因地质条件变化、冲击地压或煤层自然发火等因素须修改设计时,要报原批复单位审批。
不经批准,不得擅自丢弃不采。
采区设计修改后,要重新计算采区回采率,并要符合本规定要求。
修改设计所损失的煤量,要按规定程序进行报损。
第二十五条生产煤矿的采区、水平和矿井开采结束后要编制专题回采率总结报告报原批准单位审查备案。
第三章煤柱摊销与报损第二十六条矿井所有不能回收的煤量都要列为资源储量损失。
资源储量损失分正常损失和非正常损失两种。
正常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合理的设计损失和正常的开采损失。
非正常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因地质、水文条件、安全开采条件等不能开采的资源储量损失,主要包括矿压损失、地质损失、水文地质损失及报损等。
第二十七条属正常损失的资源储量,每年随储量年度报告,经批准后,一次性给予核销。
第二十八条非正常损失的资源储量,按矿井核定生产能力(小型矿井3万t,中型矿井5万t,大型矿井10万t)经各市煤炭管理部门和各矿业集团审批,高于以上数字要上报省煤炭工业局审批。
经过审批后的非正常损失,列为矿井损失,不计入采区保有资源储量和计算采区回采率。
第二十九条对于设计规定不回收的采区永久性煤柱(采区间隔离煤柱和工作面间的隔离煤柱等),其损失量要按规定进行摊销,列入采区损失。
永久煤柱(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边界煤柱、地面建(构)筑物煤柱等)属于矿井的设计损失,等矿井闭坑时一并处理。
第三十条采区内规定回收的煤柱必须采出,不得进行摊销。
如因受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原计划回收的煤柱无法采出,按第三十条办理。
第三十一条下列情况的资源储量等矿井闭坑时再做处理:(一)煤层顶板破碎,煤质差,管理困难,开采后经洗选灰分仍超过规定标准,且无销售对象的煤层或块段;(二)采空范围内因自然灾害或其它原因遗留下来的无法再开采利用的孤立块段;(三)风氧化带至回风水平之间的资源储量,虽采取措施仍无法采出的资源;(四)极近距离煤层,采动其中一层,就会破坏另一煤层以致无法再开采的煤层储量;(五)进行条带开采的采区,其留设的条带煤柱不具备开采条件的。
第三章监督考核第三十二条各生产煤矿要制定回采率考核管理办法,以及储量、损失量年报和采区回采率月报、季报、年报制度。
第三十三条工作面、采区结束后,要及时编制采后总结报告,对回采率进行计算、分析。
第三十四条各市煤炭管理部门、各集团公司负责对各自管辖的生产煤矿采区回采率、分季度和年度进行检查考核。
第三十五条生产煤矿在每年的1月31日前,将上年度的实际采区回采率、回采工作面回采率、本年度的建议考核采区、回采工作面回采率报各市煤炭管理部门及各集团公司;于每季度首月的4日前,将上季度的实际采区、回采工作面回采率、本季度的建议考核采区回采率报各市煤炭管理部门、各集团公司。
各市煤炭管理部门、各矿业集团公司每年7月31日前和次年的2月15日前将各生产煤矿上半年及全年的采区、工作面实际回采率情况及下半年、全年的回采率计划报省煤炭工业局。
各市煤炭管理部门、各矿业集团公司应当对辖区内生产煤矿回采率及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和半年度、年度考核,对未完成指标的要下令限期整改。
第三十六条对违反本规定要求的设计单位,煤炭管理部门责令改正,视情节轻重,依法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
第三十七条生产煤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万元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对可采煤层丢弃不采的;(二)违反开采顺序的;(三)一次采全高开采丢顶煤、底煤或者用煤皮作假顶、假底的;(四)留设保护煤柱不符合有关规定的;(五)未按规定及时提交采区、工作面回采率设计及办理相关报审手续的。
第三十八条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及人员违反本规定,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积极申请各级煤炭管理部门予以表彰奖励:(一)创造、采用、推广提高回采率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以及新管理办法,使采区回采率、工作面回采率达到新水平,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二)在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下,对于极薄煤层进行开采的;(三)对由于各种原因丢弃的残煤和煤柱,在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下,通过复采等形式最大限度地采出或利用的。